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旧时的书信

2022-09-15 14:48:37 发布来源:北海日报

山东省“邮政杯”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已于近日正式启动。近年来,一些书信文化节目和活动轮番登场,让书信这一传统事物重新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把大家带回到那个“从前慢”的旧时光。

下面是一篇关于书信记忆的美文,诚邀读者朋友一同鉴赏。

旧时的书信


◎廖德全

真没想到,转瞬之间来往书信也成了“明日黄花”。

现代科技的发达,各种通讯工具蓬勃兴起,人们互通信息已非常简单便捷,动动手指就了事,甚至有人骑个“电驴”横冲直撞在大街上,也可以心系苍生千里飞信。不知起于何时,人们早已从写信寄信的日常烦劳中得到了彻底解放,无须再费心耗神去伏案作业,书写牵肠挂肚的家信乃至缠缠绵绵、魂牵梦绕的男女情书了。纸质书信这种承传千年的特殊文体从整体上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被搁置在某个箱子角落的旧时书信,也溢价成了珍贵文物。

杜甫诗云:“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火纷飞数月不断,远方的亲人状况如何?边关是否巩固?音讯隔绝,翘首以盼,这时的一封家书真是“抵万金”啊!因而,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经久不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纸家书,亦家国情怀矣。时过境迁,在已无须“家书”的时代,产生不了心系家国的杜大诗人,当然也再无如此灿若星辰的杜诗了。要是某天从幼儿园回来的小孙女问我,“家书”是什么?怕也难以言对。转而一想,也不会太难,我箱子里还有成捆的旧时书信呢,拿出来往小家伙面前展示一番,连比带划可能会说个云里雾里吧。

以前在乡下老家,月明星稀的夜晚,小半个村子的人围坐在我家门前的龙眼树下纳凉,静听一个小学生就着微弱的煤油灯捧读他在武汉上大学的哥哥的远方来信,此情此景现在已不可想象,于我却是历历在目,终生难忘。信是写给母亲大人的,当然也是写给全家、甚至是全村的,见人见份,信息同享。其实,一封日常家书无非是报个平安,问候家中老人、邻居长者,对在校的弟弟们教导一二,再就是说一说他正在求读的“无线电”,虽然大家都不知道那是什么神仙宝贝,却也听得津津有味,让山村草民也了解一点外面世界。大哥来信往往要读好几遍,我都读烦了,老人们还是要听听、再听听。大哥来信由我保管,几年来积有厚厚一叠,上世纪70年代初我当兵离家,这些书信也在家庭的搬迁辗转中丢失了。一日和朋友谈起,说可惜了,那时的书信、信封,特别是邮票,可珍贵了。我觉得,最珍贵的还是大哥的赤子之心、故土情怀,以及那个特殊时代抹之不去的点滴记忆。书信丢失,何足惜哉?书信本身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其所承载和传递的血肉之情、兄弟之情,以及对我本人的教导,已深深印记在我的脑海中。

国人的传统婚姻讲究“明媒正娶”,那是远古的事情了,年轻人谈恋爱更多还得靠书信传情,“情书”也就成了书信家族中最为神秘娇贵、文采飞扬的俏公主。真正的“情书”怎么写?还真不大好说。当然,我也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且有过不俗的实战经验和艰辛探索,但那是独门秘籍,一般不大好与外人言,说来应该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吧,因为人有千差万别,事有千奇百态,写起情书来也应该是独步天下,拒绝雷同与抄袭,但要“传情”那肯定的共同的。我中学时期,青春勃发的男男女女难免情愫暗生却有口难开,少不了书信传情、以信明心。回首旧时岁月,至少有两对同学夫妇是我帮忙送信传情成其好事的。当年我是光棍做媒人,人家的书信我送达了,要转达的情意我也做到了,而我自己的那封“情书”却还在打腹稿呢,尚不知何年何月才跃然纸上,真可惜了我那一手写得还算不错的钢笔字。我当年亲手送达的书信,成了通情的鹊桥、燃情的火种。

最难忘的是在部队。在那个特殊的革命大熔炉里,我们又大多来自农村乡下,能当兵入伍也算是人生的重大转折,说不上是鲤鱼跃了龙门,起码也算迈步站队于高质量“优秀青年”之列,不少人前脚离家后脚就有人紧锣密鼓张罗找对象。有家信来了,都猜想是不是小对象来的,或者是介绍女朋友。倒也十有八九,小兵哥们老爸老妈大字不识几个,写封信还得求人代笔,只有找对象谈恋爱书信才来得勤。所以家信来了,大家都要抢着看,如果里面挟有妹子小照,那就更来劲了。那种来信不像我大哥的家信,免不了有点悄悄话,不宜公开的私密之语,但大家还是瞎起哄,巧取豪夺强抢硬要,拿过来一睹为快评头品足。如今,一部小小手机,短信、微信、邮箱、博客……五花八门,简单便捷,动动手指就可以你呼我应、你唱我和,就连传递小照倩影也一键搞定,来个视频对聊也触手即现,如同一室,无所隐晦,就看此时的你和她有没有心思去面对了。

当年的情书邮递,也有阴差阳错、出尽洋相的。我同一位同乡战友,不知是过于激动还是一时大意,竟把写给小对象的情书装错了信封,寄给了在家耕田的老爸了。那位老爸也认真负责,读起来似乎不大对劲,不得不腆个老脸亲手把信送给了它的主人。老爸是尽职尽责了,只是不知人家小姑娘是否会难为情,会不会埋怨寄信人的粗心大意,产生嫌弃而分手。

战友中,也偶有被女友退回书信和照片的,那就玩完了。一位安徽籍战友,入伍前有位相好的同学女友,少不了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不知什么缘故突然移情别恋,另有所爱。战友收到来信和退回的照片后无法自持,跑到连队后面一座大水库边号啕大哭。排长知情也不批评,只是令我尾随关照。我陪他整整抽了一包“金沙江”,也没有完全回过神来。“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啊!那时的书信,勾人魂魄,也催人泪奔。

我上大学时一位同级不同系的同学,爱上了本班一位女同学。同学恋、男追女,这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信被收信人在本系的墙报栏上张贴了出来,成了全校轰动性的特大新闻。我闻讯而往,算是见识了一大奇观。那封信用当时流行的16开信笺所书,长达9页半之多,通篇极尽辞章华丽之能事,文沛风流,情深意切,更兼字体工整,书写流畅,应该是搜肠刮肚、倾心尽力之所为。我读之再三,感慨万千,这小子文笔不错,也还真下了一番苦功哩。可惜那时没有手机拍照,又不好意思在众目睽睽之下掏笔抄写,要不然,留下来至少也是一篇网红奇文。

有前车之鉴,我也长了见识拣了乖。此后我追求女朋友就不再写信、递纸条什么的了,直截了当直奔主题,反正没有第三者在场,该说啥就说啥,想怎么说就怎么说,免得授人以柄。但后来,我还是写了很多“情书”,给我的女友、现在的老婆。因为两地分居,通信是常态,是刚需。那时候,挂个长途、发个电报也得老半天,夫妻间盼来信比盼工资还着急。这些信,我留着,时不时翻出来,再泡上一杯清茶,慢慢咀嚼远逝的岁月。此时,夕阳西下,红霞满天。有书信来往的日子,真好。

点击查看 山东省“邮政杯”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

责任编辑: 张誉耀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