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丨作为海珍品的鲍鱼缘何成为百姓餐桌的家常菜?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2-11-17 21:46:5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当下,数以千万计的鲍鱼正从荣成海域分批“南下”,它们将在温暖的福建海域越冬,待来年四五月份再返回荣成“避暑”。一来一回的南北转场,让鲍鱼的生长周期缩短了一年以上,更是大大提高了成活率,也使得原本作为海珍品的鲍鱼被端上寻常百姓的餐桌。
从“鲍鱼不过成山头”,到大面积养殖,再到“南北接力”养殖,在30余年间,荣成渔民以开拓创新,让荣成鲍鱼誉满天下。
冬南下夏北归
鲍鱼长得快
11月的海风凛冽,夹带着寒意席卷黄海一隅的荣成市爱伦湾海洋牧场。浩瀚无垠的海面上,成串的彩色浮漂纵横有致,形成海上的阡陌交织。小型渔船穿梭其间,渔民扯动浮漂维系的缆绳,将一个个数十斤的养殖笼拖拽上渔船。满载养殖笼的渔船驶向宽阔锚地,正在此停泊的大型运输船垂下吊钩,将养殖笼吊入大船的水舱内……
进入11月以来,这种繁忙的海上作业一直在荣成多个海区持续,养殖笼里的正是鲍鱼。它们将被转运至福建的莆田、宁德、福州等地海域,待来年四五月份再被转运回荣成海域。
为何如此大费周章?“为了鲍鱼存活和快速成长。”荣成市海洋发展局分管渔业负责人楚海军解释,鲍鱼成长最适宜的水温是在12℃至25℃之间,温度过低或过高,不仅会引起大量死亡,生长也较为缓慢。“在冬季,荣成海域的水温会降到1℃左右,这种水温下的鲍鱼几乎是停止生长的,死亡率高达30%左右,一旦遭遇寒潮,更是堪称灭顶之灾。运到福建海域后,在五六个月的越冬期内,1到2厘米的鲍苗就能长到3到4.5厘米,成活率最高可以达到97%,生长速度和成活率都远比在本地越冬高。”楚海军说。
寻山集团是荣成最大的鲍鱼养殖企业。“除了耐低温的品种,我们集团80%以上的鲍鱼都要‘北鲍南养’。”寻山集团研发中心研发部负责人卢龙飞说,“‘北鲍南养’的运输模式有陆运和海运两种。通过货车的陆运主要运输一些幼苗,量比较小,只需一天到一天半就能抵达福建,一路要保持适宜的水温和不断充氧;绝大多数鲍鱼都是选择海运,虽然需要三五天的时间,但运输量大。”
目前,转运鲍鱼的大型运输船都采用大型活水舱,可利用行船压力与船体外的海水形成对流,有效保障了水温和供氧,提升了鲍鱼运输成活率。卢龙飞说,南北转场的成本并不低,“一来一回,一只鲍鱼的‘路费’就得1元钱。”
荣成鲍鱼南下和北归的时间,之所以选在11月、12月和来年4月、5月,正是因为我国南北海域的水温在这两个时段差异较小。“鲍鱼对水温变化非常敏感,哪怕短短几天内的变化只有几摄氏度,也会导致鲍鱼大量死亡。”卢龙飞解释,在南北转场之前,两地工作人员要实时通报水温变化。
“我国的鲍鱼养殖以及‘南北接力’主要集中在山东的胶东沿海和福建沿海,除了海域自然环境比较适宜,还因为这两地是海带、龙须菜的主产地,它们是鲍鱼的主要饵料。”楚海军解释。以寻山集团为例,为了实现鲍鱼的高品质养殖,该集团采用国际先进的多营养层次养殖模式,即利用贝类和藻类互补的混合养殖模式。在养殖过程中,只给鲍鱼投喂海带和龙须菜,无任何药物添加,不仅对环境无污染无影响,还进一步保证了鲍鱼的品质。
南北接力
鲁闽企业共赢
11月14日上午,位于荣成市寻山街道的鲍鱼港里人声鼎沸,一笼又一笼的鲍鱼被运来,拆箱、分拣、冲洗、称重……,经过多道工序后,新鲜的鲍鱼随即被货车运往全国各地。“我们这个市场每天向全国各地销售鲍鱼300多吨。”寻山集团董事长李长青自豪地说,“我们正在扩建鲍鱼交易市场二期工程。”
去年,寻山集团的鲍鱼产量高达1.5万吨,约占荣成全市鲍鱼产量的一半。如果把时间回溯到30年前,现今的这一幕堪称奇迹。
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鲍鱼只能在大连等地海域养殖,或许是风大浪多的成山头海域挡住了鲍鱼南下的繁殖,也许是低水温不适宜鲍鱼存活,荣成本地连野生鲍鱼都极少,也因此有着“鲍鱼不过成山头”一说。
1989年,国际鲍鱼市场行情不断上涨,当年的价格高达每公斤400元,成为出口水产品中最贵的海珍品。时任寻山渔业公司(寻山集团前身)党委书记的李洪义决心要在荣成养殖鲍鱼,他先后七次到大连水产研究所,与全国著名的“鲍鱼大王”赵洪恩合作,在寻山进行鲍鱼人工养殖试验。直至两年后,16万粒鲍鱼苗在荣成爱伦湾繁育成功,并实现规模养殖。
