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巍巍铁橛山 革命浩气存——记杨家山里抗日武装的形成及历史作用

2021-05-13 12:55:0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青岛西海岸报

西海岸新区铁山街道驻地往西10余里,有三座较大的山峰:一座叫铁橛山,海拔595米;一座叫月季山,海拔393米;一座叫睡牛山,海拔261米。这三座山峰鼎足而立,连绵起伏,首尾相衔,中间形成一片蜿蜒狭长的谷地。在这片谷地上,散落着东南崖、西北庄、大下庄、墩上、黄泥巷、上沟6个村庄,居住的人家几乎都姓杨。因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山外人不易辨清哪个村庄在哪里,山里人到山外,也多只讲是山里,很少具体讲是某个村子。这样,久而久之,杨家山里便成了6个村庄的代称了。

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外景。

5月的杨家山里绿意盎然,漫山遍野的樱桃树已经坐果,渐红的樱桃散落在绿叶间,分外好看。位于东南崖村的杨家山里红色教育基地,自2019年7月1日正式建成启用以来,已累计接待参观学习千余场次、4万多人。据了解,工委区委正高标准打造以“忠诚奉献”为主题的中共青岛工委旧址和以“永远奋斗”为主题的后石沟奋斗史馆,配套打造网上展厅,同步建设党史教育课堂、党史资料展阅室和荣誉陈列室,成立工委党校杨家山里分校等,全方位构建“1+N”红色教育格局,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搭建载体平台,打造新区红色文化新高地。现在的杨家山里注重绿色发展,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也曾是一片红色热土。它像黑夜中的星火,给西海岸地区的人民带来了希望,成为西海岸革命的堡垒和摇篮,在周边地区党组织遭到破坏时期,杨家山里地区并没有遭到严重破坏,革命力量也逐渐发展壮大,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杨家山里有一支声势不小的群众抗日武装并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杨家山里抗日战争展厅部分展陈内容。

杨家山里“团练”的诞生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反动派,奉行退让政策,日军如入无人之地,长驱直入。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国民党山东省政府主席韩复榘率10万大军不战而逃;国民党海军三舰队司令兼青岛市市长沈鸿烈也率海军陆战队逃往徐州;国民党胶县县政府亦由城里迁到南部农村——良乡。一时无法逃走的国民党地方官僚和地主阶级的封建势力,为维护其统治地位,趁这风云变幻的时刻,纷纷假抗日之名,拉帮结伙,组织武装,抢占地盘,独霸一方。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平民百姓,同时受到多方的压迫和剥削,生活更加困顿不堪。

360截图20210513100404393.jpg

原胶县七区为数不多的中学和师范学生,因日军侵略,学校停课,辍学回到故乡。他们满怀一腔热血,不愿做亡国奴,到处奔走呼号,进行抗日宣传活动。其中,李家石桥一名叫陈炳毅的高中生,在求学期间受进步思想的影响,回乡后相继拜访了70多位亲友和同学,磋商抗日之法,寻求救国之路。

一次,陈炳毅以走亲为名来到杨家山里,看到这里四面高山屏障的自然环境和同族同宗相互关照的社会环境,就向他的姨父——东南崖村一位有威望的上层人物杨焕林建议,组织一支抗日游击队。可世代与石头坷垃打交道的杨家山里人,一时难以改变习惯去弄枪舞刀,陈炳毅的建议未能实施。

然而,后来发生了几件事,对杨家山里抗日武装的建立起了催化剂作用。

1938年1月,日军侵占胶县城。不久,又沿公路继续南侵。所到之处,杀人放火,无恶不作。这年春夏之际,数支打着抗日招牌实则不抗日的杂牌武装,窜到杨家山里征粮派捐,相互争斗,使本来就十分穷困的山里人民雪上加霜。

在这种情况下,杨焕林受爱国青年学生陈炳毅早期建议的启示,经同墩上私塾先生杨凤池等山里上层人物磋商,将山里6个村的“联庄会“组织起来,形成一个松散的联合体,共同对外,结束了其势力单薄任人宰割的局面。当时,这个团体未定名称,既不叫“联庄会”,也不叫自卫团,后来被人们称之为“团练”。

杨家山里“团练”组成后,确立的宗旨是抗日、自卫、保家,抵制日军和国民党地方武装以及土匪的骚扰,抗捐抗粮。他们利用四面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势,在东山口的大崖顶、西岭的老林口、北山的山神庙、东南面的于家岗和东北角的大下庄的5条通往山外的必经之路上,设岗布哨,封锁进出山里的要道,在铁橛山上竖起了抗日自卫的大旗。

然而,由于这时没有党的领导,不可能提出更高的目标要求,“团练”内部组织也没有一套完整的纪律,因此,这时的杨家山里“团练”,也只能说是一种自发的群众性的武装自卫组织。

