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集寻年味 “淄博大集”让人间烟火拉满新年仪式感
大众日报记者 王兵 高钊
2023-01-18 19:29:3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火红的对联福字、地道的农家土特产、崭新的衣裤鞋袜、各式的美味小吃……从临近小年开始,各地大集上人们幸福的眼神中,不断上演欢快的年味蒙太奇,镜头转换中,到处是烟火人间的踏实和欢喜。
1月14日,由省委宣传部等13部门共同打造的“黄河大集”春节季正式启动,系列活动在全省各地将接续举办,邀请人们共赴一场“百花齐放”的年味之约。历史悠久的淄博大集,也热热闹闹奏起进行曲,拉满新年仪式感,散发着最地道的年味,秀出文化的底色,升腾起最熨帖的乡情和幸福。
△金岭大集
百年大集
穿越时光隧道 添彩幸福生活
“平时也就备两三百斤的肉,进了腊月,再赶上大集的时候就多了,七八百斤上千斤都能卖得了。”金岭洪永牛肉馆的赵大娘荡了荡刀,麻利地从大块的牛肉上切下来一块,放到称上,装好递到买肉的人手上,一点也不耽误和记者聊天。卖牛羊肉的摊主店主们早几天就给自己加满了油,即使累着,脸上也没少了笑容,时不时地吆喝几声。
金岭大集的美食街一眼望不到头。走在街上,牛肉汤或羊肉汤的热气一浪一浪冲到街上,煎包刺啦刺啦在铁锅上欢唱,刚出炉的豆腐散着热气和香气诱惑着寒冬里赶年集的人们,大集,仿佛古道热肠的老乡,包容着每一个赶大集的人。在路边小马扎上坐着喝一碗汤吃一笼包子,张店的李大哥觉得从胃里到心里都舒坦,也没那么冷了。“味道正宗、质量放心,吃惯了就不想换口味。”李大哥每年都来金岭大集买牛羊肉,今年他家的年货清单上,金岭牛羊肉被排在了第一项,他还要给亲戚家的孩子们准备些马颖蜜食。
△金岭大集上,牛肉摊贩正在为客户切肉。
据了解,金岭回族镇回族群众占1/3的比例,不少住在张店、辛店的回族老人也要回来金岭“赶大集”。慕名而来的,更有外区县甚至市外省外的人。金岭自古即为交通枢纽和商贸重镇,多种传统饮食的制作工艺,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金岭大集上,牛肉蒸包、酱牛肉、烧烤、蜜食等各种特产,都凑齐了等着四方来客。
桓台索镇大集早在1283年前后就已经形成,直到现在都收到十里八乡群众的欢迎。腊月二十四,集上越发热闹,熙攘的人群伴着此起彼伏的吆喝声、讨价声,乡音里满是浓郁的乡情。
“灌香肠!加工香肠!正宗铁山香肠!”1月16日是腊月二十五,在高新区卫固大集,灌制香肠的摊位红红火火,顺着吆喝声走去,就能看到摊主老刘忙得不可开交,排在摊前的两支长队,一队等着买肉,另一拨等着灌香肠。老刘在集上摆摊已经十多年了。“他家香肠我们一家人都爱吃,过年不吃这一口感觉都没有年味儿。”市民陈女士说,做好的香肠有的挂起来晾着,鼓鼓的肠衣“肚子”泛着油光。
从淄博中心城区的卫固大集、大张大集、傅家大集,往南到淄川的太河大集、博山大街大集、沂源东里大集,往北到高青青城大集,往西到萌水大集,春节前都格外热闹地迎来四方赶集人。历史悠久的集市,在时光隧道中穿梭至今,承袭了百姓的热爱和对年的美好期盼。
△石桥大集
大集年味浓
老老少少舍不掉一口家乡年味
桓台索镇大集之前在乌河东西两岸遍布鲜鱼、蔬菜市、土产杂品、猪、牛、羊、鸡、花市、棉花、布匹、衣服市;永安街上是柴火市,永和街是粮食市,新民街是木头、苇箔市,北辛庄是菜市、杂货市等。玉带桥南河滩是杂耍、卖艺、拉洋片的汇集地。直至今日,索镇大集这种产品分区,板块鲜明的特点依旧得以传承。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人们的需要,大集上苇箔、柴火少见了,但年夜饭的食材、过年的布料新衣、卫生扫洒的各式用具,一应俱全。集上的特色农产品更受欢迎。马踏湖白莲藕名声在外,湖区村民宋大爷在自家池塘踩藕已经有30多年了,现踩的白莲藕在集上很快就卖完。“来买藕的都是喜欢吃的。过年鱼肉吃得多了,就得解解腻,白莲藕醋溜、拌糖吃,大人孩子都喜欢。”索镇大集一般到下午两三点散集,而宋大爷一般中午就收摊了。
提着从宋大爷那里买来的三支藕,张宁还要去买鱼买布等,女儿还要买当地的手工苇编。张宁今年刚退休,住在柳泉路某小区,小区里有超市,小区附近有商场,啥都能买到。但之前上班的时候一有空,她就爱赶集,年集就更要赶一赶了。“赶集和逛超市感觉不一样。集上挑担子推车子的老乡们,能讲价能拉呱,听着他们说说今年天气和收成,就觉得踏实,就有过年的味道。”女儿之前跟着张宁来赶过几次大集,她也发现了自己目标,“那些苇编和草编的收纳框和工艺品,我觉得特别好,这回她要从集上给大学同学买几个草编的挎包,作为新年礼物。
