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寻踪|康家辉煌成历史 秀美乡村看大里

大众日报记者 王晓明 王超

2023-11-04 15:19:5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大里村,地处博山城东南27公里,隶属博山区池上镇。位于八宝山之阳,东与陡沟村相连,西与小里村相邻,北与聂家峪接壤,隔淄河与河南村相望。明万历年间立村,因村西小石桥至村东小石桥相距1华里,又比小里村大,故名大里。村中最著名的建筑有“博山东南部第一大院”之称的康家大院、康家古楼,还有志公坪、饮虎泉等自然景观和民间传说。

11月2日,借着随同鲁中晨报“帐篷医疗队”去池上镇为村民义诊的机会,记者忙里偷闲,来到这个古朴又秀丽的山村。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尹奉明的陪同下,首先探访了康家大院。

康家大院坐落在村西首,究竟建于何年,并无明确记载。据康氏祖谱中记载,“祖业家业荡尽,父子兄弟赤身上南山,康杨先白手起家,置地顷余,瓦房数座,在大里庄竟成巨富”。据推测,康氏十世祖先是清嘉庆年间从淄川磁村迁入大里,康氏祖先康杨先靠砍柴烧木炭而致富,但是否仅靠烧木炭能建起如此规模的豪宅也是传说纷纭,其中广为传扬的一种说法是,有一晚康杨先正在烧木炭,又累又困沉沉睡去,待其醒来之时,发现烧制木炭的炉内金光灿灿,竟是满炉的金元宝。于是就不再辛苦烧制木炭,开始买地置房,康家大院由此而建。

但康家大院毕竟是庶民庐舍,因家族没出过考取功名的人物,不能超越朝廷建筑等级规定标准,因此所有木雕工程一概没有上色彩。即便如此,其建筑规模在当时也是轰动一时,曾号称“博山东南部第一大院”。

康家大院在清同治年问遭到了捻军的火烧劫掠,家境日渐衰败。1940年,国民党新编第四师营部进住康家大院,将院内的住户全部赶出。新中国成立后村民纷纷搬进大院居住,由于人多拥挤,厅房等多处改建扩建,现已面目全非。但从现存的遗迹,也能隐约看出昔日大院的恢弘气势。它凝聚了祖先们的智慧和血汗,也见证了一个家族的兴衰史。

康家大院南北长78.5米,东西宽31米,占地面积2433.5平方米,其中房屋建筑面积1009平方米,属于明清风格建筑。整个大院布局严谨,设计规范。房屋均为砖、木、石混合结构,叠梁式,四梁八柱,小青瓦覆顶,小瓦大脊。大门建在西侧,斜对面是二门又叫屏门。往里走通过两个厅房,三进院落。屏门为砖木结构,基础为细长条石砌成。门楣望板,木雕牡丹花饰。椽头木雕重珠缠绕,雕工极为精致,可惜在动乱时期被毁。进去屏门有木隔扇遮挡,遇有红、白大事才能打开木隔扇从中间通过。从屏门往里在一条中轴线上通过两个过厅,厅房设有前后门,但平时不通,出入通行走西侧。三进院落各有东西厢房六座,迎面是宅院的主建筑北楼。第一层全用大块石灰石砌成,门前阅台高2.5米,九级台阶,非常壮观。如今前厅平台以下遗迹尚存,平台遗留的莲花柱础,花瓣都是镂空的。原建筑应是单檐前出厦式,前厅为用来接待来客的地方。在大院西侧建有一座凉亭,前面全是木隔扇窗,望板刻有花纹木雕,两山各有圆窗,窗棂为冰花格。

康家古楼位于康家大门东侧第二条胡同后,古楼为两层砖石结构,泥瓦覆顶。一层两个窗户为木栅形式,二楼窗户三扇,雕刻大理石悬顶、板式窗扇。二楼楼板全为木板结构,木制厢式楼梯扶手。古楼长6米,宽4米,楼总高7.8米,一楼门口由大理石砌筑的平台,为万历年间建造,距今大约300多年。由于年久失修而漏雨,康家后人将楼顶黑瓦更换为现代红瓦。因该楼深藏村后,除了本村人,外人少有知晓。

