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日报头版聚焦,威海如此“出色”

大众日报记者 彭辉 陶相银

2023-07-06 10:13:0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7月6日,大众日报头版以《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出色”答卷》为题,对威海市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工作给予重点报道。

报道围绕威海市做强产业特色、擦亮生态底色、彰显开放亮色、提升幸福成色等四个方面,分别就威海市创新赋能工业发展、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和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精致城市建设和探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等卓有成效的工作经验进行了解读。

报道如下:

威海做强产业特色,擦亮生态底色,彰显开放亮色,提升幸福成色

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出色”答卷

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国家赋予山东的重大使命。积极融入全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是威海的又一次重大历史性机遇。

先行区建设启动以来,威海抢抓机遇,迅速行动,成立了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挥部,举全市之力全速推进。《威海市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已正式出台,未来三年,威海将围绕十个方面重点任务开展168项具体工作,加快建成更具活力的高质量发展高地、优质均衡发展的精致城市样板、向上向善向美的文明城市典范、共建共治共享的城市治理现代化范例。

01

产业特色更强——

以创新驱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不久前,全国首例“量子远程手术”在我省顺利实施,随着位于威海威高集团“妙手”手术机器人的主手操作臂顺利连接并带动位于青岛青大附院手术室里的从手操作臂,这场跨越260公里进行的手术开启了远程手术新天地。

这款手术机器人由威高集团自主研发,多年来,威高集团逐年加大科研投入,今年将投入13亿元专项研发基金,开展先进医用材料关键技术、4臂机器人、内窥镜等重大项目攻关,不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

威高集团“妙手S”手术机器人生产车间。(威海日报记者 杨正 摄)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经过多年发展,威海工业经济不断呈现出产业结构好、科技含量高、外向型经济优等特点。以企业发展带动产业推进,威海突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地位,深入开展企业冲击新目标行动,聚力突破千亿、百亿企业,一手抓存量变革,一手抓增量崛起,促进特色产业扩大优势、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加快布局。特别是近年来,威海对标全省“十强”产业,梳理出以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医药与医疗器械、先进装备与智能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和医药医疗器械、打印设备及智能服务终端等十条产业链,通过推动产业集群和链条做大做强,增创实体经济发展新优势,全面构筑以新经济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威海牢固树立大抓经济的鲜明导向,把工业经济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完善1+N政策体系:“1”是指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进一步健全激励机制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快构建绿色制造、绿色能源、绿色金融等六大绿色转型政策体系;“N”是指系统汇集更新国家、省、市政策措施,出台招商引资、企业扩张、先进制造业发展、财源建设、园区建设、科技创新等一系列配套文件;同时出台《企业大走访活动方案》,组织全市所有县处级干部联系服务规上工业和服务业企业,实打实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支持企业家坚定信心、做大做强。到2025年,威海全市力争省级“雁阵形”产业集群达到10个,3个产业集群产值突破千亿,努力打造一支预期营业收入规模5000亿元的冲击新目标优企方阵。

在现代化产业构筑的过程中,威海始终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促进创新要素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高新技术产值占比全省第一、高技术制造业占比全省第一、高技术产值占比提高幅度第一。2022年底,三个“第一”呈现出威海根植创新的鲜明导向。

以创新推动大中小型企业转型升级,威海谋划设立“专精特新”企业加速中心,深入推行“揭榜挂帅”“委托制”等项目遴选制度,实施工业技改提级行动,进一步完善支持科技型企业发展普惠性政策,形成从专精特新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到“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的格局。威达精铸仅在钻夹头领域就有100多项国内外专利,占到该领域专利总数的一半左右;天润工业不仅曲轴生产规模做到国内最大、全球第二,还进军整车空气悬架系统项目……

传统产业也在创新的沃土上“老树发新芽”。从建企时只能“挣汗水钱”,到如今获评省“十强”产业集群领军企业,迪尚集团以工业互联网思维打造纺织服装垂直生态供应链平台,为全球500多家国际知名服装品牌提供生产和服务,从传统产业里挖出“金矿”。

支持企业不断创新的同时,威海持续完善“1+4+N”创新平台体系。截至目前,体系已纳入27家平台,延伸设立157家各类特色创新机构,争取国家级、省级支持项目184项,平台体系自身累计孵化引进企业250家,助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跑出“加速度”。

以新动能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塑强,威海的经济发展正在呈现由“量”到“质”、由“形”到“势”的“精彩蝶变”。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为统领,聚焦产业发展和创新引领,威海明确了今后三年的工作目标: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数量力争13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超过80家,“四新”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等等。

02

生态底色更浓——

全省唯一集齐“核风光储”新能源的地级市

国内目前在建单体容量最大的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海上风电基地U场址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车辆穿梭,工程进度一天快过一天。与此同时,远景能源、明阳智能、豪迈科技等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重点项目也在稳步推进,一个千亿级海上风电产业集群在乳山迅速崛起。

远景乳山零碳产业园内,海上风电主机下线。(威海日报记者 孙大伟 摄)

