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发布|宁津:五大突破工程助推乡村振兴跃升蝶变
2023-06-30 12:17:4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6月28日,德州市召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新闻发布会第十场——宁津县专场。宁津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党组成员李爱新,县人大常委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社局党组书记张广源,县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冬,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津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爱彬出席发布会,介绍宁津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近年来,宁津县重点实施了乡村组织聚宁、产业活宁、人才兴宁、生态美宁、文化润宁五大“宁字号”突破工程,探索了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县域工作经验。
组织聚宁 激发干事创业新活力
宁津紧紧抓住人、权、事三个关键,建强农村红色堡垒,增强党组织组织力,全面凝聚起乡村振兴的广泛合力。
一是推出系统化管理模式,激发关键人发挥“关键作用”。制定《农村干部系统化管理办法》,实行模块化管理、绩效化考核、智慧化监管、人性化关怀四位一体管理模式,全面健全党支部书记系统化管理体系。2016年4月,宁津成立全市第一家由党支部创办的土地股份合作社,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县,探索实施“以地入股、按股分红”的土地股份化、集约化运营模式,被称为“陶庄模式”,经验做法在全市推广。由此开始,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加速推开,为现代农业园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农民获得土地租赁、股份分红、园区务农等多份收入,省心又挣钱。
二是创新“权力清单+智慧村务”管理模式,小微权力云端运行、阳光公开。编印《宁津县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作工作流程图,将村级小微权力怎么界定、怎么运行、怎么公开、怎么问责,以最简单、最易懂的形式向群众公开。同时,上线“智慧村务”平台,村民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并可一键举报,直通乡镇纪委。有关经验做法得到《半月谈》《农民日报》等中央媒体宣传报道。
三是探索多元化村民议事,让“大家事、大家议”。推行“阳光村务报告会”、党建述职评议、村民议事制度,充分激发群众参与意识,变“干部干、群众看”为“大家一起干”。
产业活宁 提升农业建设新动力
宁津县不断探索现代高效特色农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初步构建了新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带动能力和辐射能力持续提升。
一是“吨半粮”创建进展顺利。建立书记抓粮、党政同责机制,层层落实“指挥田”。17大类、25项具体工作全部明确责任单位,实现村抓样板田、镇抓示范方、县抓核心区,构建起协同联创工作格局。同时,“数字种田”场景融入农业生产全周期,实现节水、节肥、增产,经验做法得到央视《新闻联播》刊播报道。2022年,全年粮食实现丰收,产量创历史新高。今年,夏粮实现丰收,秋粮基本播种完毕。
二是“食品名市”有序推进。“一心多元”现代农业产业园体系蔚然成型。“一心”,即建设民天农谷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正在与新协航集团合作,打造辐射京津冀及周边的“仓储+加工”型冷链物流基地,聚焦“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全面构建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新格局。“多元”,即立足镇域特色实际,建设了良种繁育、苗木花卉、设施蔬菜等14处特色农业园区,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发布“津尽悠味”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大力发展精深加工,推动农产品由卖“原字号”向“制成品”转变。
三是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紧紧抓住省《保障和规范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地实施细则》释放的机遇,结合全市“三类地”开发利用工作,推动土地资源的科学合理配置、集约高效利用,蹚出了一条农村建设用地有序腾退、助力“三园共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宁津路径,有关经验做法得到市委书记田卫东批示。
人才兴宁 发挥人才引领新作用
宁津聚焦“三支队伍”持续用力,激活人才“引擎”。
一是打造一支干部队伍。实施“头雁领航、群雁齐飞”雁阵工程,回引能人担任村党组织书记,鼓励“五类人员”回乡创业,大力培育后备人才,干部年轻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
二是打造一支新农人队伍。建立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机制,围绕良种繁育、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累计为1.8万余名农民开展免费培训;围绕健身器材、电梯、家具等主导产业需求培养高技能产业工人队伍,累计举办各类培训班450余期,培训各类实用人才2万人次。其中,在培养产业工人方面,创新了“厂中校”产教融合育人模式,把学校建在工厂里,推行“双导师”制、学徒制,探索市场化培养模式,累计输出行业专业人才4500余人次,有关经验做法被推荐到中央改革办。
三是打造一支专业人才队伍。建立农民技术职称制度,为乡村振兴选拔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土专家”“田秀才”104人。落实基层职称直评制度,2019年来完成基层农业、教育等系列职称评审聘任392人,更多的农业、教育人才在乡村基层施展才华。
生态美宁 实现农村面貌新变化
宁津坚持把打造农村良好生态环境作为工作发力点,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举措。
