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抓经济看威海”·威海检察机关持续擦亮“微服务•检办好”品牌

大众日报记者 郑莉

2023-03-07 11:11: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3月6日,记者从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全市检察机关关于持续擦亮“微服务•检办好”品牌 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威检发〔2023〕2号)(以下简称《意见》)已于日前印发,共16条,主要包括打造营商环境“生态圈”、惠企政策“服务包”、法治服务“供应链”三个方面。

打造营商环境“生态圈”

依法打击各类经济犯罪。依法打击非法集资、走私等犯罪,扎实推进“打击治理洗钱违法犯罪三年行动”。依法惩治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等犯罪,对银行、城投等国有融资平台以及民间投融资平台存在的问题开展调研,提出治理建议,防范经济金融风险。

突出抓好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涉企案件加强提前介入,加大合规考察力度,落实合规办案背书、合规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等规定,积极适用第三方监督机制,促进涉案企业“真整改”“真合规”。

深化做实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加大商业秘密、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强化立案监督、引导侦查、两级院同步审查、“一案四查”(行政执法、刑事追诉、民事追责、公益损害),提高办案质效。加强知识产权民事、行政监督,开展知识产权恶意诉讼专项监督。聚焦老字号、民间文艺、传统知识产权保护,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相关生态环境和资源法律监督。

落实涉企刑事“挂案”清理长效防范机制。加强与公安机关协作,每季度摸排涉企刑事“挂案”情况,抓好清理,切实纠正“不该立案而立案”“以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纠纷”等问题。

开展涉企羁押必要性审查专项活动。对涉企案件进行排查,依职权开展羁押必要性审查,可捕可不捕的不捕,可延可不延的不延,及时建议变更强制措施;发现羁押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依法督促纠正。

开展民事行政检察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专项活动。以涉企 “终结本次执行”专项监督为抓手,聚焦“消极执行、选择执行和乱执行”以及“作风不正、违法乱纪、渎职”等问题加强监督,依法平等保护各类主体合法权益。

因地制宜开展公益诉讼专项活动。开展知识产权、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领域公益诉讼,督促涉知识产权行政机关依法履职。改进市场主体破坏环境资源案件生态损害赔偿方式,探索分期支付和替代性修复,减轻企业现金流压力。

开展涉企在矫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专项活动。开展涉企社区矫正对象外出经营权益专项检察,进一步简化外出审批、外出期间监管等机制,依法纠正社区矫正机构“应批准未批准”等问题。

开展“民营企业司法保护专项行动”。加强民营企业、民营企业家及其近亲属控告申诉案件监督,聚焦民事纠纷刑事化处理、滥用强制措施、滥用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案件久拖不结、超期办理、违法处置民营企业财产等问题开展集中治理。

打造惠企政策“服务包”

优化涉企案件办理绿色通道。完善涉企案件快速受理、审查分流、办结反馈等机制,升级12309涉营商环境类案件投诉、受理、转办等功能,与优化营商环境专班对接,对涉企诉求快速分流、快速移交转办。

落实涉企案件专门标识制度。完善案件全流程全要素闭环管理机制,对涉企案件进行专门标识,对办案人员及时提醒预警,快速分流、办理、反馈。年底对企业涉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参考。

实行“四类人员”提级报备制度。基层院拟对涉市场主体投资者、经营者、管理者和关键技术“四类人员”作出批捕、起诉决定的,事前要向市院汇报备案,慎重做出决定,最大限度在法治轨道内予以保护。

打造法治服务“供应链”

“点对点”确定联系企业。开展“进企业促发展”活动,两级院班子成员及县级干部每人至少联系一家企业,着力为企业解难题、办实事。

“心连心”开展实地走访。每季度走访企业,征集企业需求,听取意见建议,了解市委市政府促进企业发展各项政策落实情况以及企业对我市营商环境、法治环境的感受度。

“实打实”协调解决问题。对企业反映的问题列出清单、建立台账,属于检察职责范围的,及时研究、尽快解决;超出检察职责范围的,与有关部门积极会商,共同推进解决。

“面对面”提供法律服务。依托市企业家协会,每年为企业开展一次“法治体检”、举办一次法治讲座、开展一次政策宣讲,提升企业管理经营能力。调研我市对韩贸易涉及的法律问题,探索推行对外经营风险提示制度,助力涉外企业防范风险。

★《意见》是在去年“微服务·检办好”活动基础上的优化提升,活动开展以来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效?

服务市场主体方面。推进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对经营状况好、吸纳就业强的12家涉案企业开展合规整改,涉及纳税规模1270余万元,稳定就业1000余人。加强涉企“四类人员”司法保护,依法不捕不诉76人,对133人适用认罪认罚从宽,对9人建议变更强制措施。联合市司法局制定意见,允许表现良好的涉企社区矫正对象,临时外出生产经营。助力优势骨干企业健康发展。对市级领导联系的112家企业涉案情况进行专题分析,从司法角度提出防范“权钱腐败”、规范劳务用工等建议,助力企业健康发展。

