端详尼山—— 重走孔子之路之二
2018-05-05 13:07:40 发布来源:齐鲁晚报
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想真正了解一个人,去看看他的出生地和幼年生活之地很有必要。三岁之前,孔子几乎都在尼山附近生活,这里沉淀着太多太多叔梁纥、颜征在、孔子的喜怒哀乐。同时,特殊的家族背景和幼年成长经历,为孔子日后的成长留下了特殊的印记。
孔子出生地 只剩一块仿制碑
早上六点,我便出发前往孔子出生地——尼山方向。不过,第一站要去的并非尼山,而是尼山脚下一个名叫“鲁源村”的村子。如今人们常认为孔子生于尼山夫子洞,其实这只是后世附会而已,从出生至少到三岁,孔子一家都是在鲁源村生活的。
鲁源村在尼山之南,距尼山五华里左右,而距离曲阜明故城则有六十华里。鲁源因“鲁水之源”而得名,村南有昌平山,山下多泉,曾有“七七四十九泉”之称,这些泉水汇入沂河,流入曲阜城。
◥鲁源村“古昌平乡”仿碑
相比之下,“鲁源”的旧名“昌平”更让我感兴趣。孔子出身于“没落贵族之家”,这话是有凭据的,孔子一脉源自宋国开国国君微子,也就是《封神演义》中那位不满商纣王暴政、去国出走的王兄。后来,孔子的祖先为躲避宋国内乱,举家迁到了鲁国定居。
从商朝王族到周朝诸侯,从宋国公卿到鲁国的士,这个家族几乎一直在走下坡路。直到孔子父亲叔梁纥的出现,颓势才有所扭转。叔梁纥以勇力著称,一人可托起城门,曾立下两次战功,是当时鲁国著名的“战斗英雄”,“鲁国三虎将”之一。
国有勇士,必以重任。《左传》记载,鲁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27年),“鲁伐邾,取訾娄”。此地归鲁后,称陬邑,是鲁国的边邑重镇,孔子父亲叔梁纥被封为了陬邑大夫。
陬邑治所就在尼山一带,叔梁纥的家安置在当时的昌平乡,也就是现在的鲁源村,这就是《史记》所称“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的来历。
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是在鲁源村下车后,我心里还是有些发凉。举目四望,这里和沿途路过的村庄并无二致,各种历史遗存早已消失殆尽,就连古“尼山八景”中以树木繁盛著称的“鲁源林”也不见了踪影。
清晨的村落有些冷清,公路边的店铺也尚未开门,左右徘徊中,终于寻到了一名刘姓村民。他告诉我,村里还有块康有为写的“古昌平乡”碑,不过是后来仿造的,原碑在尼山孔庙里。“现在村里大部分人姓刘,好像没姓孔的了。”村民补充道。
尽管是赝品,总好过什么都没有吧。沿着他所指方向,终于找到了那块“古昌平乡”碑。仔细端详,该碑上款作“孔子生二千四百七十五年”,下款作“甲子九月康有为敬书”,当是1924年所立。
经过两千多年岁月的洗礼,孔子幼年成长的痕迹在鲁源村几乎消失殆尽,可这不正是最真实的吗?遥想当年,也不过是步履蹒跚的小脚印,稚嫩的小脸,无忧无虑的笑声……
这里的孔子是平凡而朴素的,两千多年后,这里的土地依然平凡而朴素。尘归尘,土归土,也挺好。
孔子因尼丘得名 尼丘因孔子改名
鲁源村五里外,沿石径逶迤而上,便是尼山了。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年代,尼山还叫“尼丘”,当时住在山脚附近的孔子父母“祷于尼丘”,或许是感动了尼山的“土地神”,不久就有了孔子,两人干脆给孔子起名丘、字仲尼。
从专程上山祷告求子的举动可以看出,孔子承载着父母太多的期待。叔梁纥与正妻施氏有九个女儿,没有儿子。他的妾虽然生了个儿子,却因为有足疾,不能继承家业。为了保住孔家的香火,六十六岁时,叔梁纥和年仅十五岁的颜征在走到了一起,按当时的习俗,这种老夫少妻的搭配不合周礼,因此被称为“野合”。唐朝之后,有人望文生义,把“野合”当成野外媾和理解,则是不懂先秦古礼的笑话了。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尼山海拔不过340余米,山顶五峰连峙,后人为避孔子讳,将尼丘改称为尼山。没有孔子,尼山不必改名,可若是真没有孔子,尼山也断然不会有如今的名气,如此分析,尼山并不委屈。
现在,尼山大有和孔庙、孔府、孔林并称“四孔”之势,成了海内外游客寻访孔子文化的重要地点。尼山中峰东麓有尼山孔庙和尼山书院等建筑物,另有五老峰、鲁源林、智源溪、坤灵洞、观川亭、中和壑、文德林、白云洞等所谓“尼山八景”。
