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方位 全过程 全覆盖!威海预算绩效管理取得这些成效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3-03-09 22:37:2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3月9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财政、工信、人社等部门相关负责同志介绍了威海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发展与成效有关情况。
近三年来,按照全市“一盘棋”的思路,坚持系统谋划、质效优先、统筹推进,将绩效理念和方法深度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经过各方面共同努力,市县两级基本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推动了财政资金聚力增效,预算管理水平和政策实施效果显著提升。在近两年的省对各市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中,威海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均居全省前列,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格局基本形成
三年来,将项目和政策绩效管理作为突破口优先推进,逐步延伸到部门和单位整体、政府财政运行,逐步深化、层层递进,搭建起“全方位”预算绩效管理新格局。
项目和政策层面,项目和政策是预算绩效管理的基础,三年来,从单个项目和政策入手,通过项目库的方式将所有项目支出和财政支持政策纳入绩效管理。将绩效目标作为项目入库的前置条件,未编制绩效目标或不符合要求的,一律不予项目入库和安排预算。2022年全市各级部门编制的绩效目标4193个,编报、审核率达100%,预算约束力进一步增强。同时,对实施期超过一年的重大政策,在不同阶段分别组织开展事前论证、中期评估和到期评价,实行全周期跟踪问效,建立起动态评价调整机制。截至目前,市县两级全周期跟踪问效的政策达20项,以绩效为导向,对一批政策进行了优化调整,对设计不合理、执行效果不佳的政策及时按下“暂停键”,有效解决了资金固化和政策项目“只能上、不能下”的问题。
部门和单位层面,通过压实部门和单位主体责任,积极开展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管理试点,推动部门和单位从注重单个项目和政策绩效向聚焦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和核心业务实施效果转变,以预算资金管理为主线,以构建部门和单位整体绩效指标体系为重点,通过目标编报、部门自评、财政评价和结果应用,全面提升部门、单位整体绩效管理水平。截至目前,部门整体绩效管理已覆盖市县两级全部384个预算部门。不少部门单位将绩效管理与职能运行结合实施、同步推进,实现了管理效率和行政效能双提升。
政府预算层面,围绕将全市各级政府收支预算全面纳入绩效管理这一目标,积极开展区市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和镇街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试点工作。2022年10月印发了《威海各区市财政运行综合绩效监测评价工作方案》,全面开展各区市政府财政运行综合绩效评价工作,从财政保障能力、成本节约、运行成效、财源建设等多维度评价区市政府财政运行情况,并切实将评价结果与政策调整、管理改善、转移支付结构优化挂钩,进一步增强财政可持续性,提高公共服务质量。
“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健全完善
三年来,着力构建“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预算绩效管理闭环系统,不断提升财政资金使用绩效。
预算安排前,实施评估把关。新增重大政策和项目必须开展事前绩效评估,并将其作为项目入库和申请预算的前置条件。三年来,市县两级共组织对992项政策和预算项目开展了事前绩效评估,评估规模61.33亿元,根据评估结果核减预算申请19.7亿元,核减率32.12%,有效提升了财政资金安排的精准性。
预算执行中,强化监控纠偏。持续加大预算绩效监控力度,对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和预算执行进度实行“双监控”,做到问题早发现、早提醒、早解决。三年来,在部门单位自行监控的基础上,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共对4652个项目开展跟踪监控,监控资金规模312.85亿元,根据监控情况收回、调整预算13.61亿元,腾出资金用于疫情防控、民生保障等急需支出。
预算结束后,加强评价应用。坚持“花钱必问效”,建立项目支出“部门单位自评+财政抽查复核+财政重点评价”的立体绩效评价机制,不断扩大抽查复核和重点评价范围,并将评价结果与来年预算安排挂钩,绩效好的优先安排,绩效差的少安排甚至不安排。三年来,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共开展重点评价项目315个,评价规模129.54亿元,根据评价结果节省下年度财政投入4.72亿元。
“全覆盖”预算绩效管理体系不断拓展
三年来,在将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范化、长效化纳入绩效管理基础上,还探索开展了社保基金的绩效目标管理,选择其中的失业保险、长期护理保险等资金进行了绩效评价。逐步完善了政府投资基金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市级积极开展政府投资基金绩效评价,规范基金运作。全面推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全生命周期绩效管理,努力实现PPP项目物有所值、按效付费、风险可控。健全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制度,建立“借、用、管、还”全过程绩效管理机制,防范化解债务风险。简而言之就是,预算绩效管理链条已延伸至基层单位和资金使用终端,哪里有财政资金和政府公共资源,哪里就有绩效管理。
预算绩效管理新路径不断探索创新
