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法 | 朋友圈的照片被P黄图牟利,如何维权?
大众日报记者 杨帆 刘一颖
2023-03-23 18:45:36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近日,数起P图“造黄谣”事件先后登上热搜,引起网友广泛关注。女生的照片被有心之人利用,PS为不雅图片,并发在网上牟利。对此,公安机关已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我们常说,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造黄谣是一种什么行为?如果被造黄谣,受害者该如何维权?为此,我们采访了专家刘康磊。
刘康磊,法学博士,济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宪法学、立法学的研究与教学。
记者:造黄谣是一种什么行为?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刘康磊: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治理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利用信息网络妨害扰乱社会秩序的现象层出不穷,其中网络造谣、传谣正是一种近年来越发常见的违法行为,而造黄谣则是一种严重违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序良俗恶劣的违法行为。
在民事法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规定,公民享有名誉权、肖像权等人格权,造黄谣严重侵犯了公民个人的名誉权,而PS女同学不雅图片的行为则严重侵犯了公民的肖像权,公民有权请求停止侵权、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
从行政法上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行政机关可对造谣、传播谣言者处以罚款和拘留的行政处罚。
从刑法上讲,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捏造事实并公然贬损特定自然人的人格、破坏他人名誉的行为,视其行为严重程度,则可能构成侮辱罪。由于造谣的内容的特殊性,造谣者发布与被害女性有关的图片、视频,足以侵犯当事女性的性羞耻心,侵犯了妇女性自主权,可能构成强制侮辱罪。在行为人不具备牟利目的的情况下,将淫秽信息上传至第三方平台进行传播的,则可能涉嫌构成传播淫秽物品罪。
记者:造黄谣并牟利,违反了哪些法律规定?
刘康磊:造黄谣和牟利看似是两个独立行为,但又有所牵连,是手段和目的的关系。造黄谣并牟利首先无疑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对公民权利和社会秩序造成严重侵害。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造谣者将制作的淫秽信息上传至第三方平台,进行传播并以此牟利的,涉嫌制作、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造黄谣或者造黄谣并牟利都可能触犯刑法,受到刑法制裁。
记者:遇到这一情况,受害者应如何维权?
刘康磊: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新媒体时代,任何不负责任的言论或者利用信息网络编造事实、攻击他人的行为将会得到法律的严惩。
受害者维权,首先是要固定和保存证据。发现自己被造谣、被侵权的信息之后,可以通过下载、截图、拍摄视频等方式保留相关证据。在证据没有灭失之前,有条件的,可以尽快对能够证明侵权结果的电子数据进行证据公证。同时,及时向平台管理者举报或投诉,将保存的证据提交给相应的网络服务提供者(即信息传播平台),要求其采取必要措施阻止侵权行为,避免损害的扩大。
其次,可以向公安机关报案。一方面,进一步获取和固定证据,另一方面,即使情节尚不构成刑事犯罪的,也可以作为违反治安行政法规的行为进行罚款和拘留。
再次,向法院申请人格权禁令。我国《民法典》创新性规定了人格权禁令制度,即民事主体有证据证明行为人正在实施或者即将实施侵害其人格权的违法行为,不及时制止将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受害人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行为人停止有关行为。
最后,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如无法明确被告,可以先起诉平台,要求其提供造谣账号的实名信息,之后可以根据平台提供的信息向法院再次提起侵权之诉,起诉对方侵犯名誉权,要求赔偿、赔礼道歉等。若网络平台存在过错的,还可以将平台和造黄谣者作为共同被告请求赔偿。
另外,若造谣者是大学生,可以向学校举报,请求学校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给予造谣者相应处分。若造谣者是党员干部的,还可以向单位和党组织举报,请求党组织给予造谣者纪律处分。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帆 刘一颖 报道)
责任编辑: 李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