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舆论的本质特点及正确引导舆论的原则

2021-01-21 08:51: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舆论伴随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是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时代,舆论不仅是人们信息和意见交流、传播的必要形式,而且成为意志碰撞、思想交锋、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当前,我国舆论环境总体上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有一些消极错误负面乃至荒谬的舆论在网络、新闻传媒、高校等场所偶有呈现,对党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一定的挑战。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我们,“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1]因此,有效把握和正确引导舆论,是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必然要求。

一、新时期舆论的本质及其特点

舆论是社会意识形态的特殊表现形式,它往往以拥护或反对、赞扬或谴责的方式对某一公共问题作公开的评价。因此,“舆论这一概念,主要是指见解体系,即意见。意见是构成舆论的主要外在因素,可以把它称作舆论的外壳。”[2]13关于舆论的定义多种多样。顾名思义,舆论是“公众舆论”“公共舆论”“舆人之论”,也就是“众人的言论”[3]。尽管没有一致的看法,但舆论至少应包含这样几个要素:(1)舆论的主体是“社会公众”,是一定数量的能自主发表意见的人;(2)舆论的客体是“具体的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件”,涉及公众可感知的任何对象;(3)舆论的内容是“评价性的态度、意见和情绪”,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从狭义上来讲,舆论是指在一定社会范围内,消除个人意见差异,反映社会知觉和集合意识的、多数人的共同意见。可见,舆论与意识形态、社会思潮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新闻媒体作为制造和引导舆论的工具,与舆论亦有所不同。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深刻变革,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舆论得到不断扩大,但舆论发展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其中存在一些歪曲党的历史、抹黑党的领袖、宣扬西方所谓“普世价值”、鼓吹私有化等的“杂音”,影响极坏。舆论背后是思想的较量和人心的争夺。虽然这些“杂音”是少数和支流,但如果不予重视,就有可能成为冲垮社会主义“千里之堤”的“蚁穴”。因此,在准确把握当前舆论的总体态势基础上,认清其产生的现实根源及本质特点就显得极其必要。

(一)舆论是当前社会矛盾的集中反映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舆论是社会意识的范畴,是“一般关系的实际的体现和鲜明的表现”[4]384,它根源于人们的物质生活关系,受物质生产活动的制约,并对社会生活产生重要的影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国内根本矛盾、基本国情没有变,在国际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制并存、既竞争又合作的局面将长期存在。在此背景下,国内舆论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一是舆论触点更加广泛多发。近年来国内社会矛盾依然很多,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较多,从而导致舆论的触发点较多,舆论的复杂性较强,但这些舆论总体上反映的是人民内部的矛盾。二是价值取向更加多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结构、社会组织、就业方式、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思想更加多样多变,舆论所体现的人们的价值取向更加丰富多元。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利己主义等价值取向普遍存在。三是意识形态倾向更加鲜明。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过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颠覆的图谋,新时期他们通过社会思潮渗透、网络公知传播等形式,对我国进行新形式的“和平演变”。在舆论中,不同思想的交锋更加普遍,意识形态主导权、话语权的斗争更加激烈。

(二)舆论是契合公众社会心理的外在表现

舆论是人们立场、观点、态度的表达,是人们对社会问题进行价值评价的结果。在马克思看来,舆论反映了“公众心理的一般状态”[5]。舆论所反映的公众社会心理,也就是舆论主体对社会事件的倾向性,是舆论的核心。舆论的产生是一个契合和体现公众社会心理的过程。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公民意识的增强,舆论引导的对象不再是传统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具有利益诉求和问政能力,能够自由表达意志的群体。在公众心理逐步走向成熟的同时,舆论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其一,公众自主意识更加强烈。在自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也可能成为舆论的发起者。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1.7%,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6]毋庸置疑,中国网民的网络素养总体还不高,网络很容易成为一些人自由表达意志、情绪宣泄甚至传播负面舆论的场所。其二,公众心理容易受到错误舆论诱导。一方面,一些错误舆论通过包装掩盖事实真相,或者具有一定的理论迷惑性,刻意迎合公众的心理,表现出较强的感染力;另一方面,舆论领袖的作用更加明显,他们公然发表一些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言论,误导那些缺乏独立思维和判断力的社会公众盲目地跟随和附和。其三,宣泄心理较为强烈。受西方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公众不能正确认识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对问题的评价较为肤浅、片面,容易形成对社会不满的情绪宣泄。

