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津大学生回乡创业:地上桑椹地下蚯蚓,黄河故道土地生金
大众日报记者 张双双
2020-04-30 15:44:01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4月底的农村一片生机盎然,夏津县双庙镇清凉寺村的200亩沙土地上,8000余株桑椹树苗整齐排列,正在阳光下奋力生长,树苗间则是成千上万条蚯蚓的生长温床。地上种桑,地下养殖;桑树为蚯蚓遮阴,蚯蚓为桑树供肥。种养结合的“林下经济”新路子,让土地价值得以充分利用,也让养殖户和村集体鼓起了腰包。
本村村民徐如松2011年大专毕业后回到家乡,他虽学习市场营销专业,但对土地有着同龄人少有的依恋。“手脚沾满泥土的感觉,让我觉得踏实。”于是他开始在土地里“折腾”。
两年间,他种过蔬菜大棚,散养过家禽,有了部分积蓄,“如何提升土地附加值”成为他琢磨的方向。他到辽宁、河南等地学习养殖技术,发现养蚯蚓相较其他养殖风险小,收益高,是一个好门路。徐如松介绍,“蚯蚓不仅对土地好,价值也很高,可以用来制药、做化妆品,也能生物处理污泥等,繁殖也快。”清凉寺村是西沙河故道沿线村落之一,种庄稼产量不高,村民外出务工多,周边村庄林地面积就近千亩,为发展蚯蚓养殖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2014年他开始在30亩地里试养,两年后在村里承包100亩杨树林地养殖蚯蚓。蚯蚓销路很广,本县的污水处理厂,天津、河南等地的化妆品公司和制药公司,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夏津地处黄河故道,古桑树群获评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有“椹果之乡”之称。近年来夏津县在全县大面积推广桑树种植,双庙镇政府支持林下经济发展,免费为徐如松提供了8000余株树苗,清凉寺“村两委”负责协调流转土地和栽种。2019年3月份,一个200亩的种养一体新基地落成,“每亩一次性投入9000元左右,可以连续10多年收益。”根据这几年市场价格浮动情况,每亩地养殖毛收入在6500元至8000元之间,而两三年后,又可增加每亩1000多元的椹果、桑叶等销售收入。
清凉寺村委会与养殖基地签订协议,桑树及所有收益归基地所有,基地每年10%的收益反哺村集体,且基地为200亩土地所付农民租金也较普通高出一大截。开春以后,村党支部书记徐夫圣经常会到养殖基地来一趟,看看蚯蚓生长情况,也帮忙做一些杂活,他说,“村里有这么个基地,解决大问题。为减轻基地压力,一开始也不会收取10%这么多。按照以往收入计算,未来每年村集体将从基地获得10万元,将使我们摆脱空壳村,日后村里修公路、建广场、环境卫生等公益事业就有了一定保障。”
目前,全村四户贫困户中,有两户都依靠养殖基地脱了贫,一户手指有残疾但会开农用三轮车,负责粪肥的运输,月收入3000元以上;另外一户56岁独身一人,在基地干农活,每月收入也在2500元以上。除此之外,基地带动附近40余人临时就业,徐如松还成立了合作社,吸引农户加入,义务传授技术。
自2016年开始,64岁的村民孙德广租了2亩林地也养起了蚯蚓,“现在我们都加入了小徐成立的养殖专业合作社,饲料来源、销路都不愁。”蚯蚓由合作社统一回收、出售。当然,相较传统种植,蚯蚓养殖每亩地的投入较大,很多村民即便艳羡,也不敢轻易涉足。
徐如松对此看在眼里。他介绍,目前养殖蚯蚓的饲料主要是牛粪等,而周边养牛场少,粪肥主要从河北等地购买,他计划建一个养牛场,充分利用村里及周边村的农作物秸秆来养牛,牛粪用来养蚯蚓,蚯蚓粪做种粮肥料,农作物秸秆再喂牛,如此循环开来,节本增效。“若能将基地产业发展为一个更为圆满的闭环,抗风险能力大大加强,解决就业人数自然会成倍增长,村集体收入也会越来越多。”徐如松说,希望通过合作社和村党支部的努力,加上政府的支持,可以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双双 通讯员 邓美平 刘振兴)
责任编辑: 张海峰 签审: 李忠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