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真的吃皮带,用茅台酒洗脚?
2016-10-20 15:30:08 发布来源:川报观察
铁路是啥样?
红一军团直属队于1934年11月13日到达白石渡时,有些战士从来没见过铁路是什么样,在他们的脑子里铁路究竟是铁的、泥的还是石头的都不清楚,因此非常兴奋,叫嚷着:“呀,到了大地方了,赶快看铁路去!”还有的战士高兴地说:“从此可以少跌几跤、少沾些泥巴了。”的确,连日在泥泞崎岖的山路上行军,战士们都跌成了泥猴。时任保卫局秘书童小鹏在以后写的回忆录中说:“整天在泥巴里过活的两只脚,洗也洗不干净(也没时间洗),已成了褐黄的颜色。”
刚进遵义城的红四团又接到了向娄山关进发的命令。“我们占了遵义城,连块蛋糕也没吃上!”出城四五里地了,团长耿飙边走边开玩笑地说。警卫员是个机灵的瑞金老表,听团长一说,就骑上骡子,说了声“我去买”,即飞奔而去。不久,小老表手上托着一个用毛巾裹着的包包返回。耿飙打开一看,当即愣了,说:“这哪里是蛋糕,分明是胖糕(即米糕)。”小老表则理直气壮地说:“这就是鸡蛋糕!”耿飙提高嗓门:“你真是个土包子,这不是鸡蛋糕,这是胖糕!”两人争执不休,杨成武后来出来打了圆场。
渡金沙江前,红十一团打开了一个法国天主教堂。里边贮存了许多物资,有些铁桶饼干和罐头。王平取罐头摇摇,不识为何物,弃之于地。而略懂外文的张爱萍,经辨认后打开吃起来,并对王平说:“果子酱,你尝尝。”王平怕上当,仍不敢吃,张爱萍笑王平是“土包子”。陈云闻此事后捧腹而笑,戏对王平说:“王平同志,以后再缴到什么好吃的东西,你就把它丢在路边,好让我们在后边的也捡个便宜,开开胃口。”
马的故事
红军由船渡金沙江,同时也将全军马匹渡过金沙江。渡船上本不许载马匹,但渡河时大家想出方法,命马夫弃马鞍,拉住马口索坐于船尾,使马立河边上,船离岸时,岸上派人执鞭驱马,马即跟于船尾游泳过江。故红军自豪,渡过金沙江,未掉一人一马,诚趣事也。
黄新廷长征途中得一大白马,双耳尖立,骑之如行云流水,平稳安然。后割爱送贺龙,贺龙视为珍宝。数日后,该马竟被一群猴子牵走;后又自行追赶部队百余里,安然归队。黄新廷回忆说:“真是神马啊!”
胡奇才善马术,喜赛马。长征中率十二师克甘肃渭源,歼灭敌一骑兵连,缴获战马百余。某日,四军军长陈再道、政委王宏坤、十师师长陈锡联邀时任十二师政委的胡奇才到城外公路上赛马。胡一马领先,陈、王等略后急追。不料,跑在前面的胡奇才,突然被迎面横道的电线扫下马来。胡大喊“有电线!”陈再道闻声急翻滚下马。胡奇才回忆当时的情景与笔者说,幸好陈再道军长等没有摔着。然而,“把我摔得不轻,全身骨头像散架了一样难受。我记得当时我是四脚朝天摔在地上的,后面的几匹马从我身上跳过去,居然没有踩着我,真幸运。”
草地奇观
杨得志回忆红军过草地曾见一种鸟,如牛犊大小,背青腹白,张翼丈余,行则摇,飞则鸣。其时有人谓之鸵鸟,后将军于公园见鸵鸟,言其状大异。又见野羊,高三尺,面酷类猫,又类猴,有黄、白、黑三种,数百为群,你拥我挤,飞驰而过,尤为壮观。又见泥塘中有鱼群,黑绿色,粗大者如鳅,细小者如虾,伸手捉之竟不动。
陶汉章说,贺龙还教大家如何钓鱼。有一次,我按照贺老总讲的办法,将自己草鞋上的一小条牛筋系在绳头上,一下子钓到四条鱼,用我那口大搪瓷缸煮了一大缸,几个同志美美地餐了一顿。
长征途中某日,唐金龙曾与王震、张宗逊、顿星云等,围八仙桌用餐。上菜时,王震说:“我这里有个小动物。”伸手于怀中摸出一只虱子。张宗逊说:“这算什么!我有两个。”亦伸手于怀中摸出两只虱子。顿星云则将衣服解开,说:“看我的!”众人视之,缝隙处密密麻麻爬满虱子,皆开怀大笑。
任荣回忆说,红四方面军进至党岭山东南山谷,完全是茂密的原始森林,古树参天,河水清澈,猴子成群。红军向西北方向前进,遇上猴群登山,它们攀山时使许多岩石滚落下来,将红军砸伤了。红军亦不开枪,只有大声吼叫将其赶走。
茅台酒洗脚?
