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1区3带14群”!威海海洋牧场发展规划出炉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3-12-15 15:16:2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12月15日上午,威海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威海市海洋发展局、海洋发展研究院相关负责同志介绍《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有关情况。

近年来,我国对海洋牧场建设重视程度不断提高,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建设现代海洋牧场,发展深水网箱、养殖工船等深远海养殖。2022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山东省“十四五”海洋牧场建设规划》,对全省海洋牧场建设工作进行了系统部署。2022年5月1日,《威海市海洋牧场管理条例》正式施行,对威海海洋牧场规划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为落实中央、省有关部署,推动威海海洋牧场科学布局,创新发展,市海洋发展局在深入调研基础上,结合威海实际,出台了《威海市海洋牧场发展规划(2023-2028年)》。

01

总体目标

总的目标和定位是打造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市和海洋牧场发展精致样板,到2028年海洋牧场面积发展到180万亩,市级以上示范区达到60个,养殖海产品产量达到230万吨,创建一批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具有典型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牧场建设从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为主向岸海联动、生态发展、三产融合的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

02

空间布局

基于威海自然禀赋和基础条件,规划了“1区3带14群”的海洋牧场发展空间布局。

“1区”即威海主城区西北部海域海洋牧场集聚区,本区包括环翠区张村、高区初村、小石岛、靖子头北等海域,规划打造成数量集中、示范集群、功能集成、要素集结、类型集全的海洋牧场集聚区,包括2个牧场群,分别是双岛湾北-小石岛海域海洋牧场群、孙家疃街道北部海域海洋牧场群。

“3带”即威海市北部海域、东部海域、南部海域3大海洋牧场带。

威海市北部海域海洋牧场带,西起刘公岛,东至海驴岛,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扇贝、牡蛎,底播增殖海参、鲍鱼等海洋牧场带,包括3个牧场群,分别是刘公岛外海海洋牧场群、阴山湾-泊于北海域海洋牧场群、鸡鸣岛-马栏湾海域海洋牧场群。

威海市东部海域海洋牧场带,北起成山头,南至镆铘岛,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海带、牡蛎、鲍鱼、扇贝,中层网箱养殖鱼类、海参,底播增殖海参、鲍鱼、海胆等海洋牧场带,包括5个牧场群,分别是荣成湾海域海洋牧场群、俚岛湾海域海洋牧场群、爱连湾海域海洋牧场群、桑沟湾海域海洋牧场群、石岛湾-王家湾海域海洋牧场群。

威海市南部海洋牧场带,东起王家湾,西至乳山口,规划打造成上层养殖海带、裙带菜等藻类及牡蛎,中层网箱养殖鱼类、海参,底播增殖海参等海洋牧场带,包括4个牧场群,分别是人和-苏山岛海域海洋牧场群、靖海湾海域海洋牧场群、五垒岛湾海域海洋牧场群、宫家岛-小青岛海域海洋牧场群。

03

重点任务

为适应海洋牧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提出了八项重点工程。

绿色示范工程。围绕解决近海渔业资源衰退和海洋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增殖和养护渔业资源,修复和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年增殖放流海洋生物苗种10亿单位以上,到2028年新投放人工鱼礁不低于20万空方,海洋牧场生物资源量和主要经济种类产量提高20%以上。

创新引领工程。开展基础技术研究、新技术应用、建设创新平台等,打造国内领先的海洋牧场科技创新高地。到2028年,建设海洋牧场科技创新平台50个以上。

装备智慧护航工程。综合运用现代装备技术和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手段,推进海洋牧场装备化、自动化、数字化水平提升。到2028年,新建成重力式网箱不低于300个,桁架类网箱不低于2个。

种业提升工程。到2028年,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总数达到30处,优质水产苗种繁育能力达到800亿单位,新增水产优良品种3个以上,海洋牧场主导养殖品种良种覆盖率达到85%以上,争取培育1个深远海养殖新品种。

安全筑基工程。把安全放在首要位置,着力打造“生产安全、生态安全、产品安全”的安全牧场。

融合发展工程。坚持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三链共建,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拉伸产业、产品链条,拓展海洋牧场功能,包括海洋牧场与水产加工、滨海旅游、海上新能源等  新业态融合发展。到2028年,海洋牧场年接待游客达到120万人次,一二三产融合的海洋牧场达到30个以上。

主体培优工程。通过政策引导、机制建设、平台打造,以“大渔带小渔”“新型带传统”促进大中小企业互融互通,形成协同、高效、融合的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生态。到2028年,具有支撑和辐射带动能力的海洋牧场建设龙头企业达到30家。

品牌唱响工程。坚持品牌化发展方向,加强多方式、多渠道、立体式、全方位宣传推介,提高海洋牧场品牌价值。围绕打造区域品牌、特色品牌、产品品牌,提高海洋牧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威海的海洋牧场起步较早,发展现状较好,出台《规划》的总体思路和考虑是什么?

