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村有好戏 精彩各不同 | 河东区“拿手好戏”唱得“村歌嘹亮”
2023-12-01 18:26:40 发布来源:临报融媒
10月1日,夜幕降临,在舞蹈《中国美》优美的乐舞中,河东区太平街道徐东平村“村晚”暨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上千名村民把演出现场围得水泄不通,掌声不断,喝彩声不绝。
村戏“首秀”,火爆开场。在文艺输出形态多样、流量霸屏的当下,河东“村晚”靠什么把观众重新拉回舞台前?
“群众演,演群众,群众看,村村有好戏搭建的是百姓舞台,戏里戏外,群众都是戏魂。”河东区文联主席王久强认为,群众主角登场,演出了一台台“拿手好戏”,唱得“村歌嘹亮”。
河东区的“村晚”表演,每个节目都有板有眼,十分专业。但若是扒一扒演员们的底子,就会发现他们都是清一色的庄户人,名副其实的本色出演。
河东区即丘文化艺术团眼下已是名声大噪,其团部就设在汤河镇张故县村一处民房里。每天一大早,十多名农民文艺爱好者就赶到这里,聚在一起,吹拉弹唱,拨弦试音,研磨剧本。艺术团团长刘聚兴介绍,艺术团成员都是来自附近村庄的农民,常年活跃的有20多人,最多时达到60多人,10年坚持不懈巡回演出。在今年的全区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中一举摘得5个奖项,为全镇贡献了近一半的奖杯。
“拿手好戏”如何开场定调,方能唱得“村歌嘹亮”?河东区定出最鲜亮的“调子”:乡情原创。“村晚”全部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主角是村民,剧情一律排演群众的喜怒哀乐,演绎原汁原味的“乡村风”。
“沂河水啊长又长,田园太平稻花香。”这句说唱作品《田园太平稻花香》中的唱词,唱的就是太平稻改的事。日前,记者来到太平街道东张屯,见到了创作人刘中绪。几十年来,他心中一直坚守着一个梦想:“我就是要写稻改唱稻改,回味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把那段历史书写在希望的田野上,激发乡亲们干事创业的热情。”他们创作的另一部作品《东张屯巨变》,不仅自编词曲,还配上了快板词,打板说词,既弹又唱,热热闹闹一台戏,把大伙看得如醉如痴。
在河东“村晚”的舞台上,村民们想说的、想唱的、想抒发的真情实感都找到了表达的出口,深化了文化认同,增强了情感共鸣,“村晚”真正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文化“加油站”。
一曲民歌《美丽的汤头 可爱的家园》,充满对这片土地的热爱,感染力爆棚。
这首“劲歌”是汤头街道东南村汤泉艺术团独立创作的,艺术团经过十年的发展,在乡村文化振兴的浪潮中大展身手,目前已发展到40多人。据团长李增军介绍,原创是汤泉艺术团的生命力,团里仅徐文斌老师一人就先后推出了30多首原创歌曲。
紧扣时代主旋律,火热的生活催生了一部部乡村拿手好戏。即丘文化艺术团原创小剧《第一书记下乡》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捕捉时代的浪花,感受身边的变化。作品一经推出,就引起轰动,斩获临沂市沂蒙文艺奖。现场群众普遍认为:东西两庄的人,演家门口的事,大伙都爱看。
“村晚”好戏火爆开场,要如何薪火相传,才能持续烧旺这把“火”?
近段时间以来,河东区的“村晚”正在各村居如火如荼地上演,“村村好戏”大张旗鼓地响彻乡村。
用好全市乡村文艺人才海选大赛的“赛道”,河东区优选乡村文艺人才的种子,首批44人进入区级优秀乡村文艺人才库,乡镇级选育人才高达400多名。10月份开展的首届河东区优秀乡村文艺人才评选,吸引6000多名综艺、戏曲、曲艺、文艺创作等不同类别的优秀乡村文艺人才参加,文化家园里百花齐放。
按照今年的凤凰文艺奖评选奖励办法,乡村演艺作品可参加评选,刘中绪听了喜得合不拢嘴:“咱们的土气作品也能登上大雅之堂,格外提神。”作为河东区文学艺术界综合性最高文艺奖项,这不仅鼓励了更多更好的乡村文艺原创作品,也调动了广大乡村文艺爱好者的创作积极性。
“结对子、种文化”是“文润河东”文化品牌的创建目标。由河东区文联“做媒”,首批选出10个村居,与专业文艺团体结对指导帮扶,提升“村产”作品的创作和表演水平。自9月全区小戏小剧巡演启动以来,“村产”小戏小剧巡演已走遍了6个镇街,开展演出12场,社会反响非常热烈。
村村有好戏,精彩各不同,“两节四集四赛”串起河东连台好戏。充分利用农民丰收节、乡村文化旅游节“双节”,将“村产”作品接入秋冬春夏四季黄河大集“端口”,以村篮、村足、村乒、村棋“四赛”聚拢人气,各村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目前,全区一年一村一场戏活动共演出200余场次,逾百万人次观看,让群众在家门口过足了“戏瘾”。
责任编辑: 杜辉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