峨庄肉蛋、淄川烧饼、窝窝头年糕……站在淄川桐古渡槽上,可以俯瞰太河大集,场面壮阔的太河大集已有百年历史,不论是在太河老街,还是在库区移民搬迁后的同古村,其繁华程度让人赞叹,临近春节,更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赶集的人一拨接一拨,热闹的集市,充满温馨与朴实的人间烟火味道,唤醒很多人心里的春节记忆。
在高新区卫固大集上,家住本地来赶集的徐女士对记者说:“这集上有平时赶集都会见到的熟面孔,也有一年就在年集上见这么一次的‘老朋友’。跟他们拉拉呱唠唠嗑,一边逛着一边把年货买好。这样赶集我不觉得累,还有点意犹未尽。”
疫情政策调整以后,加上临近春节,各大集明显更热闹了,摊贩们从凌晨三四点钟上货筹备,天亮后人声鼎沸,一派繁荣的景象。
“一过腊月初十,基本上天天忙,晚上忙到10点多,赶上大集早晨就得3、4点起来开始忙活。”金岭大集隆昌糕点的丁大姐在烤箱边擦着额头的汗水,满脸幸福与记者攀谈。
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吕家烧饼传承人吕伟说,“浓浓的烟火气,承载了多少乡愁。很多在外的淄博人,逢年过节回家,总会来大集感受家乡的味道。”
△高青青城大集
年集变化大
非遗秀场寄托乡愁与幸福
很多人的印象中,大集的产品不上档次,但如今变化大了,很多特色产品吸引着远道而来的顾客。成为了远近村民推销土特产、带动乡村经济的重要途径。有人说,过年赶大集,买的是特色,看的是文化。
淄博鼎辉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地处临淄区金岭回族镇,公司总经理丁辉是淄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传承了金岭镇“丁氏酱牛肉制作技艺”。在沿用祖传秘方的基础上,不断发掘特色饮食文化精华,引入现代工艺持续创新,开发出了一系列特色食品,吸引了很多外地消费者慕名而来。
有句老话说“世上三般苦,打铁摇船磨豆腐”,而做剪刀又是打铁中最辛苦的一种。在索镇大集上,非遗产品刘家庄刘氏剪刀摊位前,不少人仔细挑选采购刘林田老匠人坚持用最纯粹最原始的手工方法制做的剪刀。据摊主崔月华介绍,“刘氏剪刀从钢材到做成剪刀,需要整整72道工序,一把小小的剪刀,历经百余年历史,四代人艰辛传承,具有磨工精细、刃口锋利、销钉牢固、开合和顺、经久耐用等特点,大家都爱用我们的剪刀。”
△市民在金岭大集上买到了大蜜薯。
此外,马踏湖喜烧饼、起凤镇老粗布、田氏草编等一大批非遗手造在索镇大集上亮相,走到百姓身边、融入日常生活。
“北庆云南淄川,青城大集赶三天”“舍了大宴席,舍不了青城集”……在淄博市最北的高青县紧邻黄河,以文昌阁为中心扩延开来的青城大集,逢二七开集,比县城的商场更有名气。
青城大集已经有500余年的历史和文化积淀,在这里,不仅能“赶大集办年货”,还能看到历史、享受文化,不少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类产品也是成了人们选购的主要对象。
“马上过年了,赶集的孩子们都喜欢兔子糖画,拿在手里新鲜完之后,就可以舔着吃了。我得多做一些。”青城大集上制作糖画十几年的手工匠人耿师傅把冰糖加热融化,用勺子舀着糖浆很快地在案板上画出一只长耳朵兔子。
芙蓉果、吊炉烧饼、老粗布……这些当地悠久的特产,吸引了远近的人们。“怎么叫吊炉烧饼?”文昌阁附近的吊炉烧饼店,被一群人围住了,老板把烧饼一个个放进炉子里,给大家展示。外焦里酥,熟而不糊的吊炉烧饼,不光是人们爱吃的食物,还成为当地的特色“文化”。
△高青青城大集
在淄博,各个区县各具特色的年集,是不同的风俗人情,是一种历史的见证,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伸。金岭大集,索镇大集、太河大集、青城大集……这些充满了风土人情与烟火气的大集,既保留乡愁韵味,又富有现代魅力,既增强了消费市场活力,又助力农民消费与美好生活品质升级。是展现淄博市推进文化“两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淄博大集与蓬勃的人间烟火气撞了个满怀,也见证着一个个幸福的瞬间,迎接着一个富足美好的吉祥丰年。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兵 高钊 报道)
责任编辑: 成建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