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阳抗美援朝老英雄李海:对党忠诚 不忘党恩
2021-09-29 14:27:19 发布来源:莱阳市委宣传部
亮闪闪的军功章、略显陈旧的军功证明书、英姿飒爽的军装照……因为这段特殊的历史,92岁的老兵李海一直珍藏着这些纪念品。近日,记者来到了他的家中,当提起战争时期的经历时,他思路清晰、记忆深刻,向记者慢慢讲述着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到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
年少从军报家国 踏上从军路
李海,莱阳迟家沟村人,1948年参军入伍,曾参战役:上海战役、解放海南岛、抗美援朝战役,转战南北。如今虽已92岁,但老人依旧精神矍铄,谈起经历过的那段烽火岁月,难掩激动之情。
据老人回忆,他很早就失去了母亲,是他几个姐姐把他带大的。13岁的时候,他独自一人跑到许世友将军的部队想要参军。因为个头矮,举不起枪,部队派人将他送回家中。1948年,胶东掀起大参军热潮,李海告别了父亲与新婚的妻子,参加了雄狮三七00大队,在五连任战士。
入伍即是战斗。在攻打潍县县城的那场战斗中,李海被子弹击中了鼻子,脚也受伤了,在简单包扎后,他继续投入到战斗中。之后,他参加过多场战役,从渡江战役、解放上海、解放海南岛,一路南下,先后负伤多次,子弹击伤脸部,打断手指,击穿脚掌,荣立四等功两次,多次受到部队嘉奖,评为“英雄战士”称号。
虽然年事已高,但李海的身板依旧硬朗、思维敏捷,对于自己参加过的每场战役都仍然历历在目,战争的残酷和惨烈,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豪情跨过鸭绿江 壮志赴前线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战火烧到鸭绿江两岸。1951年,李海和战友于树昌、蒋兴泉同属一师跨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进入三八线后,他们从事挖坑道工作。
头顶有敌机低飞侦察轰炸,白天藏在坑道里,晚上再钻出来继续挖坑道。“我们好多天没水喝,干的舌头都拉不动。我永远记得那个味道。”据李海回忆,当时美军把守着水源,取水的战士有去无回。为了生存,他只能用铁碗接尿,以尿代水,滋润一下嘴。“很多受伤的战士基本上都……”说到这儿,李海一度哽咽,采访中断。
他还多次参入阵地干摸岗哨、抓舌头的活。在与美军对阵争夺阵地中,为了解美军阵地分布,三人一组,潜入阵地前沿,等夜深人静,他们悄悄进入美军阵地,摸起睡袋中的敌军,扛拉推背回团部。据他讲述:“这是生死危险的活,我们多次完成‘背死猪’的任务。”
1953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志愿军23军某部奉命对石岘洞北山地域前沿两无名高地美军实施攻击,美军疯狂抵抗,动用炮火把整个阵地前沿覆盖轰炸,炮火密集,惊天动地,土地都翻了个遍。
“我在团部听到阵地上战友于树昌呼叫:‘我叫于树昌!向我开炮!’听得十分清楚。”李海清楚地记得在那场战斗紧急关头,于树昌发出的最后的电报声,在预备队全顶上之后,团部组织后勤人员,全部顶上,两人一组,冲上阵地。那时军令下,他和战友蒋兴泉一组,十几个小组一起冲向石砚洞阵地,枪声炮火连天遮地。敌人拼命从四面潮水般围上来,战场阵地陷入拉剧状态,反复争夺,三十米,二十米,十米,美军狞狰的面孔己看得很清楚,他跃出战壕,把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群……
这场战斗持续了两天三夜,蒋兴泉中弹负重伤,李海被炮弹打裂胸部,昏死了过去。后来他被抢救了下来,被送往国内四平二〇七医院治疗。在四平治疗养伤期间,家中接到了他的阵亡通知书。数月后,养伤康复的李海回家探亲,成了北乡“活着的”烈士,至今身体内还残留着大小38片钢铁碎片。
回乡不度蹉跎月,愿把余辉献后人
1955年,带着战火硝烟味,带着荣誉勋章,带着38粒美军炮钢碎片,李海因年迈的父母,妻子和己出生才见面的儿子,家中无劳力,生活拮据。他谢绝了部队的挽留和安排工作的机会,复员回乡,在沐浴店镇迟家沟村做了一名普通的农民,春耕夏种秋收。
1965年,李海再次听党指挥,勇挑重担,受命出任迟家沟村书记兼任二生产队队长一职。出任书记十七年,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了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李海也被多次受邀到各县交流经验。他兢兢业业,听党指挥,修建迟家沟北夼水库一座,村南塘一座,修整小学,为村民造福,以一个合格共产党员要求自己,默默工作生产。都说一朝入伍,便军魂入骨,这样不畏艰苦、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精神体现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体现在点点滴滴的事迹中。
在他92岁生日当天,李海在鲜艳的党旗下,重温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激情燃烧的战争岁月,儿女子孙四世同堂,把老英雄的生日过成党课。“对党忠诚,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精神,永远值得传承下去。”这是李海对子孙们的嘱托。如今,92岁的他在谈起入党初心、聊起革命信念时,眼神依旧坚定,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体现着一位革命老战士的家国情怀。这份情怀,随着时间的流逝,只会越酿越烈,越酿越浓。
(王萍 孙玮琦)
责任编辑: 蔡继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