一是“一场联赛”全面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在全市率先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月观摩、月评比,为打好攻坚战、持久战,升级为年度联赛,书记、县长当评委,县直部门现场打分。引入无人机评委,在现场观摩中立体式、多角度、无死角发现问题,计入评比成绩。启动“百局帮百村”“百企帮百村”“花仙子送花”以及“小手拉大手、共建美丽家园”、随手拍等一系列自选动作,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
二是打造人水和谐生态宜居城市。全力护好水源地,在取水口及其它重要引水位置安装摄像头22个,并与公安局天网系统联网,确保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推进农业水价改革,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宁津模式”,入选第一批深化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推进现代化灌区建设试点县,为全国首批获此殊荣的10个县(区)之一,是山东省唯一县。制定省级、市级美丽河湖建设实施方案,因地制宜、分河分段施策综合治理,不断提升河湖“颜值”和美化靓化。围绕“建”和“管”两个方面,扛牢扛好“厕所革命”重大政治责任,全力“建”好“小角落”里的“大民生”。
三是创新了环保倒逼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路径。坚持疏堵结合,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清理取缔“散乱污”企业达3000多家,但绝不搞一关了之,始终站在企业、群众利益上想办法、找出路。经过充分调研,规划建设了5处乡镇共享园区,引导小微企业进驻新园区,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带动乡镇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系统性重塑、整体性蝶变。时集镇铸造产业园,张大庄镇、大柳镇家具产业园入选全国农村创业园区。山东省木质家具质量检验中心落户大柳镇家具产业园。
文化润宁 实现农村面貌新变化
宁津立足本地文化资源,拓展放大比较优势,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精神滋养和价值引导。
一是红色文化持续为城市铸魂。宁津红色文化资源丰富,诞生了一支“大义大爱、无私奉献、听党指挥、永葆信念”的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近年来发掘整理《兵出渤海湾》《西风烈》等6部著作,山东电视台摄制3集大型革命历史题材纪录片《西征记》,建成山东渤海军区教导旅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入选全省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宁津籍作家郭澄清《大刀记》家喻户晓,将红色文化与杂技文化深度融合,编排情景剧《大刀传奇》赋予新时代内涵,更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二是“在地文化”全面丰富城市内涵。宁津有长官包子、大柳面、保店驴肉三大美食,宁津杂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山花剪纸、“刘记丫头”蟋蟀罐等一批地域文化产品享誉全国,入选山东手造项目库79个,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4个、市级15个。坚持文旅融合发展,以蟋蟀文化为主题,建设了总占地1000亩的德百杂技蟋蟀谷,推出非遗美食之旅、手工艺体验之旅、民俗感受之旅、非遗研学之旅四大特色旅游线路,全面打造宁津首席文化旅游新高地,被评为“山东省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三是新时代文明实践引领文明乡风。2019年,宁津入选全国首批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县,与国家级融媒体中心试点统筹推进,建立县、乡、村三级场所,构建覆盖4个户外大屏、90个公交车载屏、557个电梯小屏和1013个乡村“大喇叭”的“智屏融合”全媒体生态体系,组建10万人志愿者队伍,全面塑强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培育形成了向上向好向善的乡村文明风尚,先后入选中国好人2人,山东好人65人。
答记者问近年来,宁津县人社局在乡村人才振兴,特别是劳动力培训和支持返乡人员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张广源:一、大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
落实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政策,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产业化工人转化,全面提升劳动者就业技能。宁津县建立健全以就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为主的县、乡、村三级联动培训机制,择优选择了6家师资强、设备齐的就业技能定点培训机构。围绕农村发展所需要的职业和岗位,坚持需求导向,尊重农民意愿,开展长期和短期相结合的定向和定点培训,采取订单培训、送技能下乡等方式,按照“应培尽培”“愿培则培”“需培就培”的原则,加大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力度,2019年以来,宁津县累计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14722人。
今年以来,积极开展“创培在身边”公益志愿服务系列活动,走进乡镇零工市场、各村就业服务站,推介就业创业政策,讲解补贴性创业培训参训条件与流程、培训补贴申领、创业扶持等政策。对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担保贷款、“五类人员”入乡返乡创业扶持、“德岗贷”等创业政策扶持。目前,张大庄镇依托“淘宝镇”木器产业集群,围绕宁津县“一金一木”特色产业,开展网络创业培训和电商直播,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二、大力支持落实回乡创业政策