达摩殿又叫“柳荫寺”,东边隔一条河沟与康家大门建筑群相邻,寺院分二进院落,前后两座大殿,前殿供奉观音菩萨,后殿供奉达摩祖师,当地百姓习惯称呼“达摩殿”。据村里老人回忆,山门外两旁各有古槐树两棵,树径都在两米以上,裸露在外的树根达两米多高,树冠遮天蔽日遮护于山门之上。古槐在解放前被砍伐烧掉,解放后寺庙改建成学校,现为个人经营用房。

志公坪位于大里村正南方,距村庄大约2公里。原名为黄花山,因每到春季,漫山遍野的连翘开满金色的黄花而得名。志公坪系鲁山山脉,山顶最高点海拔868米,山上平均海拔在858米。山顶有2平方公里平缓地带,四周群山环抱,流水潺潺,森林覆盖绿达95%,环境优雅,气候宜人,是典型的山岳风景区,既无污染也无干扰,犹如世外桃源。

志公坪的一棵古柏树下,有一座由石块砌筑成的石庙,即志公庙,庙内供奉着志公禅师。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一,当地村民都会上山举行隆重的祭拜活动。

志公坪庙后,有一整块巨大的花岗岩石,当地百姓俗称坪后岩,岩石下是百米悬崖。在坪后岩东侧是志公坪山坳出口,也是整块花岗岩构成的,每当雨季洪水顺岩石而下,形成蔚为壮观的瀑布群,在山后几十里外清晰可见,是志公坪一大景观。

饮虎泉位于志公庙西北侧山崖处,相传志公禅师从南方金山寺云游到此,看此山景色秀美有灵气,打算在山上住下来,但当时山上没有好水源可供人饮用,于是他来到山崖处用手中宝剑直刺石壁,只听“砰”的一声,刹那间石壁上裂开了一道石缝,随后从石缝中流出清水,后取名饮虎泉。

“太平盛世,国强民安。建党初心,服务人民。黄花山下,地杰人灵。淄河源头,哺育大里……”大里村西的河上,有两座落成年代不久的大桥,一座名为“党建桥”,另一座名为“连心桥”。“党建桥”落成时间恰逢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石碑背面的碑记,即是尹奉明亲自撰写。这两座桥,都是由临临高速施工单位第四标段援建,累计支援混凝土700立方米,同时为大里村的胡同路面重新进行了硬化。

“大里村现有户籍人口623人、243户,常住人口510人。村民主要有六大姓氏,杜、康为大姓,其次是聂、尹、阎、陈。”尹奉明介绍,大里村是池上乡最先发展桔梗种植的村庄,通过桔梗种植出口,带动了整个池上地区的桔梗产业链。2020年以来,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投资60万元,对全村的陈年垃圾进行清理外运;对村内沿街墙面统一粉刷、彩绘;共拆除违建78处,拆除破旧围网3000米,砍伐病死树木73棵,栽种绿化树1000棵,栽种花卉8200株,绿化面积达2000平方米,安装彩色护栏3000米。2022年以来,村里又投资150万元,先后建设了1000平方米的鲜花公园和500米的柳荫慢道,以及2000平方米的党建文化广场和村中心公园。

在大里村村委大院进门迎面的墙上,绘有一幅以蓝绿色为基调,以山水图形组成的图案。“这是大里村的村标,是村里一位大学生设计的,我们是这周边唯一有村标的村庄。”尹奉明非常自豪地向记者介绍。

站在大里村旁的河岸向西望去,山坡上,是正在施工中的临临高速。临临高速规划中的池上出口距大里村约三公里,高速路的鲁山服务区则在大里村东南。临临高速建成通车后,将大大拉近大里村与外界的时空距离。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大里村环山临水,临临高速建成通车后,将给大里村的发展带来新机遇,我们将抓住这一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林果采摘、垂钓、赏花等项目,搞好休闲观光农业,开发乡村文化旅游,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对于大里村的未来,尹奉明满怀憧憬。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晓明 王超 通讯员 刘国峰 报道)

责任编辑: 张尧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