之后,鲍鱼在荣成开始大量养殖,但低温常常让养殖企业蒙受不菲的损失。楚海军说:“从1999年起,荣成的少数企业开始尝试‘北鲍南养’。起初规模较小,主要是转运幼苗。大规模开启‘北鲍南养’是2011年以后。”。卢龙飞也从前辈们口中得知,那年冬季,荣成遭遇极寒天气,“水温一度降至-4℃,当年各企业养殖的鲍鱼几乎‘全军覆没’”,之后,不仅各家企业纷纷加入南北转场大军,大量二龄鲍也被纳入转场之列。
荣成试水“北鲍南养”的同时,福建的鲍鱼养殖企业也开始尝试“南鲍北养”。“与我们相反,福建海域的水温在夏季过高,同样不适宜鲍鱼生长,而且容易因台风受损。”楚海军说,每年四五月份,随着荣成鲍鱼“回家”的同时,福建鲍鱼也同时“北上”,前来荣成“避暑”,到11月份后,两地的鲍鱼再度携手南下越冬,“我们称为‘南北接力’。”
如今,“南北接力”已持续二十多年。“在两地海洋部门的统筹下,两地企业互租海区,或设立养殖基地,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楚海军说,“一直以来,我们与莆田、连江、霞浦等县市保持着良好的交流合作关系,建立了常态化沟通机制,助力双方的鲍鱼养殖企业互利共赢。”
昔日海珍品
今日家常菜
今年,鲍鱼行情好,但10个头(每斤10个)的鲍鱼价格也仅仅为每斤60元左右。曾长期作为海珍品的鲍鱼已成为百姓餐桌的家常味道,这就得益于“南北接力”。“原本要三四年才能长成的鲍鱼在两三年就能成品。”卢龙飞说,大量鲍鱼的上市继而也拉低了鲍鱼价格。
2021年,荣成市鲍鱼产量3万吨,占全省的84%,全国的13.8%。在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同期的这一数字高达5.35万吨。由此可见一斑,山东和福建在养殖鲍鱼上的联动,让这两个省份成为助力中国人实现鲍鱼自由的最强组合。
除了养殖规模加大、养殖周期缩短,品种改进是鲍鱼成为家常菜的另一大主因。
“南北接力”模式下的鲍鱼虽然仍处于很高的营养水平,但与终年在荣成海域养殖的鲍鱼相比,还存在些许差异。“根据我们的检测结果,‘南北接力’的鲍鱼在口感、肉质以及营养价值方面,略次于一直在本地生长的底播型鲍鱼。”卢龙飞说,有经验的消费者在购买鲍鱼时,不仅看鲍鱼的肥瘦,还看壳的颜色,“‘南北接力’模式养殖的鲍鱼外壳发绿,因为鲍鱼吃海带、龙须菜。底播型鲍鱼,也就是百姓俗称的野生鲍鱼,它的外壳是深褐色,因为它吃底栖硅藻。”同时,底播型鲍鱼的生长周期较长,因而口感和肉质更好,“目前价格在每斤160到200元之间。”
卢龙飞说,寻山集团目前也大量养殖底播型鲍鱼,“我们在2021年才获批的新品种——寻山1号。”
荣成鲍鱼是皱纹盘鲍,有耐寒性强、抗高温力弱的特点,但在持续多年的“南北转场”中,鲍鱼始终在适宜水温中成长、繁殖,其耐低温特性不再明显。寻山1号正是耐低温的新品种,在相同养殖环境及北方周年养殖条件下,与普通养殖的同龄皱纹盘鲍相比,18月龄鲍壳长平均提高18.7%,且能每年冬天均在荣成越冬,适宜在北方海区周年养殖。“
寻山1号是寻山集团科研团队于1994年在荣成海域采捕的10200头野生皱纹盘鲍为基础群体,采用群体选育技术,经连续6代选育而成。“在鲍鱼产业中,育种是变现慢却又极为重要的一环。除寻山集团外,荣成很多养殖企业都在开展耐低温鲍鱼品种的选育工作。”楚海军说。
“作为一种海鲜食材,鲍鱼的产业链并不长,主要就是育苗、养殖、销售、食品初加工。”楚海军说,90%以上的荣成鲍鱼以鲜销方式走向餐桌,“以寻山集团为代表,一些企业也对鲍鱼等海洋食品加工生产,主要是生产预制菜之一的即食鲍鱼。”就在今年10月,荣成市印发了《加快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暂行)》,对企业新上项目、建设创新平台、创建区域品牌给予政策扶持,全力推动特色鲜明的海洋预制菜产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荣成市还举办鲍鱼节、鲍鱼产业高峰论坛等活动,邀请国内外专家及行业人士为荣成鲍鱼产业的转型升级出谋划策。“目前,我们已建设了‘蓝创谷’海洋专家驿站,招引更多科研团队到荣成从事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楚海军说,荣成市也不断强化产业联盟建设,引导企业树立“产业共同体”意识,建立细分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牵引各企业走出各自为战、多头对战、低价竞销、纷乱无序的“怪圈”,增强对产业资源、技术和市场话语权的掌控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李钟芸 王钰琳 报道)
责任编辑: 彭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