1935年3月16日,红军大部向贵州茅台镇转移。据时任红三军团十一团政治部主任王平回忆:这天,军团长彭德怀跟随该团行动。出发前,彭德怀笑着向团领导交代:“要快些走,至少走六十里才能休息,不然敌人飞机来了就麻烦了。”当天细雨濛濛,道路泥泞,路十分难走,急行军四十里后,部队实在太疲劳了,团部便命令停下来吃饭,谁想彭德怀骑马跑过来大声批评道:“谁叫你们休息吃饭的?”见此状,王平急忙命令部队把饭收起来,继续往前走。后,部队停下吃饭时,彭德怀主动走过来告诉大家:部队前进的目的地是茅台。彭德怀这时兴致勃勃地和大家谈起茅台酒。王平说,他讲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使大家恨不得立即带领部队奔往茅台。
《人民日报》社学者喻权域,曾著文质疑红军过茅台地区以茅台酒洗脚事。罗元发1994年12月24日在广州对笔者说:“确有其事。”因为红军在茅台镇缴获许多茅台酒,战士们并不知其为名酒,用以洗脚不足为奇。当时就有知之者笑其为“土包子”。
陈士榘回忆说,长征过茅台时,因连续行军,天气潮湿,红军中烂脚甚多,故有人用茅台酒洗脚消毒,其实是用酒泡脚,盛小半脸盆酒,大家轮流泡一泡而已。他对笔者笑言:“那时茅台酒没有现在金贵!”
杨成武曾率部攻打遵义西鲁班场守敌,后移驻茅台镇。杨成武回忆说,红军把从土豪家里没收来的财物、粮食和茅台酒,除部队留了一些外,全部分给了群众。茅台镇凡大户人家,均藏有茅台酒,坛坛罐罐,酒香扑鼻。红军指战员里会喝酒的,都过足酒瘾。即便不会喝酒,也装上一壶,洗脚活血,舒舒筋骨。
1937年7月上海出版的《红军二万五千里西引记》(作者幽谷)记载说,红军过茅台时,找到一家酿酒作坊“义成老烧房”。里面摆着百余口大缸,每口可装二十担水,缸内都装满了浓香扑鼻的茅台美酒。开始发现这酒坊的士兵,以为“沧浪之水可以濯我足”,及酒池生浪,异香四溢,方知为酒。可惜数缸美酒,已成为脚汤。
军事顾问李德素嗜酒,曾带数人同往酒坊,一尝名闻寰球的茅台美酒。他们选择其中最为久远的一缸,痛饮起来,后来不得不相扶而出。临行时,他们又将佳酿带走不少。继续经过茅台的部队,都前往该坊痛饮一杯,及最后部队经过时,数缸脚汤也涓滴不留了。
张爱萍等人回忆说,红军进入茅台镇时,是禁止进入茅台酒作坊的。但还是有人进去了,而后当然可想而知(有三家雇用三四十人的大酒厂,还有许多小的家庭酿酒作场)。也有人说,李德喝茅台酒过量,实际上是对这位从前的红军顾问恶意传说中一个典型例子。几乎每人都品尝了茅台酒,并将没有喝完的酒装起来带走。
红军借条
红二、六军团攻占毕节后,陶汉章、张平化、高利国、李奇柱奉命接管该市,并进驻了原国民党警备司令部的原址(他们占用的是民房)。陶汉章回忆说,当时的毕节市到处是抢劫、偷盗和打黑枪,秩序混乱。我们把以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委员会副主席贺龙签发的大布告在全市张贴。布告以半文言半白话形式,内容清晰。布告规定,为维护市区安全,不准十人以上行走,不准游行示威;规定了允许市场商品流通,但不准囤积粮食、食盐、烟酒;规定了鸦片为禁品等。