威海是海洋大市,管辖海域约1.13万平方公里,是陆地面积的2倍,海域类型多样,生态状况良好,在海洋牧场发展上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和代表性。《规划》编制过程中,在充分调研威海海域环境、自然资源、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全市“1区3带14群”海洋牧场区域的空间范围、建设方向等,兼顾长远发展和近期重点,突出目标层次性、建设科学性、工作系统性。

坚持绿色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优化海洋牧场养殖方式和规模,实行减量增收、合理疏养,促进海洋牧场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坚持科学布局。坚持“疏近用远”,在近浅海做“减法”,在深远海做“加法”,开展海域养殖容量评估,合理布局海洋牧场项目,形成近浅海和深远海协调发展的格局。

坚持科技驱动。加快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在海洋牧场应用,研发推广海带收割、智能投饵、牡蛎采收等设备,提高海洋牧场自动化、智能化水平。

坚持示范引领。在重点做好海洋牧场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点面结合,循序渐进,逐步扩大海洋牧场建设范围和规模,加快沿海海域养殖生产牧场化。

坚持陆海统筹。充分考虑各区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基础,完善海洋牧场岸基配套设施,注重全产业链延伸、全服务链打造,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联动。

★《规划》提出打造全国海洋牧场建设示范市和海洋牧场发展精致样板的总目标,目前威海海洋牧场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亮点?

威海是国内最早开展海洋牧场建设的地区之一,起步早、类型多、效益好,获批建设省级以上海洋牧场示范区33处,其中国家级16处,均占到全省总数的24%。在海洋牧场的辐射带动下,威海市海产品实现了产量、品质双提升,海水养殖产量达到200万吨以上,其中海带、牡蛎产量全国第一,海参、鲍鱼产量全国第二。2017和2020年,全省海洋牧场建设现场会两次在威海召开,推广威海做法。

政策支持体系日趋健全。制定了《关于加快海洋牧场建设 推进休闲渔业发展的意见》《关于支持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措施》《威海市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奖补实施细则》等一系列政策文件,从用海、资金、保险等方面助推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积极开展海洋牧场领域标准制定工作,制定了《海洋牧场休闲服务规范》国家标准,《半潜式PE管架平台建造及检验技术规范》地方标准。

绿色发展模式全国领先。创新荣成桑沟湾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模式,将藻类、贝类、海参和鱼类等按照一定比例搭配,在保持水质优良的同时,亩产综合经济效益提高26%以上,被列入山东省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综合试点经验,由国家发改委、农业农村部在全国推介。建成全省首个“零碳”海洋牧场示范点,在全国率先开展“海上生态浮漂更新行动”,建设无废牧场。年增殖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亿单位以上,持续养护海洋牧场渔业资源。2020年,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授予威海市全国唯一的“国家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示范区”称号。

产业链条不断延伸。构建了保种设施完善、品种选育优良、育繁推能力强的现代海洋种业发展体系,全市育苗水体达240万立方米,拥有省级以上水产原良种场25处,其中,国家级7处,全国第一;联合培育出“爱伦湾”海带、“寻山1号”皱纹盘鲍等14个水产新品种,荣获“中国海洋种业之都”称号。依托全市958家水产品精深加工和海洋生物企业,聚力打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产业集群,推动海洋牧场产品由简单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海洋预制菜产业发展迅速,荣获“中国海洋预制菜之都”称号。大力发展海洋观光、海上采摘、休闲垂钓等渔趣活动,积极打造生态体验型休闲渔业,创建全国休闲渔业示范基地21处、省级休闲海钓示范基地8处、省级休闲海钓场23处,获评“中国休闲渔业之都”“中国休闲渔业旅游魅力市”称号。

★《规划》提出了8项重点工程,在今后如何保障这些重点工程落实落地?

这次《规划》对落实各项举措的保障措施做了明确规定。

加强组织领导。把海洋牧场建设作为渔业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和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强化统筹,建立部门间综合协调合作机制,及时解决海洋牧场建设中的重大问题。

完善政策支持。整合渔业支持政策,在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上对海洋牧场建设予以重点倾斜。积极探索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海洋牧场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包括拓展投融资渠道,探索管理服务创新和优化金融支持等措施。

强化科技支撑。成立威海市海洋牧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海洋牧场建设进行定期指导咨询。创新协同组织模式,构建“企业出题、高校院所选题、政府助题”产学研合作机制,围绕海洋牧场建设,开展关键与共性技术难题攻关,促进研发成果与行业发展无缝链接,加快成果落地转化,支撑引领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

完善管理机制。鼓励各区市完善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办法,创新海洋牧场建设和管理体制机制,根据不同类型和功能定位,实行更有针对性的分类管理。加强海洋牧场选址、设计、论证、实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查,严把招投标、质量管理和技术监督等关键环节,确保海洋牧场建设质量。

强化监测评估。建立海洋牧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评估机制,全面总结、科学评估、综合分析海洋牧场建设取得的成果,为后续管理、开发利用和继续建设提供决策支持。

★《规划》提出了实施装备智慧护航工程,下一步将开展哪些具体工作?

深远海养殖作为海洋牧场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处于加速发展阶段,将从以下方面,加快推动深远海养殖发展。

拓展新模式。按照“重力式网箱为主、适度发展桁架类网箱、有序发展养殖工船”的思路,加快推进威海在建的重力式、桁架类网箱项目建设。在发展抗风浪能力强的新型桁架类网箱、新型重力式深水网箱的同时,稳妥推进养殖工船建设。

培育新品种。坚持错位竞争,发挥威海种业基础好的优势,加强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的对接合作,在培育适养品种上取得突破。目前,已经引进了黑鳕鱼(裸盖鱼)开展育苗试验,力争将其培育成一个深远海养殖新品种。同时,积极推进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拟在威海建设的“寻山藻类种业研发基地”,从源头保障威海海水养殖核心种源的自主可控和可持续产出。

培育新主体。重点对接与海工装备制造、渔业相关的央企、省企和头部民营企业,争取市属国企参与海洋牧场建设,在壮大发展队伍的同时,为海洋牧场注入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增强发展活力。

(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 李忠蕾 报道)

责任编辑: 彭辉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