这其中,最具传奇色彩的莫过于坤灵洞了。坤灵洞俗称夫子洞,有人说孔母于洞内生下了孔子,有人说孔子出生后因相貌丑陋被扔到了洞内,各种添油加醋的故事传得神乎其神。
其实,早年间尼山本身并不热闹。东汉建宁二年(公元169年),人们为纪念孔子,才在不远处的昌平山上建了座昌平亭。那时人们为了尊孔,虽也会祭祀尼山,但是在昌平亭遥祭,登临尼山倒显不敬。
现在的尼山孔庙是后周显德年间修建的,而观川亭、尼山书院等景观则是元朝时才兴建的。孔子生于坤灵洞的传说也是那时才流传开的,这一点倒是印证了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
尼山孔庙东南角的观川亭也是个有趣的景观。它东临沂河,相传是孔子看五川汇流的地方,据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就是从这里发出。或许是修建尼山水库的缘故,或许是季节不对的缘故,亦或许是时过境迁的缘故,如今站在这里远眺,并不能看到波涛翻腾、奔流不息的壮丽景象,倒是可以瞧见以孔子母亲颜征在命名的颜母山。
颜母山附近便是孔子母亲颜征在的娘家,如今那个地方叫颜母村,距离鲁源村也不远。询问工作人员得知,颜母山一带还有些和颜征在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只不过最初的颜母村已经沉在了尼山水库里,现在的颜母村是迁址而成的。
将父母合葬 孔子是第一人
在曲阜,梁公林绝对是一个很小众的历史遗迹,然而既然重走孔子之路,这里又是绕不开的一站。
梁公林位于曲阜城东13公里处的防山乡,是孔父叔梁纥、孔母颜征在、孔子兄长孟皮的墓地所在。由于远在城郊,这里很少有人前来,也并不容易找到。虽然离兖岚公路不远,但若是没有当地村民指点,很容易错过进村的路口。
沿着一条土路前行,农田里突兀地立着一座古树参天的庭院,不用问,这里就是梁公林了。
◤梁公林翁仲石像
过去想来这里参观,经常会吃“闭门羹”,好在现在经过整修,已经对外开放。“需要登记吗?”我问守在门口的管理员。“那就登记一下吧。”管理员带我来到桌子旁,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登记簿,拍拍上面的尘土递给我。
很荣幸,这本登记簿,我是第一个留下名字的。和管理员攀谈一番,得知平时确实鲜有人来参观,而他对这里也不熟悉,只负责治安,这让我有点失望。
孔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死后葬在了防山一带。孔子的祖上是宋人,宋人是殷商后裔,所以孔家当时还遵循着殷礼“不树不封”的葬俗。所谓“不树不封”,就是下葬之后不立墓碑、不起坟堆、不种树木,这种简约的葬俗虽然值得肯定,但是也给后人扫墓带来了困扰。
十四年后,十七岁的孔子就遇到了这个难题。这年,孔母颜征在去世,孔子悲痛万分,想把父母葬在一起。姑且不说这在当时民间并无先例,就是想准确找到父亲的葬身之处,也不是件容易事。
没办法,孔子只好将母亲的棺材暂时停放在五父之衢,四处寻找当年参加过父亲葬礼的知情人士。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名职业牵引灵车的妇女帮孔子找到了孔父叔梁纥的墓地。找到后,孔子便把父母二人合葬在了现在梁公林的位置。有了之前寻墓的坎坷经历,孔子特意在父母墓上修起了四尺高的坟堆,以作标记。
可以说,梁公林在中国墓葬史上值得大书特书。这里不仅是孔子父母的墓地,而且开中国民间父母合葬、墓上堆土的先河,具有标志性意义。
▲梁公林孔子父母墓地
有意思的是,梁公林除了叔梁纥、颜征在墓之外,还有孔子兄长孟皮的墓。孟皮墓在父母墓左侧前方,墓碑正中篆刻“圣兄伯尼墓”,是明朝的孔希范所立。
皮,跛也,因天生跛脚,又是家中男孩排行老大,故名孟皮,亦称伯皮。过去贬称孔子为“孔老二”,正因孔子家中排名次于孟皮,居于第二的缘故。
从梁公林出来,在村子里找到一位姓张的老人。据老人介绍,孟皮的墓也是孔子后来迁过来的。孔子和哥哥从小关系不错,成年后的孟皮娶妻,生下了一儿一女,儿子长大后还做过官。
当年叔梁纥担心没有后人能承继宗庙,去尼山祈祷生下了孔子,谁会想到,最终常伴自己左右的,还是那个不能主持祭祀的大儿子孟皮。而自己的二儿子孔丘,虽没能一直陪着自己,却带给了整个家族无限的荣耀,没有辜负自己的期望。想必,对孔子、孟皮、叔梁纥、颜征在而言,这一切,都是最好的归宿了吧。
责任编辑: 刘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