红军长征途中,杨勇属下三营七连宿营一空宅,司务长私用米一斗,未报告。杨勇听说此事后立即撤销司务长职务,并亲往该宅写了一张借条:“大伯大娘:红军吃了你家一斗米,付给你白洋一元,谢谢你们全家。红军还要回来的,那时当面道谢。”并取白洋与借据一并存米缸中。
廖汉生回忆说,长征途中,六军团六师十六团第二连在一个牛圈里挖到一大缸青稞。指导员钱治安在牛圈旁召开了党支部委员会,讨论怎么处理。吃吧,怕主人家回来有误解;不吃吧,部队正饿着肚子。经过一番讨论,最后形成决议,取出粮食,放入银元,并留下一张字条,郑重地署明“中国工农红军二连”。
真的吃皮带吗?
答案是肯定的,但红军吃的皮带不是现在经过工业化加工制成的皮带,而是当年农牧民经过简单初加工的皮制品,以及原本就是准备在路上充饥的皮带。这从侧面反映了红军长征的艰辛不易,更折射出红军战胜艰难困苦的决心和意志。
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的工业十分落后,在牧区和农村所使用的皮带大多是没有经过工业化加工,即没有硝皮和缩革等工序,仅经过简单的初加工就使用的皮带。这样的皮带在迫不得已时可以煮了吃。
红军长征经过的川康地区,人口稀少,自然环境恶劣。特别是为了能够通过人迹罕至的大雪山和茫茫水草地,根据先头部队的经验和教训,在过雪山草地前,尽量让每个战士能够带足粮食再出发。
然而,在环境偏远贫瘠、经济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加上国民党军的封锁,红军无法筹到足够的粮食,只好能筹到什么就带什么。比如,筹到牛羊宰杀后,不能有一点浪费,除了把牛肉晒成干带上,还把牛皮剪成皮带状晒干后系在腰间,成为特殊的皮带,等粮食吃光了就拿出来吃。吃的方法也很简单,用水把皮带泡软后,放在锅里煮,有盐巴就放点,不管烂与不烂,能充饥就行。
国家博物馆珍藏的两条皮带见证了红军过草地时的艰苦卓绝。那是红二方面军领导人任弼时和红四方面军战士周广才长征过草地时留下的。
任弼时与贺龙等人率部长征过草地时,许多战士因为饥饿昏倒。在找不到任何食物替代品的情况下,任弼时和警卫员将皮带切成若干段,放到锅里煮,每次每人只能分得3小块。虽然味道难闻、难以下咽,但他们却风趣地称为吃“煮牛肉”。走出草地后,他将剩下的半条皮带一直保存着。1938年,任弼时从太行山区返回延安时,将这半条皮带交给警卫员李少清保存。解放后,李少清将其捐赠出来。在这半条皮带上,至今仍清晰地留有当年用刀切割的痕迹。
红四方面军部分官兵曾三过草地,条件极为艰苦。战士周广才曾分得一条作为战利品的皮带。过草地时,6位战友的皮带相继吃完,轮到吃周广才的时,年仅十四五岁的他大哭起来,哀求大家不要吃掉他的战利品。就这样,大家强忍饥饿,没舍得吃这条皮带。为铭记长征的艰难历程,纪念那些与自己生死相依的战友,周广才在皮带背面深情地刻下“长征记”三个字,一直把它珍藏在身边,直到国家征集文物时才捐了出来。
方言救命,昼夜行军240里
吴宏远在泸定县党史办找到一本名叫《红军长征在泸定》的书,其中记述了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1935年5月26日上午,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到达位于雅安石棉县的安顺场渡口,试图横渡大渡河。当时,河边只有三只渡船,红军又在下游找到两只船,但河水湍急,行船困难。如果仅靠这5条小船一次次地来回摆渡,大部队可能要20天才能全部渡河。