三年来,坚持统筹推进、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具有威海特色的预算绩效管理模式,许多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打造“大数据+绩效”的地方特色。在全省首创将大数据融入预算绩效管理全过程,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创新绩效评估评价方式方法,联合市直部门建立分析模型,针对民生政策、涉企扶持政策形成专业化、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评价体系,利用大数据资源进行关联对比,开展对相关政策的跟踪评价问效,形成大数据参与绩效管理的创新合力。
从源头上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绩效管控。将市级政府投资项目的项目可行性研究和事前绩效评估合并实施,建立发改、财政部门联审工作机制,财政部门对事前绩效评估内容的审核结果,作为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和财政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自联审机制建立以来,共对35个政府投资项目进行了立项把关,确保了项目论证充分、资金来源落实。
探索“成本与效益并重”的绩效管理模式。将企业管理中的成本理念引入预算管理,通过成本分析、测算和控制,实现“少花钱、多办事”。2022年,全市各级财政部门选取15个项目开展成本绩效管理试点,节约财政资金1.02亿元。实现了产出和效益不变的情况下,降低成本、减少投入的目标,并提炼出24个各类支出标准,为预算编制的精准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绩效管理基础支撑体系全面夯实
三年来,以标准科学、制度完备、规范高效为目标,加快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基础支撑体系建设。
管理制度更加健全。坚持制度先行,建立健全涵盖绩效管理各领域、各环节的制度办法和工作规范,截至目前,全市已构建起“1+2+N”的预算绩效管理制度体系,出台相关制度办法、工作规程等102项。
指标标准体系更加完善。市级高质量建设了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行业、分领域、分层次的预算绩效指标标准体系,覆盖市直65个部门、800余条指标。
公开机制更加完备。坚持既亮“成绩单”,也晒“体检表”,建立绩效信息向人大报送和向社会公开常态化机制,市级连续三年向社会公开财政重点评价结果与预算绩效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2022年选取不同领域具有影响力的20个绩效评价结果报送市人大参阅,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考核推动机制更加巩固。市县两级财政部门普遍开展了对本级预算部门和单位预算绩效管理工作情况考核,考核结果纳入本级机关事业单位绩效考核。市级连续三年对各区市财政管理绩效水平进行考核,考核结果纳入市对区市高质量发展考核体系。
★为落实好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要求,预算绩效管理改革能发挥什么作用?下一步将采取哪些措施推动预算绩效管理向纵深发展?
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较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为持续贯彻落实“过紧日子”思想,对财政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向绩效要效益、要财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凸显。依托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的绩效管控,不仅有利于提高预算编制的精准性、成本控制的严格性、资金使用的效益性,也能够增强预算统筹能力和财政资金“续航”能力,从而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急需支持的领域。因此,预算绩效管理是缓解收支矛盾的关键一招,也是推动党政机关长期过紧日子的重要抓手,这就要求必须持续加强预算绩效管控,用绩效的手段把该压的压下去、该保的保障好,推动把钱花在刀刃上、花出效果来。
近年来,通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讲绩效、重绩效、比绩效、用绩效”的氛围基本形成,预算安排更加科学合理,资金使用更加精准有效,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比如绩效管理广度和深度不够,有的领域刚破题,还需要加力推进;各区市之间发展不平衡还需加大改革推进力度;部门和单位“重投入、轻管理”“重支出、轻绩效”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不进行事前评估,不考虑财政承受能力盲目出政策、上项目现象依然存在等。下一步,将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优势”的原则,扎实推进预算和绩效一体化融合管理,把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各项措施落到实处,着力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绩效。更好发挥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作用。充分用好与市人大建立的工作协同推进机制、与市审计局建立的财审协同联动机制,凝聚起绩效管理和监督的强大工作合力,倒逼和促进预算部门和单位不断提升绩效管理水平,真正实现“要我有绩效”向“我要有绩效”转变。持续推进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改革。将成本理念深度融入预算编制、执行、监督管理全过程,通过采取成本分析、成本核算、成本评价等措施,逐步形成一批科学合理、动态调整的成本定额标准、财政支出标准和公共服务标准,力争3年左右时间基本建成全过程成本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在绩效管理结果应用上持续用力。坚持真抓、严管,进一步加强全过程绩效管控,对发现的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偏差,坚持“高效优先、低效压减、无效退出”原则,该压减预算的压减预算,该调整政策的调整政策,该收回资金的收回资金,倒逼部门单位承担起绩效管理主体责任。加力推进预算绩效管理信息化水平。探索预算管理一体化绩效管理模块开发,将绩效管理全过程深度嵌入预算管理全链条,提升预算绩效管理效能,充分发挥大数据资源优势,提升绩效评估评价质量和效率。
★工信部门主要采取哪些措施,确保财政专项资金取得最佳效果?