在文登区,文登抽水蓄能电站1-4号机组合计120万千瓦已正式投运,5号机组正在调试,6号机组正在安装,今年将全部投产;分布式、集中式和海上光伏项目也正在在快速推进。

在荣成市,华能石岛湾高温气冷堆核电站示范工程已经并网发电,同步实施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计划在2024年建成发电。

抢抓国家“双碳”战略机遇,威海以战略眼光全面统筹顶层设计、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一批新能源项目聚集发展,逐步膨胀成千亿级产业集群。“威海目前是全省唯一一个在新能源产业集齐了‘核风光储’的地级市,‘十四五’期间,我们规划建设的清洁能源装机容量超过1800万千瓦,届时市域全社会用电量可100%由清洁电力供应。”威海市委副秘书长、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工作指挥部办公室主任谷衍宁说。

新能源为威海的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动力”,“绿色制造”则在不断提升威海经济的“含绿量”。威海聚焦八大产业集群、十条产业链,加快传统产业绿色化高端化发展;加快推进生物医药、高性能复合材料等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发展;聚焦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等领域,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威海在蓝碳经济领域先人一步,开启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通道。海洋碳汇研究、碳汇渔业、海草床修复等经验做法走在全国前列,出台全国首个蓝碳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成立全国第一个海洋负排放研究中心……到2025年底,威海的蓝碳经济体系将基本建立,蓝碳经济在全市海洋经济占比超过30%。威海坚持“绿色兴农”发展战略,常态化推进农业“四减四增”工作,化肥、农药施用量2021年较2018年降低了9.73%、7.8%,创建国家级、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58个,产地认定面积占当地食用农产品总面积的比率达到82.8%。

生态一直是威海最亮的底色,绿色低碳也正融入威海人的每一处生活细节。“从农历小年到元宵节,就收了纸、塑料、织物等98363.24公斤可回收物,我们也兑现了41282.61元奖金。”威海粤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丛琳说。在威海城区,该公司设置智能回收箱,解决居民的生活垃圾源头分类问题。作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城市,威海从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最终处置等多方面探索“无废城市”建设的“威海模式”。

降碳、减污、扩绿,近几年,威海生态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17.3%,空气质量连续七年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长年稳居全省第一。去年,威海的“用绿色和温情来打造精致城市”案例作为我国的6个案例之一,入选2022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

03

开放亮色更显——

四港联动加快实施,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

2月24日,交通运输部、海关总署与韩国国土交通部、关税厅签署的中韩“四港联动”(威海—仁川)整车运输谅解备忘录正式生效。与原有运输模式相比,整车运输新模式减少了报关、装卸及换车等环节,物流成本大约降低30%,物流时间缩短5小时左右。这一新模式也将进一步推动威海医疗器械、打印机等优势产业及重点企业参与产业全球化进程,促进对外贸易尤其是跨境电商发展。

繁忙的威海港码头。(威海日报记者 孙大伟 摄)

早在2018年,威海与仁川就创新实施“四港联动”,这既是中韩地方经济合作的创新之举,也是威海迈向国际化发展进程的重要一步。“‘四港联动’的最终目的,是把威海打造成东北亚区域的物流交通枢纽。”威海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促进中心副主任夏志成解释。威海原本是陆路交通的末梢,但劣势中也蕴藏着优势,随着“四港联动”、中欧中亚中蒙铁路班列常态化运营、“海铁公”多式联运等工作的持续推进,威海已经构建起东接日韩、西连欧亚的东西互联互通的国际物流大通道。

借助完善的对外交通体系和良好的口岸营商环境,威海在全国率先同时启动了海运、邮运、空运三种方式对韩跨境电商直购进口业务,并先后开通了跨境电商保税进口、特殊区域出口业务,创新开展了省内首单对韩跨境电商转口业务,实现跨境电商全业务模式覆盖。阿里速卖通、顺丰国际、中外运以及韩国汎韩物流、趣天网、COUPANG等中韩企业纷纷在威海布局跨境电商和物流项目,威海口岸对韩贸易额仅次于上海、深圳,居全国第3位。自2018年获批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以来,威海已连续举办五届中韩跨境电商大会,极大地促进了中韩跨境电商产业链和生态圈共建。2022年,威海市外贸进出口值为2095.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3.1%,跨境电商进出口额超过320亿元。

开放,一直是威海这座滨海城市的一抹亮色。作为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90年,威海与仁川开通了中韩间第一条海上航线。30多年来,中韩两国贸易往来不断升级,拥有“桥头堡”优势的威海于2015年成为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写入国际双边自贸协定的城市。近年来,威海先后三次获批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获批中国(威海)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手握多项政策叠加的优势,威海也把对外开放的眼光不断延伸,从“借韩兴威”到“深耕日韩”再到“实施城市国际化战略”,全面加速城市国际化进程。

借助RCEP政策的东风,威海进一步巩固了东部沿海地区开放先导地位。2022年,威海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0.77亿美元,与RCEP成员国进出口1083.3亿元,占比51.7%。近几年,惠普、软银等24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威海设立外资企业,马夸特、欧喜、贝卡尔特等一大批全球行业领军企业在威海发展。目前在威海投资的外资企业已经发展到1776家,数量排全省第3位。