正当一筹莫展之际,红军在当地找到一位耄耋之年的秀才,名叫宋大顺。秀才支招,顺着大渡河向上走300多里,有座康熙时期建造的泸定铁索桥。毛泽东果断决定兵分两路:红一师及干部团为右纵队,由安顺场继续渡河,沿大渡河东岸北上。由红二师、一军团团部、五军团组成的左纵队,沿大渡河西岸北上,左右两路夹江前进,毛泽东还要求红一军团2师4团作为先遣队,要抢先攻占泸定桥。
1935年5月28日凌晨,由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二师四团在大渡河西岸担任前锋,从石棉县田湾乡什月坪出发后,接到林彪、聂荣臻下达的飞夺泸定桥作战命令。这份作战命令中,林、聂二人称赞先遣部队是“火线上的英雄,红军中的模范”,相信他们一定能够完成任务,并提前预祝胜利。距离泸定桥还有240华里。红四团将士们顾不上煮饭,边吃生米,边喝冷水,经过昼夜240里的急行军,红四团于5月29日早晨6时占领泸定桥西桥头。
这其中还有个小插曲,川籍红军用四川话骗过了川军的围剿。当晚,河对岸的川军24军李全山团正举着火把奔向泸定桥增援。情急之下,红四团购买竹篱笆,打起火把加速赶路,与川军展开赛跑。对岸的24军看见火把隔岸喊话:“你们是啥子部队?”熟悉川军联络信号的红四团司号员立即吹起军号,四川籍红军和川军俘虏用四川话回话,幸运过关。
缺衣少食,张思德尝草中毒
长征途中,你可能想不到红军的饮食有多艰苦,挖野菜、掘草根、抓蚂蚱,啃树皮、吃皮带、钓河鱼……建川博物馆里,展出了红军长征食用过的部分野菜标本和皮革用品。其中一个皮包,是第31军一位干部长征时的随身用品。吴宏远讲到了这个皮包的来历。长征时,由于缺乏食物,皮具都要被煮食,但这个皮包有特殊意义,经党小组讨论后才幸运地没有被吃掉,得以幸存。
记者在馆里采访时,曾遇到一位96岁的老红军李鸿翔,她加入红军时才12岁,每天扛着红缨枪出操,个头还没有自己的枪高。亲历了长征中的翻雪山过草地,她对红军的纪律严明至今难以忘怀。他们负重40斤粮食过草地,每天行走几十里路,却只能限额分配4两,尽管饥寒交迫,却很少有人敢超标。路过泥潭时,身边的战士接二连三地倒下,她只有一个信念,坚决不能掉队。
红军过草地的时候,眼看掉队、牺牲的同志越来越多,朱德令人将自己的坐骑杀了,分给同志们做口粮。他还发出了“尝百草”的号召,让大家从草地上找出一些无毒的野菜、野草果腹。但食用的野菜之前有中毒的风险,每每这时,四川仪陇人张思德总是把危险留给自己。
四川通江县人、朱总司令的警卫班长张显扬回忆了张思德尝百草中毒的情景。有一次,部队在一片水草丰盛的沼泽地旁宿营,一个小战士在水塘旁发现了“野萝卜”,惊喜大叫。张思德过来一瞧,这种野菜的绿叶形状跟萝卜缨差不多。小战士拔起一棵就往嘴里送,张思德一把夺过来,抢先入口咀嚼,味道又甜又涩。不一会儿,张思德感到有些头晕脑涨,全身无力,随后出现了腹部绞痛、呕吐的症状。他急忙对小战士说:“这草有毒,快告诉……”话音未落,就一头栽倒在地,顿时失去知觉。半个多小时以后,他才苏醒过来,逃过一劫。
责任编辑: 刘芝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