近年来,威海市工信局会同市财政等部门,先后出台了《威海市促进企业扩张激励办法》《关于支持先进制造业强市建设的若干政策》《威海市工业互联网发展专项资金实施细则》等系列政策,2020年以来,累计为全市1000多家企业的1500多个项目落实市级财政资金2.25亿元,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企业转型发挥了重要作用。
坚持顶层设计,提高政策的科学性。着眼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和企业发展需要坚持“五个统筹”:统筹国家、省产业规划和威海产业定位,统筹重点企业培育和中小企业发展,统筹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统筹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产业化转化,统筹制造业发展壮大与生产性服务业高效协同,按照“整合资源、顶层设计”原则,对交叉重叠、绩效较差的政策进行清理整合,逐步实现政策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
充分调研论证,提高政策的精准性。为确保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坚持“五个聚焦”,聚焦产业集群突破和产业链优化提升,聚焦冲击新目标和企业梯次培育,聚焦平台经济和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聚焦智改数转和高水平技术改造,聚焦数字赋能和绿色低碳发展。每次研究出台新的政策前,都通过实地调研、问卷调查等形式问计于基层、问需于企业;政策形成初稿后,广泛听取区市政府 (管委) 、市直相关部门、相关行业协会及社会各方意见建议,努力做到定向发力、靶向施策,真正发挥“四两拨千金”的作用。
加强绩效管理,提高政策的时效性。建立了“全面评价+重点评价”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对每个政策开展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理。2020年以来,累计评价市级支持先进制造业和数字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项目1566个,项目覆盖率和资金评价覆盖率均达到100%。在全面绩效自评的基础上,还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高水平技术改造、小微工业企业升规纳统两大类专项资金组织开展了重点评价。同时,注重加强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资金支持重点方向优化调整挂钩,每年根据上年度绩效评价结果调整优化资金支持的主要方向和重点领域。
★人社部门是如何结合工作职能开展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取得了哪些积极效果?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是重要的民生部门,涉及的工作包括:就业创业、社会保障、人事人才、劳动关系等诸多领域,尤其是就业创业、社会保险工作,与群众个人的利益息息相关,预算资金量大,公众关注度高,社会影响面广。用好各项预算资金,发挥资金应有的绩效,是人社部门重要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部署要求,在市财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市人社局以开展项目支出绩效评价和部门整体绩效管理试点为契机,从无到有,不断改进,不断提升,绩效管理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强化绩效意识,构建“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先后制定了《威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预算绩效管理办法》《关于做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的通知》等制度文件,对事前绩效评估、绩效目标设置、绩效运行监控、绩效评价、结果运用等绩效管理全过程进行细化规范,推动全面预算绩效管理各项工作要求落到实处。目前,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初步建成,“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不断强化,财政资源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益得到大幅提升。
聚焦核心业务,建立“全方位”整体绩效指标体系。作为市级部门整体绩效支出管理首批试点单位,将部门全部预算收支作为管理对象,聚焦整体绩效和核心业务实施效果,从基本运行、重点履职、部门综合三个方面,科学制定了部门整体绩效指标体系,多维度、全方位衡量部门支出绩效和履职效能。指标设置既体现出部门整体价值和履职效果,也体现出资金投入的针对性,其中,“重点履职”方面设置6项总目标和43项具体指标,均与项目绩效、部门重点工作相衔接;“部门综合”方面设置15项具体指标,包括城镇新增就业、社会保险参保人数等,均与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任务、人社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年度事业发展计划相衔接。通过构建整体绩效指标体系,也进一步压实了预算单位绩效主体责任,促进了行政绩效与支出绩效的有机融合。
加强结果应用,推动“全链条”预算绩效管理。绩效管理成效好不好,关键要看结果应用,抓住项目立项、编制、实施、评价四个环节,积极构建“事前、事中、事后”有机衔接的闭环管理系统,将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在项目立项阶段,实行事前绩效评估,2022年拟列入预算的10个新增预算项目,经事前绩效评估后,压减至6个;在预算编制阶段,同步开展部门预算与绩效目标的编制工作,2022年部门47个预算项目全部纳入绩效目标管理,覆盖率达100%;在项目实施阶段,对预算执行和项目绩效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双监控”,促进绩效目标顺利实现,2022年对47个预算项目开展绩效监控,涉及预算资金6.7亿元,力求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在项目评价阶段,项目结束后,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对项目实施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组织对2021年所有项目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开展绩效评价,涉及资金5.95亿元,严格落实评价结果与预算安排和政策调整挂钩机制,低效无效资金一律压减,并将项目绩效目标和重点项目绩效评价报告在门户网站进行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监督。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王小云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王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