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业之城:新能源给滨州带来了什么?

大众日报记者 王凯

2023-09-19 22:37:2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编者按:近年来,滨州市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矢志建设“实业创新、产教融合”双型城市,在推动高端铝业、精细化工、智能纺织、食品加工、畜牧水产既有五大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不断转型升级的基础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聚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强力构筑高质量发展“新引擎”。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迅速晋级“千亿”,实现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由“五”向“六”的跨越,向全国乃至世界展示了滨州的产业发展实力和重要影响力。

逐光而动,赋能未来。8月23日,在沾化区滨海镇第一道防潮堤以北,总投资43.5亿元的华能沾化新能源有限公司华能滨州新能源85万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在2023年秋季全省高质量发展重大项目建设现场推进会上隆重举行开工仪式。

沾化通汇3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这是滨州市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的标志性项目,以“三型”(基地型、清洁型、互补型)、“三化”(集约化、数字化、标准化)绿色能源开发为依托,采用“上光下渔”联产发展模式,打造集清洁绿色能源、滩涂精细养殖、浓缩海水提溴、养殖尾水制盐、盐化工制氢、制盐老卤复晒于一体的循环产业链,实现海水“一水多用”多产融合叠加。

清风湖200MW风光同场项目升压站

近年来,滨州市坚持“工业立市、实业强市”,不断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牢牢把握“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机遇,瞄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建链、延链、补链、强链,加速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聚集、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构筑起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项目为王聚势启新

立足当下,谋划长远,滨州市坚定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推动流域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向光而生、御风而行,立足能源资源禀赋,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滨州市沿海盐碱滩涂资源丰富,拥有167万亩未利用地。其中,可用于光伏、风电集中连片开发面积129万亩,开发规模6000万千瓦,已纳入山东省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范围的达到2118万千瓦。

作为黄河流域的工业大市,滨州市立足新能源这一资源优势,聚焦长期以来产业结构偏重、能源结构偏煤等突出问题,以打造黄河流域新能源产业发展示范城市为目标,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发挥资源优势,坚定改革思维,创新体制机制,确定了将新能源产业打造为全市“第六大千亿级产业集群”的部署,并构建了新能源集团、新能源发展服务中心等“六个一”工作体系,探索出了一条“向光而生、御风而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改革新路。

沾化通汇300M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

滨州市千万千瓦级风光储一体化基地和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建设乘势疾进,2020年至2023年风电和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连续两年均居山东前列,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产能居全国前列,市场占有率列全国第一。

龙源沾化冯家95MW风电项目

向北、向海、向未来,绿色引领产业跑。今年以来,滨州市新能源产业跑出了“加速度”,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塑成区域经济发展新优势。

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获批“十四五”开发总规模860万千瓦(光伏发电620万千瓦、风电240万千瓦),列基地3市第1位。3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宏烨沾化2GW渔光互补发电项目、北海100MW/200MWh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大唐鲁北100MW/200MWh储能电站项目),3个项目建成投运(阳信明控新能源阳信一期5万千瓦风电项目、神华新能源无棣秦口河5.5万千瓦风电项目、山东巨电年产10亿安时PACK基地项目),5个国家级整县分布式光伏发电试点县累计建成并网122.7万千瓦。

2023中国(滨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上,42个投资项目签约,总投资1267.04亿元

6月29日,滨州市组织举办2023中国(滨州)新能源与新材料产业发展大会。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翘楚、专家学者、商界精英相聚滨州,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前沿趋势,共享“滨州机遇”。开幕大会上,42个投资项目签约,总投资1267.04亿元。

总投资1267.04亿元的42个新能源新材料项目缘何能落地滨州?滨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宋永祥信心满满,在滨州,可以感受“海韵河秀”,“高品质”的城市环境赋能企业发展的“高质量”;可以赢得“风光无限”,创造无尽可能;可以实现“化茧成蝶”,焕发崭新风貌;可以竞逐“氢能赛道”,展现最美风采;可以成就“你我梦想”,在产业发展大潮中抢占制高点、开创新未来。

滨海之城,黄河之州。

“五大理由”是滨州的底色,也是滨州底气。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项目加速聚集,展现出滨州向“新”而行的“新优势”,推动着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强势领跑,为更高水平富强滨州建设注入强大动力。