党对杨家山里“团练”的改造

1939年3月,中共胶县工委组建后,以“八路军驻胶办事处”的名义赴西海岸地区开展抗日宣传,发动群众,建立抗日武装,秘密发展党员,建立地下党组织。

360截图20210513100428954.jpg

胶县工委进入西海岸地区不久,就听说杨家山里有一支自卫保家的“团练”武装,计划进行争取。工委组织部长邱也民在杨家山里发展党员的同时,对“团练”进行了多方面了解考察,决定将“团练”武装改造成一支党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

1939年6月,杨家山里东南崖村的杨凌波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杨家山里第一位共产党员。中共胶县工委在东南崖成立第七分区委,杨凌波任宣传委员。驻在东南崖村的七分区委积极落实工委的指示,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在山里6个村的“团练”中,发展了党员,“团练”的一些重大行动也能够接受党组织的指导。

1940年5月,在国民党制造的反共高潮中,中共胶县工委遭到破坏而撤销。工委所属的六分区委陷入瘫痪,七分区委的多数党员停止了工作。胶县工委对杨家山里“团练”的改造计划也因此被迫中断。

1941年11月,胶县特区委在东南崖党支部的帮助下,在杨焕林家的北屋开办了一处布铺,起号“德泰”。由杨焕林任经理,特区委书记陈炳毅任会计兼采购,这个布铺也是当时特区委的办公地。

陈炳毅在杨家山里取得合法身份后,除按照党在敌占区“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16字工作方针对党组织和党员进行整顿教育外,还着力抓对杨家山里“团练”的改造工作。

特区委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认为必须对“团练”进行一番彻底整顿和改造,不仅从思想上,而且要从组织上加强对“团练”的领导,使其真正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一支群众抗日武装。为此,特区委决定改造“团练”领导体制,组织各村“团练”改选领导,建立联防大队部,统一调动和指挥山里各村“团练”武装,使山里6个村形成一个有机的战斗整体。

为了更好地发挥“团练”的作用,联防大队部成立后,通过抓武器配备、严肃纪律、强化防务等一系列措施,使杨家山里联防大队较之以前的“团练”发生了根本变化。不仅武器装备增加了,队员素质也有了较大提高,基本上成长为党直接领导下的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群众抗日武装队伍了。

从联防大队到山里游击大队

抗战以来,杨家山里一直是诸胶边地区的抗日堡垒,是中共滨海区和中共胶东区在青岛西海岸地方党组织领导机关的主要驻地,也是两大战略区地下交通的中转站,被日伪顽视为眼中钉。

360截图20210513100446650.jpg

1944年,国民党姜黎川部因八路军滨海路东支队转移,重新占领了市美、六汪,安插了据点,并将胶县县政府设于市美。此时的姜黎川部,已经没有固定的地盘,一心想找一处易守难攻可以安身落脚的安全地盘。

杨家山里西面有市美据点把守,北面立柱、柏乡有其3团刘德泉把守,东面有小珠山可以活动,连日军都不敢攻打。姜黎川盯上、看好了杨家山里,决定攻打杨家山里,使之成为立足之地。

经过多次侦探和周密部署,5月12日夜,姜黎川命令其一团韩福德自南、二团方本壮由东、三团刘德泉从北,共千余人分3路暗中包围了杨家山里各村。

这次战斗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山里各村相继失守。姜匪残杀无辜村民29人,伤残5人,烧毁房屋852间,劫去长短枪300余支,抢走牲口443头,财物抢劫一空。山里人民自抗战以来第一次蒙受了巨大的灾难。

转移出来的山里青壮年联防队员纷纷要求参加八路军,回家乡报仇雪恨。诸胶边工委根据当时情况,报请上级批准,成立了以山里联防队员为主体的武装大队,命名为山里游击大队(亦称铁山大队)。原山里联防大队副大队长杨凤池任大队长,诸胶边办事处主任杨凌波兼任副大队长。

根据山东军区首长指示,滨海区党委决定,对倒行逆施的姜黎川部进行惩罚。

7月28日夜,讨伐姜匪,收复杨家山里的战斗开始了。山里游击大队抽调30多名骨干队员,配合滨海十三团二营,向姜部驻扎的山里外围的山周村发起猛攻。在强大攻势下,守敌溃退,进攻部队占领了山里西部的制高点。姜黎川慑于进攻部队的威力,连夜率部逃离杨家山里,流窜到胶县西部的里岔、张应一带。7月29日,山里游击大队和滨海部队开进杨家山里。遭受姜匪蹂躏的杨家山里又回到人民的怀抱。