保障生产要素方面。推进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一体落实刑事惩戒、民事赔偿、行政违法追究工作,提升保护成效。共办理知识产权刑事案件15件,监督纠正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案件8件。深化“国财国土”司法保护。起诉非法集资、走私、侵犯商业秘密等犯罪207人,追赃挽损2.17亿元。开展税费追缴公益诉讼专项监督,协同主管部门追缴有关税费近1200万元。其中,对一起国有土地出让后长期闲置问题跟进监督,督促、支持行政机关无偿收回,盘活土地近380亩。该案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行政公益诉讼典型案例”。积极参与根治欠薪行动。办理民事支持起诉案件152件,帮助一线务工人员追回欠薪375万元;对恶意欠薪构成犯罪的,提起公诉1人。

增进民生福祉方面。依法履行批捕、起诉职能。2022年,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各类刑事犯罪嫌疑人485人,提起公诉3072人。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跟进办理3起案件,追诉漏犯1人、漏罪1起。打击整治养老诈骗,起诉投资养老、积分返利等“坑老骗老”犯罪21人。加强未成年人综合保护。对侵害未成年人犯罪“重其所重”,对罪错未成年人“轻其所轻”,同时跟进观护帮教,促使“浪子回头”。织密未成年人关爱网络,全面落实强制报告制度,开展家庭教育指导104次、涉性侵违法犯罪信息查询2289人次,发出督促监护令148份,对3名有前科劣迹的落实从业禁止。保障群众生产生活安全。结合市委市政府有关部署,在燃气安全、交通运输安全、整治老旧小区“飞线充电”等领域开展专项监督,办理刑事、公益诉讼案件22件。认真解决群众急难愁盼。依法办理群众各类信访诉求2405件,全部做到“7日内回复、3个月答复”。综合运用检察听证、司法救助、支持起诉等方式提供法律服务,为行动不便的当事人上门听证、简易听证157件次,对因案致贫的司法救助286万元。

守护绿水青山方面。完善工作机制。与林长办、公安局会签《“林长+检察长+警长”联动工作意见》,建立联席会议、违法线索移送、调查取证协作、督促整改落实、教育警示5项制度。抓实专项监督。开展古树名木、海洋生态、耕地林地保护等专项监督活动,起诉盗伐林木、非法捕捞等犯罪44人,发出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46份。同步推进病虫防治、森林防火等工作,在里口山建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宣传教育基地。推进生态修复。贯彻恢复性司法理念,坚持“谁违法谁负责、谁破坏谁买单”,设立“公益诉讼专项账户”,加强和规范公益修复保证金、损害赔偿金收支管理,就破坏耕地林地、海洋资源等问题收缴修复保证金556万元,督促责任主体增殖放流310余万尾,清理固体废物120余立方,恢复耕地林地24万平方米。

★围绕涉案企业合规改革和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两项工作,今年有哪些具体安排?

涉案企业合规改革试点和知识产权检察融合履职是检察机关服务大局的有力抓手。今年,全市两级检察机关将这两项工作纳入“一把手”工程,坚持以办案为中心,一月一调度,推动两类案件数量、质量“双突破”,助推营造法治营商环境。

在涉案企业合规改革方面,今年将把握“既积极又稳妥”要求,既实现“量”的突破,又强化“质”的把握。一方面,始终坚持能用尽用,另一方面,深入落实上级出台的合规刑事诉讼全流程适用、合规听证等规定,做好“企业合规后半篇文章”。同时,加大直接适用“简式合规”案件力度,加强跟踪检查,落实“两报两审”要求,确保每一起合规案件经得起法律和历史检验。

在深化做实知识产权综合司法保护方面,重点是推进“四大检察”融合履职。一是要做强刑事打击。进一步加大侵犯商业秘密、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惩治力度,同步强化对侵犯企业高新技术、重要经营信息等犯罪的立案监督、引导侦查和自行补充侦查,提高办案质效。二是要加强知识产权民事、行政执行监督。深入开展知识产权虚假诉讼、恶意诉讼专项监督活动,依法保障当事人、案外人合法权利。三是要完善工作机制。对外,加强与市场监管、科技、文旅等部门对接,推动“行刑衔接”;对内,深化一体履职,形成市级院统筹、环翠区检察院引领、其他院共同办理的工作格局,打造知产保护威海模式。

★今年对《意见》有哪些好的工作机制推动落实?

市级院与基层院双重作战。市检察院配套制作品牌Logo、法治宣传册,制定企业大走访方案、清单、需求表等,对16项措施“任务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带动推开重点领域工作。各基层检察院结合辖区实际,具体抓落实,形成服务“两个先行区”建设一体化工作格局。

“走出去”与“请进来”双向推进。“走出去”主要是与企业建立常态化联络机制,通过“点对点”联系、“心连心”走访、“实打实”协调、“面对面”服务,为企业纾困解难。“请进来”主要是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特邀检察官助理、检察听证员等通过各种方式参与检察监督、评议检察工作,促进各项举措落地落实。

“线上”与“线下”双线服务。“线上”重点升级12309检察服务热线涉营商环境类案件投诉、受理、转办等功能,对涉企诉求快速分流、快速移交。“线下”重点加强对有关案件的流程监控、涉案财物管理和律师阅卷服务,加强对涉企控告申诉案件的跟踪监督,助力提升办案质效。

“我管”与“都管”双管齐下。“我管”是指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主责机关,依职权对损害公平正义、破坏社会公共利益等违法行为进行依法监督。“都管”是指通过检察监督,督促、带动相关职能部门依法履职、积极纠错,共同促进行业规范治理。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郑莉 通讯员 王小云 报道)

责任编辑: 彭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