思维为先聚势赋能

加快发展方式转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滨州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贯彻黄河国家战略,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坚持以大保护带动大生态,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向新能源要动力、要效益,努力让“生态颜值”转换为“发展增值”。

双瑞风电107米叶片批量生产

润龙风电风机轮毂

国创精密风机底座

系统思维改布局,让产业视野“宽”起来。滨州167万亩未利用地,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及发电量连续两年走在全省前列,每年可生产各种风电铸件30万吨、结构件3000套。

集成思维改机制,让产业发展“统”起来。滨州市更加注重新能源产业改革的系统集成和协同高效,以集成思维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六个一”工作机制,引领全市上下“一条心”“一盘棋”统筹发展。

有解思维改结构,让产业转调“优”起来。聚焦落实“双碳”战略目标,近两年,滨州电解铝、地炼、粗钢、焦化等产能陆续转移,倒逼滨州加快新旧动能转换,一手抓存量替代,把传统低效产能就地改造成高端绿色产能;一手抓增量招引,以新能源项目的大招引带动能源结构的大调整。

平台思维改载体,让产业集聚“实”起来。滨州聚焦打造千亿级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滨州港,构建起“一港四园”产业发展布局。到2030年,滨州新能源及可再生能源总装机规模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年发电量达到400亿千瓦时以上,打造形成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推动优势产业向战新产业转型蝶变。滨州大力发展新材料产业,做大做强电子化学品等六大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轻量化新材料、纺织功能性新材料等产业链;推进京博化工新材料、滨华碳三碳四、鲁北万润锂电等多个百亿级项目,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统筹布局“制、储、运、加、用”等氢能全产业链,加快建设辐射京津冀的氢能枢纽城市、规模效应明显的氢能产业高端装备制造城市、示范效果显著的氢能产业应用示范城市。

布局为要 聚势谋远

围绕新能源产业发展,滨州规划重点打造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一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建设新能源产业“一港四园”。

一个“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即滨州鲁北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基地位于沾化区、无棣县、北海经济开发区,规划总面积55.92万亩,包括12个风光同场项目地块和6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地块,基地规划总装机容量2118万千瓦,其中新上风电318万千瓦、光伏发电1800万千瓦,是山东省五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主战场之一。

一个“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即围绕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建设,积极引进风电、光伏发电、储能等行业知名企业和品牌,培育形成以龙头带动、集群发展、创新引领、智能高效为核心的新能源产业集群。

“一港四园”,即依托滨州港打造风电产品出海出口基地,重点建设惠民“陆上风电产业园”、北海经济开发区“海上风电产业园”以及无棣县、沾化区“光伏产业园”。目前已建成风电铸件年产能30万吨、风电结构件年产能3000套,投产4条100米以上风叶生产线;建成山东巨电10亿安时PACK生产基地项目、在建鲁北万润磷酸铁锂等项目,国创精密成为山东省风电产业链联盟8家链主企业之一。该市正加快建设全国最大的风电装备产业基地、山东最大的鲁北(滨州)盐碱滩涂地风光储输一体化基地,全力打造千亿级新能源产业集群。

滨州氢能资源丰富,每年工业副产氢气超过20万吨,入围首批京津冀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正在加速打造“渤海氢城”。其中,滨化集团建成了“万吨”级车用燃料氢生产示范基地,在山东省氢气市场份额已达30%以上,氢气充装能力全国领先,连续8年荣膺全国重点用能行业“能效领跑者”。

2022年7月,渤中19-6凝析气田I期开发项目开工

2020年12月,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合作框架协议在济南签约

2022年7月20日,渤中19-6凝析气田项目I期项目开工仪式在北海经济开发区举行,为迄今渤海湾盆地最大气田建设项目。滨州市依托丰厚油气资源,强化产业生态图谱规划设计,全面提升产业能级,围绕乙烯-聚乙烯/合成树脂-终端应用产业链,丙烯-聚丙烯/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产业链,电子化学品产业链等融合发展产业链,谋划实施凝析油、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12个,总投资达660亿元,全力打造渤中19-6凝析气田油气资源综合利用产业集群。

渤中19-6项目海上作业平台

奋进者,不以山海为远;

笃行者,不以日月为限。

一个个重大项目落地投产,一处处产业集群提速竞跑,一条条转型赛道通达远方,滨州将奋力书写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凯 通讯员 李伟伟 庞丹 徐万里 杨萌 报道)

责任编辑: 霍丽娜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