(三)舆论是社会各方面利益关系驱动的产物

舆论是无数个体意识融汇的结果,往往遮蔽或裹挟着一定的阶级利益和价值指向,借助群众的社会心理,以一种强大的力量在社会发展和交往中发挥作用。所以,舆论往往成为社会“公众利益的呼号”“经济运动的发声器”[2]258。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处于“三期叠加”阶段,即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舆论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直接反映和客观产物。一是体现出利益关系的复杂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变革和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利益主体日益多元化,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形成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使得一些舆论体现出不同利益矛盾和冲突的复杂性。二是实践指向意图强烈。舆论公众一般是具有共同利益的群体,他们对某社会问题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意识,并使个体意识融合到集体意识当中,从而显示出强大舆论力量和强烈的实践意向。三是事实真相难以辨明。由于不同的利益关系相互作用、博弈,使得舆论背后的利益关系日益复杂,而事实真相也更加扑朔迷离、真假难辨。在网络舆论中,一些网络媒体甚至为达到其不良目的,故意煽动舆论,混淆视听,更增加了公众辨别事实真相的难度。

二、舆论引导的依据及其重要性

舆论引导是针对特定的社会舆情,依据社会管理者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的意向和行为,从而形成正确的公共利益共识、社会信念、社会情感和社会价值观的实践活动。作为公众意见,舆论受群体的阶级立场、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社会心理等的影响,因而存在正误之分。黑格尔指出,“在公共舆论中真理和无穷错误直接混杂在一起。”[7]积极、正面的舆论代表人民的利益,反映事物的本质规律;消极、负面的舆论背离人民的意愿,歪曲事物发展的本来面貌。毋庸置疑,对舆论的有效把握和正确引导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重视舆论引导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重要思想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深刻阐述了舆论的重要地位以及舆论引导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一,舆论在社会发展和交往中具有重要作用。马克思在《摩泽尔记者的辩护》中指出,舆论是社会关系中一种“普遍的、隐蔽的和强制的力量”[4]385。因此,他和恩格斯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时期,就直接参与对书报检查制度的批判,并因此而转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他们曾公开表明创办报刊的目的就是“持续不断地影响舆论”。其二,共产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革命舆论的引导和灌输。列宁指出,“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8]23他认为,“工人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8]29。因此,列宁特别重视通过革命报纸向工人阶级灌输革命思想、提高其阶级觉悟。他强调,“没有革命报纸,我们决不可能广泛地组织整个工人运动。”[9]其三,社会需要将舆论引导到正确的发展轨道上来。马克思认为,公众舆论往往掺杂和裹挟着私利和偏见,有时可能会成为时代的反动力量,需要特别审慎地对待舆论,而不能不加判断地受舆论左右或盲目地迎合舆论。因此,他非常重视运用报刊影响舆论,在《<新莱茵报>创办发起书》中他曾提出:“报刊最适当的使命就是向公众介绍当前形势、研究变革的条件、讨论改良的方法、形成舆论、给共同的意志指出一个正确的方向。”[10]

(二)正确开展舆论引导是中国共产党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

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高度重视和正确开展舆论宣传和引导工作,形成了丰富的舆论引导思想。毛泽东特别善于利用舆论来动员群众,唤醒群众的阶级觉悟,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他指出,“首先制造舆论,夺取政权,然后解决所有制问题,再大大发展生产力,这是一般规律”[11]。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就敏锐地意识到各种腐朽思想对党和国家事业的危害和侵袭。因此,他强调,“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改进宣传工作”,是党“巩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12]世纪之交,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加紧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在异常复杂的环境下,江泽民提出,“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13]进入新世纪,胡锦涛高度重视舆论引导的作用,他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14]当前,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和网络化的深入发展,人们的思想更加多元,加强舆论引导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更加高度重视新闻舆论工具的重要作用,强调“做好党的新闻舆论工作,事关旗帜和道路,事关贯彻落实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事关顺利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事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向心力,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15],把我党对舆论引导作用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三)忽视或错误引导舆论教训深刻惨痛

从国际来看,苏联解体的内外因素非常复杂,但“舆论失控是苏联演变的重要原因之一”[16]。在戈尔巴乔夫“公开性”的舆论喧嚣下,苏共逐步失去对舆论工作的领导,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自毁对敌对势力舆论进攻的防线,实行所谓“新闻自由”,导致舆论阵地沦陷,各种败坏苏共形象、丑化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党的领袖的言论盛行。舆论阵地竟然演变成为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反党的领导的“先遣军”。

从国内来看,党的舆论引导工作在总体上正确和有力的前提下,也曾多次受到“左倾”和右倾错误的影响,而遭受巨大的挫折。例如,在反右派斗争扩大化以及“大跃进”运动中,“左倾”错误思想抬头和急剧膨胀,报纸变成了群众大规模阶级斗争的舆论阵地。农业生产宣传中的“浮夸风”、工业生产中的“瞎指挥”盛行;在理论宣传上,当时的报纸错误地宣传了“唯意志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等唯心主义口号随处可见。文化大革命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重要新闻舆论阵地被夺权,报纸广播电视形成了“千报一面”与“千台一词”的局面,也成为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阴谋篡党夺权的工具,给党和国家的事业造成巨大损失。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受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的影响,一些舆论公然攻击公有制主体地位、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他们主张实行私有化、多党制,鼓吹全盘西化,走资本主义道路。这些舆论成为西方国家妄图对我国进行“和平演变”的重要内容,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顺利进行。