通过宁津人社公众号、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体系、融媒体等平台广泛宣传入乡返乡创业扶持政策,实现创业带动就业。一是大力落实“五类人员”入乡返乡创业政策。县人社局采取实地走访等方式多举措开展外出返乡人员的就业、创业意向摸底工作,并组织人社专员对“五类人员”返乡人员进行摸排走访,对12个乡镇(街道)所创办个体或企业的情况,分行业进行精准对接,统计出有创业意向的返乡人员37人,有贷款需求的企业23家,符合申领返乡创业贴息补贴的个体工商户2家。此外,积极对接市人社局和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单位,通过大数据比对,筛选统计出包括大学毕业生和退役军人在内的“五类人员”返乡创办企业的人员共计500余人,并积极联系企业负责人,为有意愿返乡创业、就业的人员提供全面服务。二是大力落实创业担保贷款政策。为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县人社局认真梳理关于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经办流程,针对宁津县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业务的金融机构制定绩效考核办法,对其放款额度、贷款结构、担保条件和服务满意度等方面制定了详细的绩效评价项目和分数目标值,强化了责任,明确了分工,形成了良性的工作格局。今年来,宁津县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445万元,惠及市场主体240余家。三是大力落实“德岗贷”政策。强化政银合作,稳住就业创业“基本盘”。宁津县创新推行“德岗贷”金融服务,将创业担保贷款、“五类人员”返乡创业支持政策与稳岗扩岗专项贷款叠加融合,进一步加大对就业创业的资金支持,激发了返乡创业者更大的创业热情,确保返乡创业人员回得来、留得住、发展好。2023年3月14日,宁津嘉盛热力有限公司被授信1000万元。下一步,宁津县人社局将继续加大关于返乡创业的政策宣传,切实的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实体运营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推动返乡创业高质量发展,进而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宁津县在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努力?
李冬:近年来,宁津县重点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全面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一是强政策优服务,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为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队伍、落实惠农政策、扶持产业发展,宁津县出台了《关于实施“人才兴宁”行动打造人才集聚高地、助推全县高质量发展的“四十条”措施》、《关于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奖补意见(试行)》、《宁津县民天农谷招商引资奖励办法(试行)》等一系列招商及产业发展政策。根据奖补政策,累计为宁津县龙头企业争取资金13万元。
二是优布局调结构,助推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按照产业园区化、园区产业化的理念,科学规划布局了良种繁育、生猪养殖、苗木花卉、设施蔬菜等特色产业园区,加快形成“一心多元”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同时推进省级产业园区建设,打造集小麦和甘薯育种(苗)、制种、繁育、推广、示范种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基地,推广“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促进农民多渠道、多机制参与园区发展,共享园区发展红利;规范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的创建管理,切实发挥产业园集聚要素、完善链条、提高质效、引领示范作用,为全县乡村产业振兴搭建高质量发展平台。当前宁津县成功申报了6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初步形成新的创新发展动能和经济增长动能和绿色生态产业化经济体系。
三是树品牌提品质,构建产品市场竞争力。宁津县大力实施农业品牌发展战略,2022年6月18日发布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津尽悠味”,首批授权了18家企业入选“津尽悠味”企业,变企业“单打独斗”为“政府推动”“集团作战”。为培育一批产品品质优、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品牌,宁津县以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为抓手,组织企业参加“三品一标”认证,当前现有101种农产品通过“三品一标”认证,其中绿色认证67个,居全市第一。同时积极申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2022年底成功获批进入创建期,该基地创建面积70万亩,包括12个基地生产单元,分布在全县12个乡镇(街道),涉及825个自然村、68480户农户,产业化经营单位涉及10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成功后将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
四是搭平台促合作,加快农产品产销对接。先后组织“津尽悠味”授权企业参加省级以上展销会十余次,在2023年的国际食品博览会上,企业现场零售额61.03万元,签订合同13笔,金额154.28万元,达成意向合同15笔,意向金额235.2万元。举办电商培训班、直播大赛,鼓励企业参与电商营销,打造“爆款”“网红”产品,目前已有15家授权企业开展线上销售业务。与鸣讯集团对接,推动阿里产地仓项目落地,拓宽线上销售渠道,提高产量、销量。
宁津县在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爱彬:宁津县在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方面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是明确工作思路,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充分依托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在确保现有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周边村庄优先采用纳管或者集中拉运方式进行生活污水治理。今年,德州市生态环境局宁津分局深入掌握“黑灰分离+单户或联户生态处理”、集中生态处理、“黑灰分离+简易处理”等新纳入的治理模式,因地制宜、逐步推进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
(来源:德州发布)
责任编辑: 张海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