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展阅读|传承和赓续传统书信文化

2022-10-08 16:23:35 发布来源:深圳特区报

山东省“邮政杯”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倡导中小学生拿起纸笔,书写爱国之心、强国之愿、报国之志,表达浓厚的真情实感,坚定信念,不忘初心,筑梦未来;也可书写人性之美、亲情友谊,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中华文化亘古常新。活动旨在唱响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时代强音,广泛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和发扬中国书信传统文化。

为什么要传承和赓续传统书信文化呢?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电脑几乎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手写书信和函柬逐步淡出人们视野,而以传统八行笺和行楷草就的信札更是日渐远离人们交往范畴。在互联网无孔不入的当下,尽管尺书鲤素趋向边缘,锦书鱼笺走入落寞,但是书信文化依然应当传承,国人的礼仪情怀依然应当秉持。

书牍是信函简牍的通称,其中书在古代指的是信函,牍在古代指的是书写的木简。书牍主要包括书、启、笺、移、牍、简、札、帖等,一般应用于私人之间的文字交流。以书信承载言语,以言语表达意愿,叙事设理陈情,表达期许阐发主张,凡此种种,人们都把书牍视为载体将尺翰作为途径,于是情感和心绪倾露于宣纸之上,快乐和愉悦生发于毫端之下,对于收到书牍尺翰的人而言,无论展信诵读还是开函默念,都会萌生亲切之感和抚慰之意。

纵观我国书信发展历史进程,不难发现书牍在明代达到了鼎盛和巅峰。有明一代进入封建社会晚期,商品经济开始萌发,思想文化日趋活跃,社会各阶层交流广泛而频繁,遂产生了大量的信函书牍,这些信函书牍既有关照时局政务、针砭世相百态的淋漓之笔,又有言说文化、论说艺事、状摹自然、抒发心绪的性灵之作,所触及的对象极为宏富,所涉猎的内容非常广博,特别是文学家兼史学家王世贞、戏曲家兼书画家屠隆、散文家归有光、史学家兼心学家李贽、诗人兼散文家袁宏道、文学家兼书画家陈继儒、书画家兼文学家徐渭、文学家兼戏曲家汤显祖等人,都是文风殊绝、各擅其长的尺牍大家。清代进入中叶以后,一些艺术家和政治家以书牍力倡家训家风,家书文化日渐兴盛起来,流传至今且影响甚巨的当属《板桥家书》《曾国藩家书》等,这些家书中表达的家训家诫已不再局限于家庭的匡囿,而是引发其他社会成员的共鸣与思考并从中受益。

中国古代任何一类文本,都有其可圈可点的美感。信札书牍之美,在于其不受题材限制和形式束缚,可以自由酣畅地挥洒和淋漓尽致地表达,可以一倾衷肠和一诉心曲。在信札书牍的字里行间,流露着心境的恣意表白,张扬着情感的痛快宣泄。信札书牍的美感不仅在于用词的古朴典雅、称谓的适中得体、行文的流利畅达,而且还在于书写的端庄与整饬。通常而言,书写信札书牍宜用楷书或行楷、行书,特别是给父老长辈和新交诤友的信札书牍,忌用章草和狂草加以书写,这一方面是基于方便对方阅读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出于尊重对方的考虑。

当今时代,作为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载体的互联网,与信札书牍相比其特点是快速、便捷、直观,使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天涯若比邻”。但也许是由于过于快速和便捷,人们对于信息的内涵反而忽略了,对于传递信息的技巧反而更随意了,远远不如古人看到手书“见字如面”时那么谦恭与敬畏,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传统信札书牍所承载的思想力量和美学韵味正在消失。鉴于信札书牍的文本格式就是古人所说的一种文体,它潜蕴着深湛的文化内涵和丰沛的历史信息,表达着社会成员的文化素质和心性品格。

山东省“邮政杯”青少年书信文化活动 作品展示即将上线,敬请关注。

责任编辑: 张誉耀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