三、正确引导舆论应坚持的重要原则

面对复杂的舆论环境和舆论工作的新特点,只有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原则,才能把握舆论引导的正确方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内外舆论环境。

(一)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原则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全部行动的指南,是我们增强舆论引导影响力、引导力和战斗力的思想武器。在舆论引导中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原则,就是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舆论引导工作,保证舆论引导正确方向,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7]153。

一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来认识和对待舆论。对舆论所揭示的社会矛盾要敢于承认,既不夸大,也不缩小,而是实事求是地认识和解决。对舆论的引导要坚持从党和国家根本利益与群众长远利益相统一的目的出发,遵循舆论传播规律,用事实和真理来教育和引导群众。二要坚持用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来分析和把握舆论。善于深入群众,捕捉大量的感性材料,抓住舆论背后的利益驱动要素,形成对舆论的理性认识,不失时机地恰当引导舆论。三要坚持用矛盾分析方法处理和引导舆论。对不同性质的舆论,要采取不同的引导或斗争策略,而不能搞一刀切;对舆论发展的不同阶段,应采取不同引导对策,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四要坚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来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舆论引导的终极价值追求。要充分相信群众,坚持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既要顺应推进反映时代发展潮流的正确舆论,又要包容并引导好群众中出现的错误舆论。

(二)坚持舆论引导中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的原则

习近平指出,“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17]154舆论引导具有鲜明的党性和人民性,必须把二者有机统一起来,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与人民主体地位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治立场与服务人民的统一,坚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现维护好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

首先,把舆论引导的方向统一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上来。舆论引导必须坚持党的正确领导,体现党的意志、反映党的正确主张,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舆论引导方向的正确体现在,推进公众心理健康发展,使广大群众明辨是非、凝聚共识,使党的政策更加深入人心,提高人们对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认同。其次,把舆论引导落脚到实现和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18]舆论引导要杜绝空谈,切实反映群众的精神诉求、解决群众的思想困惑、鼓舞群众的工作干劲、启发群众的首创精神,始终贯彻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密切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再次,把民心向背和群众利益实现情况作为判断舆论引导得失的根本标准。舆论引导的成效如何不是引导者说了算,而主要看是否做到三个“有效”,即社会矛盾是否得到有效化解,群众的合法利益是否得到有效维护,社会凝聚力是否得到有效增强。

(三)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舆论的原则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社会在价值诉求上的最大公约数,是我们抵制各种错误社会思潮和引领多元化思想舆论的理论武器。

一要掌握好一元主导与多样发展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价值取向上的主导地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离不开正确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契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既是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也是对全体公民的共同要求。另一方面,又要尊重和包容反映群众诉求的多元多样舆论存在。多元多样舆论是人们思想认识不同和价值取向多样的客观反映。对待这些舆论,要强化正面引导,“在尊重差异中扩大社会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形成思想共识。”[19]二要把握好旗帜鲜明与润物无声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是根本方向的引领,引领过程是党和国家的意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和愿望相统一的过程。因此,在舆论引导中要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与错误的思想舆论开展坚决的斗争。同时,还要做到采取合理引导方法,避免矛盾激化,通过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润物无声的方式,使人们自觉认同。三要处理好破除误导与建构正确的关系。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保持其开放性,应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既革除其自身不合理的失去时代性的东西,又吸取各种舆论和思潮中有益的东西,与时俱进;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对其他舆论起到批判和整合的作用,将有害的舆论转化为有益的舆论,将落后的思想观念改造为进步的思想观念,最大限度凝聚人们的价值共识。

毋庸置疑,今天舆论引导已经成为党和国家的一项非常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对待各种社会舆论,我们不能任其发展、放任自流,也不必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应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遵循其产生发展和引导的规律,在变化发展的条件下合理、有效、有力地引导好舆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该文发表于《思想教育研究》2016年第12期)

参考文献:

[1]胡锦涛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638.

[2]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3]辞海(197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301.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658.

[6]《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608/t20160803_54392.htm,2016-08-03.

[7]黑格尔.法哲学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378.

[8]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9]列宁全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169.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89.

[11]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2.

[1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5.

[13]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64.

[14]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15]坚持正确方向创新方法手段 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N],人民日报,2016-02-20.

[16]赵强.舆论失控:苏联解体的催化剂[J].求是,2010,(21).

[1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19]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

(作者赵立峰 系齐鲁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副书记)

本文已获作者授权转载。

责任编辑: 曹荣梅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