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发展丨缘何这个县能跻身“全国百强”

大众日报记者 姜斌

2023-11-28 18:02:37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日前,滨州市博兴县跻身全国百强县的新闻,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话题。对于有着董永故里、吕剧之乡等诸多称号的博兴县而言,在全国近2000个县市中脱颖而出,获此殊荣,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突破。

“综合实力百强县88位,科技创新百强县80位,投资潜力百强县76位,新型城镇化质量百强县72位”,一个个数字排名是博兴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卓越成绩,也是全县上下踔厉奋发、赓续前行的真实写照,更映射出一幅富县兴市强省的宏伟画卷。

围绕数字看数字——以新促质才能引领发展

数字不是冰冷的,数字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具象表现,是有温度、有情怀的发展密码。

根据国信中小城市指数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22年博兴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指数达到124.39点,同比增长6.48%,较2019年增幅达到24.39%。

2019-2022年,面对疫情轮番冲击、市场需求收缩等多重困难叠加、多种风险交织、多条战线作战的风险挑战,博兴县仍然保持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增长态势。其中,创新驱动、对外开放、协调发展指数呈现持续增长态势,分别达到158.40点、124.13点、112.73点,对总指数的累计贡献度分别为68.39%、14.12%、9.44%;民生共享指数波动上升,达到117.62点,对总指数的累计贡献度为5.68%。

通过数字发现,博兴县在入围百强县的四个排名中,科技创新百强县位列80位,高于综合排名8个名次;在一系列正向指数中,创新驱动指数及贡献度也是最高。

事实证明,在引领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新”是创新的关键,“质”是高质量发展的锚点,只有加快“以新促质”,形成新质生产力,才能吹响新发展阶段以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前进号角。

深入数字看数字——民营经济才是源头活水

数字作为一种技术手段,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尺,深入数字背后探究,“产业优”“创新足”“韧性强”“活力旺”的民营经济模式才是博兴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

据统计数据显示,博兴县作为山东省首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先进县,现拥有各类市场主体达6.1万家,其中民营企业就超过2万家,3家企业上榜“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企业贡献了博兴县70%以上的GDP、85%以上的税收。

同时,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民营企业占比98%以上)常年保持在200家以上,占滨州市的39.4%,连续7年位列滨州市第一位。

作为中国智慧厨都、中国金属板材之乡,90年代初兴起的“兴福现象”,让其作为民营经济的典范全国闻名,如今商用厨具市场份额占到全国的40%,镀锌板、彩涂板产能分别占到全国的1/3、1/2。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主体,特别是在当前特殊宏观环境下,民营经济以自身的灵活性快速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更好地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环境,在经济波动时起到了危中寻机稳预期的重要目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近年来,博兴县通过组织实施民营企业评镇街、评部门、评科长“三评”活动,围绕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开展专项考核等创新工作,变坐等服务为上门服务,变“大水漫灌”为“精准滴灌”,切实打通了政企联系的“任督二脉”,更好地促进了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实践证明,只有始终把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当作自己人,努力创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发展环境,营造正确认识、充分尊重、积极关心民营经济的良好社会氛围,才能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更好地发挥民营经济“活力源”“生力军”“压舱石”的作用。

跳出数字看数字——主动竞争才能搏出未来

县域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最基本战略单元,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当前国家大力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百强县排名作为传播广、影响大的评价体系,成为展示和证明其经济发展的成绩和竞争力的重要平台,也成为以GDP为主导向发展地方经济的风向标和竞技场。

在这次的百强县排名中,站在全国看,江苏省、浙江省、山东省三省表现突出,分别占24 席、19席和 14席。其中,百强县前 10 名中江苏省独占 6 席,并包揽前 4 位。站在全省看,山东共有14地入选,分别是龙口市、荣成市、胶州市、滕州市、莱州市、广饶县、肥城市、邹平市、齐河县、邹城市、新泰市、昌邑市、禹城市、博兴县,滨州市入围邹平、博兴2个县市。

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区域性竞争日益激烈,偏安一隅、小富即安注定是没有前途的,而应主动适应形势变化,拥抱变革,参与竞争,才有可能搏出一个新未来。

这就意味着,不仅要“立足数字看数字”,更要“跳出数字看数字”,只有摆脱 “县市级思维”,逃离固守产业的“舒适圈”,才能以超前的思维和前瞻性的眼光,看懂趋势,洞悉未来,准确识变,及时应变,切实推动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姜斌 通讯员 初宝瑞 李乐 报道)

责任编辑: 姜斌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