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纸映华夏 书信济南风 ——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观展走笔

2022-11-01 16:13:22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这是摘自1975年底出土于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墓地的战国末期木牍家信中的一句话,是秦军士兵黑夫和驚兄弟俩写给他们的长兄衷的家书,由黑夫和驚的驻地淮言阳寄至其家乡安陆(今云梦县)。

“黄河——我们民族的河,革命的河;新诗——我们民族的诗,人民的诗,革命的诗。”摘自1985年3月贺敬之先生写给著名诗人桑恒昌的信,内容是祝贺《黄河诗报》创刊。

从战国到1985年,两封信穿越两千多年,在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相遇。2016年3月19日,以弘扬传统书信文化为主题的华夏书信文化博物馆开馆并免费对公众开放。博物馆共展出近300幅图片和100多件真品,古代代表性展品复制品近百件;还精心制作了“书信的规范与常识”和“书信的常用语举要”等展板,供观者参考。

由此,古色古香的老济南电报大楼穿透历史,有了新的使命,承载起弘扬书信文化的责任,散发出人类智慧和文明的光芒。

尺牍阅青史 书章承江河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一行诗,道尽亲人别离苦。人类最早的书信当是“口信”,岑参的“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一语传神韵。后来,人们以物寄情,出现了物信,如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写的就是物信的一种。像树叶、辣椒、茅草、树根、火柴等统统可入信,仅华夏书信馆就统计出近百种。

此外,药名信、丹书铁劵、手绢信、瓶邮等书信形式也层出不穷,最值得一提的是回文诗信。前秦时有一苏姓女子所作的织锦回文信《璇玑图》,以双五彩丝线织在一块8寸见方的锦上,纵横各29字,共841个字。锦中文字,可正读,可回读,可斜读,可弯读,可圈读。或可退一字或叠一字读。其词凄切委婉,千回百转,循环往复,趣味无穷,纵横反覆,皆为文章。后世好事者频加录绎,据说可得三、四、五、六、七言诗7958首。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骑”飞奔,信使八百里加急跑了千年,汉代驿(信)使画像砖 细致刻画了信使快马加鞭的生动形象。直到1896年3月20日,光绪帝批准开办“大清邮政官局”,标志着近代中国国家邮政的诞生,现代化的运输工具也开始逐渐登上邮路舞台。

衔华佩实句 行云流水书

古代信札重现光辉,一声问候跨越千年;历代名帖流芳溢彩,史诗对话“智”“性”交融。走进博物馆一楼大厅,就沿着历史的走向“溯回游之”,随即顺流而下,其间风景妙不可言。

“轼启。前日少致区区,重烦诲答,且审台侯康胜,感慰兼及。归安丘园,早岁共有此意,公独先获其渐,岂胜企羡。但恐世缘已深,未知果脱否尔?无缘一见,少道宿昔为恨。人还,布谢不宣。轼顿首再拜子厚宫使正议。

兄执事。十二月廿九日。”苏轼的《渡海帖》连同《次辩才韵诗帖》《跋吏部陈公诗帖》《黄州寒食诗帖》等名篇,文采飞扬,翰墨流香,在展窗里显现着一位伟大诗人的别样风采。

“历代名帖”部分,集中展示了陆机、王羲之、颜真卿、黄庭坚、米芾等大家的法帖。其中有稀世至宝之称的“三希堂”尤为珍贵。三希堂,古时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收藏了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这三件不朽的书法至宝全部是以书信的形式出现的。

另一侧“清雅幽旷的交流”,展示了祝允明、文征明、王守仁、董其昌、徐渭、凌蒙初、陈洪绶、刘墉、姚鼐、徐继畲等明清名人书信。

有“浓墨宰相”之称的刘墉就是山东诸城人。他在给五兄松崦的信中说:“廿八日午间到内城,兄入城否?专此启问,冀得一见也。”而致五嫂信曰:“敬贺五嫂新禧。弟墉拜具。正月初二日。”心之切,情之真,跃然纸上。

风云书际会 史海绘钩沉

“莫放春秋佳日去,最难风雨故人来。”转过木板楼梯,二楼展厅是近现代书信集粹篇,展示的是从鸦片战争开始至今54位具有代表性人物(其中不乏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战略家、军事家、教育家、文学家、书画家)的遗宝。这些书信堪称珍贵的历史文献,凝聚着书信人极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陌陌情感。

寸纸片言,令人感概万千,几封短信勾勒出几多传奇,些许背影自民国深处扑面而来。在小小的展厅里仔细浏览,这些书信里就一个陶孟和竟浓缩出一幅有趣的人文画卷,轶事传闻朦朦胧胧,其间情谊“剪不断理还乱”。陶孟和是社会学家,1914年到1927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教授、系主任、文学院院长、教务长等职,和当时的文人墨客、社会贤达多有交流。

“你非得给我副刊写一篇不可,限一个星期出货,我逼你一下试试。”这封信是徐志摩写给陶孟和的太太——名媛沈性仁的,信中称赞陶太太初试笔的小说写得好,并说自己不是恭维,还邀请陶太太为副刊写文章。

而就在斜对面的橱窗里,一封梁思成写给陶孟和的信遥相呼应,信中言及一治疾偏方:“放入一深而高的大水罐内,罐内装满极熟的水,用布蒙头,将蒸汽深深吸入,能使咽部舒爽。”还提到了林徽因和金岳霖,更让人浮想联翩,生出一层暧昧的情愫。

大家手记翰墨飘香,人文情怀山高水长。故事因“情”而离奇,生活因“情”而精彩。透过一条“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们看到了亮丽的风景。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黄兴、蔡锷、宋教仁、黄炎培、章太炎、蔡元培、胡适、郭沫若、詹天佑、徐悲鸿、齐白石、启功……这一个个名字仿佛一串串风铃,在岁月的幽深杳邈处轻轻摇响,各自点缀着一方山河。

才俊缀齐鲁 华风照太行

孔孟故里,齐鲁之邦,文化厚重,世人瞩目。博物馆专门开设了山东名人书信展厅,展示的是从清代至今的70封或祖籍山东,或在山东工作过,或政府官员,或专家学者的书信。有曾任过山东巡抚的杨士骧、孙宝琦,有军阀吴佩孚、张宗昌,有抗日名将张自忠、宋哲元,还有万里、谷牧等人的手书;也有杨振声、傅斯年、老舍、王统照、臧克家、季羡林等文化名人的信札。一封书信,一段历史。细细品味,每一封信都包含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每一封信都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和那曾经不能忘却的历史。

(大众日报客户端通讯员 崔鹏森 解全升 报道)

责任编辑: 张誉耀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