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好人现象”到“好人群像”,文登25.3万名志愿者凝聚向善力量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3-12-06 21:36:2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一个好人就是一枚火种,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在文登区,中国好人隋玉涛40余载赤脚行医,走遍所辖村庄的每一个家庭,先后诊治病人数万人次;中国好人、全国模范司法所所长于建友寒来暑往十九载,用“家乡话”讲活“大道理”,成为“巧开”百姓心结的“开锁人”……
近年来,文登区大力倡导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社会风尚,厚植“身边好人”成长沃土,先后涌现出4个全省志愿服务先进典型,10名“中国好人”,省、市级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268人,在行业领域形成一个800余人的先进典型群体。眼下,一个个好人典型用朴实善良构筑社会美德,以善行义举践行文明新风,带动25.3万名注册志愿者走在热心公益、服务群众的道路上,让文登“好人好事”遍地开花。
阵地孵化 放大身边好人“强效能”
12月3日,在文登区环山街道兴隆社区“好人工作站”,文登区道德模范姜超荣正在儿童公益活动中心带着孩子们练习书法,“现在每周末都有家长把孩子送来托管,家长工作忙孩子来不及照看,我们就陪着孩子学习、游戏。”姜超荣介绍,为帮助社区家长解决青少年周末的“管理真空”问题,手拉手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常态化提供儿童托管,招募教师志愿者以及社会力量为孩子们提供课业辅导、书法课、科技课等青少年陪伴服务。此外,“姜超荣好人工作室”还在助老、助学、助困、助残等领域结合志愿活动广泛开展公益服务,10年来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超140万小时。
在文登区,这样的好人工作室(站)总计有10个,涉及到群众需求的方方面面,包括提供志愿救援服务、矛盾纠纷调解、医疗健康服务以及志愿宣讲等。以“好人工作室(站)”为阵地,在各级好人模范代表的榜样示范引领下,文登面向社会各界广泛吸纳成员,为乐于奉献的普通人做好事、做善事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抱团”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凝聚“好心人”,培育“新好人”,“好人工作室(站)”真正成为了群众身边的“好人孵化器”。
为培育典型成长的丰厚土壤,文登还在登云路桥、文登学公园、峰山公园等地,打造集“典型形象、典型事迹、典型精神”三位一体的先进典型文化长廊,用先进典型的事迹教育人、鼓舞人、启发人、引导人。同时将典型模范进行文艺创作搬上银幕舞台,使好人典型更加形象鲜活地影响广大群众,根据吕明玉、李玉坤、王文水的人物事迹创牌的《血缘》《一个钱包》《落地生根》等作品,深受广大群众好评。
志愿接力 托举城市文明“新高度”
日前,在文登区总工会职工篮球场,来自文登、荣成的两支截瘫残友队伍开启了一场篮球友谊赛,在现场志愿者的陪同下,十余位残友操控着他们的轮椅闪转腾挪、挑球、放守,吸引众多市民围观喝彩。据悉,活动由蒲公英公益中心组织,“轮椅上的篮球赛”正是文登区聚焦残疾群体精神文化需求,策划开展的志愿助残系列活动之一。
“让残友走出家门,活出精彩,我们发起了‘我是你的腿 轮椅上的追梦之旅’关爱项目,从生活帮扶、扶智扶志、情感慰藉等多方面,设计一批残疾人所思所想、所急所盼的服务活动。”威海市道德模范、蒲公英公益中心负责人于水晶说。
近年来,文登区依托全区15个镇街和675个村居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不断丰富文明实践元素和志愿服务阵地功能,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设立了志愿服务站点800余个,针对多元志愿服务需求,构建形成便民利民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全区共组建18支区级专业志愿服务总队,镇街实践所站成立2100余支志愿服务队,真正做到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服务就开展到哪里。
眼下,鼓励“好人”影响带动“志愿者”,推荐“志愿者”成为“新好人”……在这样的良性互动下,一个“好”字已然成为文登的城市品格,也成为越来越多文登人的生活态度。在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的带动下,文登区25.3万名注册志愿者握住“接力棒”,大踏步奔走在热心公益、服务群众、反哺社会的路上,“身边好人”与“志愿服务”相辅相成,构筑了一道牢不可破的文明力量。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郭彦成 卢链羽 报道)
责任编辑: 李忠运 王菁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