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百年的对话”征文展播|庄户人的日子天天唱着过

2021-05-25 17:42:30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胸怀千秋伟业,恰是百年风华。为庆祝建党百年,充分展示齐鲁儿女对党的真挚感情,大众日报、山东党建云平台携手山东省作家协会,共同启动“跨越百年的对话”主题征文活动。来稿要求真情实感,以情动人。相关作品请发送至邮箱dzrb2021@163.com。

□张大东

我的家乡在鲁南小城枣庄市,小的时候文化生活很单调,最有意思的莫过于看“露天电影”了,只要听说哪个村子放电影,我们就三五成群地涌过去,坐树杈、爬草垛、蹲墙头,占据每一个有利位置。一个村子一年也放不了几场,父老乡亲对文化生活的苛求,通过看电影根本“解不了渴”。

村里有个小卖部,靠着勤劳和汗水有了我们村第一台黑白电视机,天不黑邻居们就搬着小板凳围了过去,后来围的人越来越多,老板干脆把电视机搬到了大门口的巷子里。电视图像是黑白的,布满了细碎的雪花片,还伴有“吱吱拉拉”的声响。这时店老板就开始转动那两根一米见长的金属天线,转了一会图像清晰了,噪声也没有了。只要换台就得重新转天线,重新找信号。《射雕英雄传》《海娃》《霍元甲》是那时的热播剧,直到电视上出现了“大圆盘”,当天的电视节目全部结束,我们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天天不着家,父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一天晚上父亲带回来一台14英寸的黑白电视机,我和弟弟高兴极了,再也不用出去看电视了。这下家里可热闹了,每天晚上都会聚拢一群小伙伴一直把电视看到出“大圆盘”。和小卖部老板一样,每天放电视父亲都会转弄天线,其实也没有几个台,白天也基本没有节目。后来听说安装室外天线可多收台,还可改善画面,父亲就从城里买来天线,用四米多长的木棍竖立在院墙一角。父亲告诉我们,电视画面不清晰的时候就出去转转木棍,每次看电视都是一番折腾,一换台我就得出去转天线,时间长了用钢筋绑着的木棍磨出了一圈深深的印痕。

一天晚上,我们打开电视机看到屏幕红一段蓝一段的,黑白电视机有了彩色的画面,我们感到很惊奇。父亲说:“那是因为电视屏幕上贴有彩色塑料卡片,这种卡片像彩虹一样有好几种颜色,贴在黑白电视机上就有“彩电”看了。”

为了我们看上电视生活过得更好一些,父亲吃了不少苦。冬日里,父亲骑自行车到十五公里外的城里干建筑,到达工地后头发上、眉毛上都结满了冰花,手脚也冻肿了,父亲没有叫一声苦,为了每月能挣十八块七毛五分钱而激动不已。临近春节,父亲去城里打酒,一不留神酒瓶从柜台上掉了下来,父亲急忙伸手去接,结果酒瓶重重地掉到手上碎了,右手大拇指一侧被划开了深深的口子,流了很多血,从此手上便烙下了岁月的印迹。

后来电视陆续普及,很多还是彩电,但是转天线看电视的日子却一直延续了好多年。再后来,VCD、DVD走进了普通农家,闲来无事还可通过家庭影院吼上两嗓子。随着数字电视的推广和5G网络的提速,天线成了一个难忘的记忆。

我多年从事基层文化理论工作,亲眼见证了父老乡亲文化生活如何从枯燥嬗变为多彩。随着我们党的系列惠民政策的根深叶茂,生活富足后父老乡亲们开始琢磨点子打发闲暇时光,纷纷跳起了广场舞,组建了威风锣鼓队,有了自己的庄户剧团。农忙时下地干活,农闲时登台表演,很多村民还通过演出走上了致富路,庄户人的日子由过去,“想着法看别人演出”转变为“想着法演出给别人看”,小康生活天天在唱中过。父亲把年轻时的爱好也拾掇了起来,没事拿起笛子吹首“东方红”,时不时还画个简笔画。

(作者单位:枣庄市峄城区委党校)

责任编辑: 蔡继钗 吴永功     签审: 单青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