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新农人,探新乡建,采新乡风 ——青岛理工大学“新时代乡村振兴风貌观察团”纪实

2023-08-17 17:35: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盛夏7月,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以时间为锚,探寻新时代乡村振兴新风貌”观察团积极响应总书记号召,前往贵州省遵义市余庆县敖溪镇,在绿水青山白墙黑瓦间开展2023年全国大学生“三下乡多彩贵州专项活动”。

楔子

推动乡村文明高质量发展,文化是其重要支点也是重要因素。乡村文化治理不仅要有物质基础也要有精神力量支撑,精神力量的支撑则在于要加强农民主体意识培育,使他们能更好地参与到乡村文化的治理与发展当中。

明媚阳光下,白墙黑瓦间,新落成的马头墙白的亮眼,耄耋老人在凉桥上谈笑,孩子穿着拖鞋蹬着单车在大街小巷上疯跑,贵州之行,我们看到乡村社会的文明发展正以惊人的势头为人民生活注入新的活力。

第一篇:木屋与马头墙

我们在烈日炎炎空无一人的街道上,远远瞧见一个弯腰除草的环卫奶奶,向她说明了来意,她便带着腼腆的笑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他们不习惯向人诉说,不认为自己的经历是可以为人所称道的故事,大山中没有回声,只有永久的沉默。

我们询问她这个镇的新建成村落情况,她说前几年这条街是石子铺地,并不是柏油马路,大街上也不是白墙黑瓦,而是木头板房,九几年的时候修建的马头墙,到现在依旧白的亮眼。奶奶家的房子现在也翻新成了白墙黑瓦的二层自建房,经济条件也在逐渐变好。

告别了奶奶,我们继续在纵横的街道上走着,余庆乌江以北地区,均按传统的风水习俗,采取就地取材,融入巴渝土家族建筑模式,以木构架"五柱四瓜、四勒三间加一转阁"为主,户与户之间以砖砌墙相隔,取名"封火墙",远处望去,酷似数匹列队的战马。亦取名为"马头墙"。在敖溪镇近年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新村的打造多采用"马头墙"的建筑模式,敖溪镇按照全面小康建设目标,不断深化巩固“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工程,使新的村镇建设古色古香,别有风味,为旅游开发奠定了基础。

遗留的木屋

新建的马头墙

第二篇:竹篮与康熙字典

我们拾阶而上,遇见一对老人,奶奶坐着藤椅,爷爷编着竹篮,竹篮与藤椅,都在微微颤动着,阳光下黝黑的手指翻飞在竹篮上,爷爷最开始是沉默寡言的,但提到土司文化,爷爷似乎有什么想说,用独属于老人的羞涩娓娓道来,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的建立让他有幸可以读书并上到了初中,他很爱看康熙字典,足足十二本,是他的挚爱,他含糊的说,康熙到现在300年的历史,是值得学习的,希望我们多看康熙字典。他的手一直没有停下,依旧编着竹篮,我似乎能看到二十岁光滑的倔强的脸,也似乎能看到年轻的快活的脸,那个爱看康熙字典的男孩,或许选择时的心情不重要了,正如他所说:“过去好多年了”

这两位老人的故事正是乡村发展中文化传承的生动例证。通过重视乡村文化,传统手艺和价值观能得以传承,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

第三篇:时光如流水

两三阿姨坐在自己店面门口,一边剪着衣服线头一边搭话,我们在旁边听故事,时光如流水。在余庆县内,建有构皮滩水电站,是国家“十五”计划重点工程,他们是因为水电站的修建而迁居到这里,买了地基,建起了自建房,敖溪政府将外装统一复原成了具有土司风情的徽派建筑,他们笑着说种种,他们因为流水来到这里,也将日子如流水一般过下去,坚韧勇敢生长在陌生的土地上,像蒲苇。

他们迁居至乡村,参与乡村发展,为乡村的建设和振兴作出了贡献。国家乡村发展战略强调城乡融合发展,使城乡之间的发展更加协调和有机。他们的奋斗精神和乐观态度,将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和希望,也让我们更加坚信乡村美好未来的可能性。

尾声

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三农"工作的重心,村支书讲,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秉承富、学、乐、美理念, 按照“打造千年土司文化旅游古镇发展的目标定位”实际,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机会,创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使整个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大山中的声音如河流般激荡澎湃,大山中的故事如叮咚流水般动听,调研团队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俯身聆听在乡村振兴下的中国故事。

(作者为青岛理工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李泓锦、赵鸣,指导老师:赵鸣)

责任编辑: 吴永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