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入海丨守卫候鸟“加油站”,黄河三角洲向“湿地杀手”宣战

大众日报记者 刘兵 赵洪杰 贾瑞君

2021-09-16 11:33:25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仲秋时节的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高云清,万鸟翱翔。漫滩芦苇尽头,河海交汇之处,一场与互花米草抢夺地盘的竞争正在进行。

黄河三角洲横跨2条鸟类迁徙通道,是鸟类迁徙重要的中转站、栖息地和繁殖地。每年有600万只鸟儿经此迁徙,这片生机盎然的滩涂是候鸟迁徙“加油站”。

近年来,作为外来植物的互花米草,威胁着这片鸟类“国际机场”。互花米草,根系发达,原产于美国东海岸,有消浪护堤、促淤造陆的功能,具有极强的耐淹、耐盐和繁殖能力,20世纪80年代,互花米草作为固岸护坡植物被引种到山东沿海。

但近几年来,互花米草呈爆发式扩张,影响本地原生植物物种,降低潮间带生物多样性,阻隔湿地水文连通性,导致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局部崩溃,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成为制约山东滨海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灾难之一。

“这一片绿油油的互花米草看着很漂亮,但其实是一片‘绿色沙漠’。在没有被互花米草侵占的滩涂上,底栖生物的洞口大大小小的遍地都是,但在互花米草草丛里却几乎看不到洞口,这说明米草分布区的螃蟹、贝类等底栖动物大幅减少。”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委会高级工程师朱书玉说,互花米草增速较快,严重威胁本土动植物生存,影响海岸线的生态环境和自然风貌,称得上湿地生态“杀手”。

保护,刻不容缓!

为推进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多年的科研攻关,保护区摸清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互花米草的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提出滩涂高程是互花米草向陆扩张的主要限制因子。种子的有性繁殖在远距离扩散中起主要作用,而新入侵的孤立互花米草斑块主要依靠根茎的无性繁殖扩展。在弄清分布现状与入侵机制的基础上,探索建立了不同潮滩位的互花米草治理关键技术体系,包括贴地刈割、“刈割+翻耕”、“刈割+梯田式围淹”等方法。

“目前有10万亩左右滩涂被其侵害,去年治理了3800亩,今年计划完成4万亩,到明年全部治理完成。届时,这一大片将会恢复往日虾蟹满滩、百鸟逐飞的自然景观。”朱书玉说。

与外来入侵物种的整治和防范工作同步推进的,是当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实践。

东营市新旧动能办副主任张月锐说,东营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周边国家级海洋特别保护区等7处自然保护地进行整合优化,确定了3523.77平方公里的黄河口国家公园范围,正式启动创建全国第一家陆海统筹型国家公园。保护区还开展了湿地恢复工程、生态补水工程、鸟类栖息地改善工程等。2020年至今,黄河三角洲累计生态补水3亿多立方米。目前,保护区内观测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至371种,其中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兵 赵洪杰 贾瑞君 报道)

责任编辑: 李欣苁     签审: 王如林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