每年一届的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成为聚智聚力、共谋发展的盛会。威海诚邀世界500强、知名跨国公司、著名国际组织和商协会、国际国内知名智库、境外知名咨询(服务)机构的高管、专家和知名人士组成委员会,为威海产业升级发展、双循环发展新路径开拓、人才培育引进等诸多领域提出建议,以全球化前沿视野助推威海开放发展。

威海今年还将举办第六届市长国际经济咨询委员会年会、第三届韩国进口商品博览会、第十五届国际渔具博览会、第五届国际户外休闲运动产业博览会等重大会议和展会,自信开放的威海向全世界敞开了怀抱。

04

幸福成色更足——

打造精致城市“威海样板”,创建共同富裕范例城市

在半月湾看日出,在小石岛看日落,在火炬八街拍照打卡……刚刚过去的端午小长假,威海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又着实火了一把。三天假期,威海市纳入监测的16家收费景区(点)累计接待游客62.36万人次,收入4031.24万元,同比分别增长437.19%和412.79%。10处重点乡村旅游点累计接待游客5.0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2.15万元,同比分别增长95.58%和303.59%。通过实施千里海岸线和千里山海自驾路“双千工程”,已开放主题驿站23处、观景平台66处、特色创意路段13处,筑起起一条文旅融合精品带。公路运行以来,单日最高客流量突破40万人次,被文旅部作为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

威海千里山海路引爆自驾游。(威海日报记者 朱春晓 摄)

千里山海之美,让威海名声在外。以前,人们形容威海为生态宜居、蓝天白云、热情好客……如今,这些美好词汇都浓缩为两个字——“精致”。2018年6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威海时提出“威海要向精致城市方向发展”,这座山海之城自此有了总目标、总方向、总遵循。2018年以来,一批“威海经验”“威海标准”“威海品牌”回答了“什么是精致城市”“怎样建设精致城市”的问题。“精致”,是威海积极融入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的一张市域“范例牌”。

五年来,精致城市建设,让威海名声鹊起。威海先后启动两轮精致城市建设三年行动,出台全国首部《精致城市建设条例》《精致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等,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地级市)。“精致”有法可依,也有标准可循。就拿城市体检来说,威海将城市体检与城市更新协同联动,在常规市级层面体检的基础上,创新增加更精准的区级体检以及住宅小区级体检,率先划定“三区三线”,出台5类规划管控规则,威海也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城市更新试点城市。

威海把精致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领域全过程,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市域一体、城乡统筹,实施新一轮精致城市建设行动,持续推进老旧小区、特色街区等有机更新,完善提升红色物业、千里山海自驾旅游公路等精致品牌,不断增强全域发展的精致性、融合性、协调性,打造精致城市建设“威海样板”。今后,威海将在“全域建设精致城市,提升城市品质魅力”发力,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行动,加强城市设计管控,扎实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深化智慧城市建设等。目前,威海已出台《威海市城市更新规划》,《全域精致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全域精致小城镇建设标准》正在加紧编制中,补齐小城镇层面的政策标准缺项。

今年省“两会”明确提出,支持威海探索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成为“精致城市·幸福威海”新的时代内涵。威海提出,全力创建共同富裕范例城市,以推动群体共富、城乡共富、区域共富、物质精神共富为方向,以全民共享、全域精致、全龄友好、全城文明、全程民主、全面发展为方向,率先建立和完善促进共同富裕工作政策体系,打造一批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的典型案例,让群众的获得感更强,让幸福的成色更足。在农村,威海以建设精致化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区为引领,持续推进精致农业发展、精美乡村建设、精细乡村治理,推动乡村振兴走向深入。威海深入推进全龄友好型城市建设,为儿童“量身”设计公共活动空间和服务设施,强化青年发展吸引力,在全省率先实现困难失能老年人居家照料和集中托养服务全域覆盖,“全龄友好”理念已渗透到社会生活和城市建设管理的方方面面。

精致城市·幸福威海。(威海日报记者 刘志鹏 摄)

在威海,一年接着一年办的“民生实事”“微实事”,优质均等的公共服务,不断提升着增进民生福祉的“颗粒度”。“口袋公园”作为民生实事的“常设项”,2017年以来在市民身边“见缝插针”新建254个,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25.08平方米。威海扎实开展全国义务教育“双减”试点,学校课后托管服务实现全覆盖;启动“爱国卫生创新提升年”行动,获评全国健康城市建设省级样板市;开拓性地建设城市书房46处,牵头制定的《城市书房建设和服务要求》成山东省地方标准;建成44处“如康家园”残疾人之家,残疾人辅助性就业项目被全国推广;在威海,人均期望寿命达81.58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已成为幸福交响曲的最美和音。

策划:王治国 彭辉

大众日报记者:彭辉 陶相银

威海日报记者:杜晓莹 匙亮

通讯员:任现辉

威海党报新闻重点报道组出品

责任编辑: 彭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