1944年8月,诸胶边县工委建立后,对山里游击大队进行了整顿,以此为基础,组建了诸胶边县武装大队。至此,杨家山里这支土生土长的群众抗日自卫武装,成长为一支县级武装队伍,走上了专职武装斗争的道路。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滨海区党委为解放青岛做准备,组建了海西武工大队,诸胶边县武装大队一部编入海西武工大队。1946年9月,胶南县成立后,海西武工大队改编为胶南县独立团。1948年秋,随着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胶南县独立团升级,跨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规部队的战斗行列。

杨家山里抗日武装的历史作用

杨家山里抗日武装自诞生之日起,就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守土保家的口号。后经我党的影响和改造,不断成长和壮大,在西海岸党的历史上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40年3月,胶县工委遭破坏后,工委的4名成员毛洪、庄鸣辇、刘夏峰、耿诚由东台头村转移到杨家山里。为保障工委人员的安全,“团练”首领杨焕林亲自作了安排,先让这4人以亲戚身份住在自己家中,后又把毛洪、庄鸣辇两位转移到李家石桥陈炳毅家中,并派人把工委组织部部长刘夏峰护送到地委汇报情况,又让青年部长耿诚在本村小学教书为掩护。在山里“团练”的悉心帮助下,4名工委成员后来都安全地回到了地委。

在山里抗日武装的掩护下,胶县工委、胶县特区委、胶南工委、诸胶边工委、诸胶县工委、珠山县委等县级党政领导机关,以及青岛市工委都先后驻过杨家山里。毫不夸张地说,杨家山里抗日武装为青岛西海岸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杨家山里“团练”自成立起,就负担起了抗日自卫、与日伪顽势力相抗衡的重任,使山里在政治上不受日伪顽管辖,在经济上不向敌人纳粮。自1937年至1944年姜黎川侵占山里止,在长达7年的时间内,山里6个村的人民未向日伪顽任何一方交纳一分钱一粒粮。

杨家山里抗日武装,像一面不倒的旗帜,成为山外人民效仿的榜样。在其影响下,周围42个村庄也纷纷成立“团练”,形成了以杨家山里为核心的方圆近百里的民众大联防。即使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月,白色恐怖最严峻的时刻,山外的人民,只要看到杨家山里仍在党和人民的手里,铁橛山的大旗仍在飘扬,就充满了信心,鼓足了勇气,增强了战斗的力量。当时,大珠山、小珠山地区的许多地下党员和革命群众都这样说:“看看杨家山里,他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在西海岸地区人民的心中,杨家山里像一只领头的雁、导航的灯,也可以说是西海岸地区的“小延安”。

抗日战争期间,山东分局与胶东区党委传递文件、输送干部、转运武器和黄金货币等一般都要经过西海岸地区,杨家山里的抗日武装不仅有部分队员担任政治交通员,还为保卫这条交通线的畅通发挥了重要作用。西海岸地区紧靠青岛,当时党组织不断接受购买和转运物资的任务。武器弹药和药品都属于敌人的禁运物品,每当山里党组织接到这样的任务,联防大队都积极行动,以保家自用为名,发动队员通过各种渠道到敌占区购买,然后,再千方百计安全运回根据地,有效缓解了后勤补给的困难。当年滨海2支队队长,曾任我军高级指挥员的贾若瑜将军在回忆录中说,杨家山里联防大队和人民群众,在我们坚持诸胶边抗日根据地的战斗岁月里,无论在人力还是物力上,都给了我们大力支持,几乎成了我们这支部队的后方基地。这足以说明杨家山里抗日武装的地位和发挥的作用。

杨家山里抗日武装,在抗御敌人保卫家乡的斗争中,经过与敌伪顽及各种反动势力周旋与较量,经过多次实践的锻炼,培养和造就了一批骨干分子。随着党对联防大队领导的不断加强,这些人不仅具有一定的军事斗争经验,思想觉悟也不断提高,逐渐成长为革命的中坚力量。后来他们当中有的担任了各级党政领导职务,有的参军参战,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为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

杨家山里抗日武装还为县大队的建立奠定了基础。1944年8月组建的县武装大队,除主要指挥人员是从部队派来的,大部分干部战士都是山里游击大队的人。

在血与火的斗争中,山里人民也付出了代价。据统计,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山里6个村有近200人参加了革命工作,先后有数十人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这些人基本上是联防大队的骨干分子。

巍巍铁橛山矗立,铭刻着山里抗日武装的丰功;涓涓风河水流淌,记录着山里人民的伟绩。杨家山里抗日武装从抗敌保家的“团练”开始,最终成长为一支县级武装队伍,在党的领导和指挥下,不怕牺牲,英勇奋斗,为西海岸地区的解放、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本文整理所据资料由中共青岛西海岸新区工委党史研究中心提供)(本报记者 梁玉鹏 整理)

责任编辑: 祁璟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