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惠民县:非遗手扎灯笼走进“黄河大集”

大众日报记者 姜斌

2023-01-19 16:43:5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临近春节,走进惠民县何坊街道张大官集,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红红的春联、喜庆的灯笼迎风招展,一声声叫卖声让人间烟火气越来越浓,种类丰富的“年货”,让人目不暇接。在不远处,一个高高的地摊前围满了老人小孩,走近了才发现,原来是市级非遗传承人张洪斌正在售卖制作完成的“手扎灯笼”。

伴随着浓浓的年味,讨价还价的声音此起彼伏,五彩缤纷的灯笼衬着村民的笑脸,喜庆甜蜜。“在惠民县、商河县及其周边地区过年都会买点灯笼,孩子们拿着稀罕,红红火火,这才是年味!”村民张洪和说。

跟随张洪斌的步伐,穿越拥挤的集市,我们走近惠民县何坊街道“非遗”传承人工作室。刚走进室内,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一捆捆喜气洋洋的彩色灯笼。“扎灯笼就是过年比较多,这几天订单都爆满,我们老两口尽量赶制灯笼,争取满足所有客商的需求。”刚进门,张洪斌放下手中的灯笼跟记者说。

“编这个灯笼是为了庆祝我们的春节和元宵节。孩子们放上蜡烛打着灯笼寓意长命百岁,把灯笼挂起来和摆在桌子上也很好看。以前没有电灯,每到过年,孩子们就会提着小灯笼照亮家里的每个角落,寓意吉祥。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就把灯笼烧掉,按惠民本地风俗,寓意新一年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说起手扎灯笼,张洪斌便打开了话匣子。

谈起非遗的历史,要从明宣德年间开始,何坊街道张大官村就有编织灯笼了,清末为鼎盛时期,村里几乎家家户户的男女老少都会扎灯笼,手扎灯笼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近年来,手扎灯笼老艺人在沿袭传统手扎灯笼样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将原先的灯笼造型加以改变,制作出了形式多样的手扎灯笼。同时还在灯笼的画面上绘出了弘扬新时代、新风尚的内容,使得灯笼这一民间吉祥物承担起了宣传教化的作用。2007年10月,手扎灯笼以其独特的手工技艺特点被确定为滨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9年12月,该项目传承人张洪斌被确定为滨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村里很多人都不干了这个活儿了,但我们老两口会一直做下去,更需要把传统手艺传下去。”张洪斌告诉记者。

一个个灯笼承载着年俗文化的内涵,一张张笑脸彰显出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赶“黄河大集”,体验不一样“非遗”文化,让“非遗”之光照亮群众幸福生活。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刘晓婷 报道)

责任编辑: 姜斌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