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城绿色低碳化工园区激活高质量发展动能

大众日报记者 曹儒峰

2022-12-23 11:12:5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今年以来,肥城市深入实施新型工业化强市战略,成立高端化工产业链专班,以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高端化升级为主攻方向,坚持产业培育、项目建设、创新驱动、平台推动“四轮驱动”,着力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全面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化工园区。截至11月份,进驻企业达到27家,完成总产值53.1亿元,同比增长28.9%。

培育“核心优势”,打造多元产业集群。立足园区良好的基础条件,深入挖掘产业潜力,放大集聚优势,形成了钢化联产、锂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环氧树脂四大支柱产业。一是放大传统优势,实现“钢化融合”。园区北临全省四大钢铁产业集群之一的泰安特种建筑用钢产业集群,拥有丰富的煤气资源。依托原料优势,以钢厂富余煤气为原料,以甲酸为主导产品,再以甲醇、甲酸为原料形成系列下游化工产品,逐步实现“钢化融合”、工业“三废”综合利用,是国内第一家“钢化联产”企业,开创了“钢化联产、循环发展”的新模式。二是顺应国家政策,助力“泰山锂谷”。积极响应国家推动“碳达峰碳中和”,以“聚力千亿级锂电产业集群,打造泰山锂谷”为目标,依托昌盛石墨,引进PVDF、华劲电池等锂电企业,大力发展锂电正负极材料、锂电池回收产业,在全市范围内形成了锂精矿加工→基础锂盐→正负极材料→电池组件组装→废旧电池回收利用的完整产业链条。三是紧抓市场需求,拓宽“医药行业”。瞄准医药市场,积极抢占赛道,一方面,依托一滕新材料、金满堂药用辅料等企业,鼓励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扩大医药级纤维素醚占比,迅速抢占市场,打造亚洲最大的纤维素醚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以腾淏生物、瑞达峰生物等医药企业为载体,逐渐形成“研发—中试—医药中间体—成品药”的医药全产业链条。四是对标国际先进,做强“环氧树脂”。依托德源环氧公司高纯度电子级产品关键技术,实现了超高纯度环氧树脂的国产化,通过新建项目和技术改造,将高端环氧树脂产量提高到25万吨以上,解决了超高纯环氧树脂长期依赖进口、制约国内超/特高压电气设备等行业的“卡脖子”问题,全面构建百亿级环氧树脂产业链条,努力建成江北最大的环氧树脂生产与研发基地。

强化“内育外引”,全力做实项目支撑。园区是项目建设的主战场,坚持培育和招引并重、激励和服务并举,全力以赴支持项目建设。一方面,持续激发本土企业发展活力,鼓励企业上项目,实现“内育”有突破。突出政策扶持,各级政策做到坚决兑现、精准送达,创新提出了工业“金十条”、服务保障“新十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主要对昌盛石墨、德源环氧、一滕新材料等企业重点扶持,鼓励企业上项目、扩投资、快生产,加快高端石墨、医药级纤维素醚等新产品的开发,抢抓18万吨电子级超高纯度环氧树脂、腾淏生物医药中间体、昌盛石墨2*15MW余热发电及2万吨石墨化锂负极材料等在建项目,快速形成实物量,促新建项目扩大产能,培植国内行业龙头。另一方面,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围绕链主引项目,实现“外引”有增量。坚持“按图索骥、有的放矢”原则,委托西安华陆科学编制化工园区产业规划,全力完善产业链图、技术路线图、应用领域图和区域分布图“四张图”,全力攻关行业龙头和核心配套企业,深入开展专业招商、委托招商、以商招商,精准引进一批强链延链补链项目,1万吨/年PVDF树脂项目、年产20万吨净水剂材料建设项目、山东华劲电池材料科技项目等一批符合园区产业发展方向的大项目、好项目先后落地建设。

突出“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扎实作好“技改升级、科技人才、平台转化、智慧管理”四篇文章。支持企业技改升级。着力促进阿斯德、昌盛、鲁岳、聚发、一滕等骨干企业技术研发、工艺提升、规模膨胀,向行业“领头羊”发展;鼓励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路子,融入大企业产业链、配套链,迅速成长为“科技小巨人”、行业“单项冠军”。园区拥有国家级绿色工厂1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家,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3家。用好用活科技人才。加强与与中科院大学、湖南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实现产学研深度融合。目前,园区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家,省级院士工作站2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研发平台等超过30家,荣获220余项国家自主专利;同时,实施“君子英才”工程,刚性、柔性签约引进中国科学院院士褚君浩、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等高层次人才50名、博士89名、硕士246名。创新平台运作模式。通过城投集团等国有企业搭建平台,打造专精特新产业园,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从前期孵化、中试到产业化,期间国企参与和资本介入,可以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落地方式,培育更加优质、带动力更强的精细化工项目。发挥金融发展服务中心职能优势,运用基金、金融资本、直接融资多种方式支撑后续产业发展。四是实现园区智慧管理。积极推进数字赋能,配备智慧能源管理系统,结合中水回用管网、一企一管、分布式能源等项目,规划综合管廊5.8公里,管网运行实现可视化监控。建设完成集安全监管、环保监测、应急指挥于一体的智慧监管平台,24小时动态管控,实现安全环保在线监管、能源利用、消防应急等智慧化管理功能,为园区安全环境监管预警提供可视化动态管理。

高位“筑巢引凤”,提升园区承载能力。累计投入22亿元优化完善基础设施,做好做全要素准备,基本实现了基础设施“十通一平”。道路方面,今年以来,完成丘明路园区段、八号路、南外环、污水厂东路4条道路改造,一并实施沿线绿化工程;给水方面,建有6万吨/天的中水回用和1万吨/天的社会化供水站各一处,拥有千万方级的湿地库存、康汇两条河流的储备水源,园区日供水能力达到16.88万立方米以上;污水处理方面,建成日处理能力4万吨的康汇污水处理厂、2万吨的泰西工业污水处理厂,保障企业污水100%达标处理;供热方面,依靠周边国电石横发电厂、平阴碳素工业园完成双热源供热建设;供气方面,引进泰燃天然气、港华燃气、泰燃昌盛三气源供气,日供气能力100万立方米以上;电力方面,建设35kv、110kv、220kv降压站双电源,与米山110kv降压站完成跨接,备用国电石横发电厂和特钢两条35KV供电专线,供电能力达18.5万千伏安以上,实现双电源、双回路供电。(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曹儒峰 通讯员 纪宗玉 于学山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强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