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步有美景,处处皆景区!这里,绝对会让你流连忘返

大众日报记者 陶相银

2020-05-07 14:32:36 发布来源:大众日报客户端

5月的荣成,天蓝海碧,层林葱郁,远眺海天一色,近看山花烂漫。无论是去A级以上旅游景区观览赏景,还是环游海岛、住海草房、吃渔家饭,总有看不完的美景,醉不完的风情。

山风海韵,从“景点游”到“全域游”,荣成的变化来自理念的转变。

近年来,荣成市通过政策加码、文旅融合、提升服务、打造精品旅游等方式探索符合实际、迎合市场需求的文旅融合路径,于2016年被列入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单位,2019年12月获评首批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

●政策加码 夯实基础

“全域旅游是把一个城市当成旅游目的地。荣成旅游要从封闭的景区走向开放的城市,当地的文化民俗、风土人情、大街小巷都可以转化为旅游产品,荣成就是要打造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的全域旅游景区。”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鉴于此,荣成市把城市发展规划与全域旅游规划结合起来,将全市作为一个整体景区来打造。

早在2016年,荣成财政部门就设立专项资金,在原有旅游扶持政策的基础上,加大对旅游大项目、景区改造提升、商品开发等方面的保障力度。第一步就是打造核心吸引力,把全市作为一个大景区来谋划建设,以500公里海岸线和内陆生态走廊为轴线,以特色小镇为节点,重点打造了市中心、石岛管理区、好运角旅游度假区三大板块和滨海、乡村两条“旅游廊道”,形成“一心两翼、两廊发展”的旅游格局。

连日来,好运角旅游度假区环海路滨海步道东拓工程正加紧推进,这一工程按照国家级滨海旅游公路标准建设,今年将继续向东拓展15.4公里,步道设计宽3至4米,全部采用彩色运动型柏油铺装,沿线还将在相应节点配套旅游服务设施。“我们在推进滨海步道建设的同时,还同步启动了岸线修复、绿地改造提升和休闲公园建设,沿线各节点还规划了房车营地、民宿酒店、无边泳池等设施配套,建成后将进一步提升周边区域休闲旅游业态,为游客和居民提供配套设施完善的亲海空间。”好运角旅游度假区滨海步道工程现场负责人孙明凯告诉记者。

在滨海步道沿途,那香海儿童探险世界项目建设现场,也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施工景象。据了解,该项目以欢乐新场景为游客提供全季节、全年龄、个性化的休闲探险体验,致力打造威海乃至胶东半岛一流的森林探险王国和文教研学乐园,为区域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提供新动能。

今年,荣成市启动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将进一步立足滨海生态、展厅展馆、民俗文化、海洋牧场等资源优势,主动顺应新的旅游消费升级趋势,做好整合资源、融合推进的文章。结合各个景区的实际情况,找准突破方向和发展定位,实施差异发展、错位竞争,邀请专业化、有实力的大公司进行深度策划和专业运营,加快提升景区景点的档次功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做好长远发展、持续发展的文章。

●多点发力 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激发全域旅游内生动力。

2019威海大天鹅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好运角旅游度假区启动,进一步推动荣成旅游、康养、文化深度融合。期间,国内外艺术家参观了我市传统村落,观赏了渔家大鼓……风光秀美的天鹅湖、千年传承的民俗文化和蓬勃兴起的文化艺术产业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

不独天鹅湖,去年以来,荣成市还提升打造了鸡鸣岛、虎头角、烟墩角海草房景观和服务设施,在滨海商业、文旅等设施建设方面引入海草房建筑风格,不仅留住了渔家人浓浓的乡愁,也为荣成文旅产业的发展“锦上添花”。

清明时节,雨过天晴后的“画村”港湾街道牧云庵,一排排瓦房墙上绘制着巨幅壁画,家家户户的影壁上用图画装点一新,宛如一座五彩缤纷的美术新天地……在这里,村民既是渔家也是画家,绘出了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牧云庵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再加上三面环山一面临海优越的地理环境,政府部门积极引导村民将“画村”品牌做出特色、创出效益,让牧云庵走出小天地、走向大市场。“我们已经打造好的民宿共有17栋,画家、学生党、普通游客都能在此找到适合自己的民宿。民宿管理由村里统一安排,给我们省了不少事。”受益村民周国警的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荣成的春耕生产,不仅是陆上忙,海上也忙。最近,由荣成市融媒体中心制作的“渔民复工‘春涝’忙”短视频随着连上央视《晚间新闻》、新华社客户端,大“火”了一把。鱼满舱,鱼货俏,渔民乐。想亲自体验这样的乐趣,来荣成任何一个渔村都可以。港西镇鸡鸣岛村、成山镇河口村、俚岛镇烟墩角社区、宁津街道东楮岛社区……近年来,许多国内外游客慕名而至,住了下来。他们赶海垂钓、编织渔网,了解海草房冬暖夏凉的秘密,感受渔家文化独特魅力。

通过充分利用自然禀赋和渔家民俗等“海元素”资源,荣成市开启了更多文化产业的“打开方式”,将文艺演出、民俗展示、非遗表演、闪拍等引入景区,先后举办了“开洋·谢洋节”、槎山登山节、千人旗袍秀、中国(威海)国际海鲜美食节那香海分会场等一系列富有文化味、特色味的活动。文化元素与旅游载体相碰撞,不仅活化了地方文化资源,而且提升了景区的竞争力和文化内涵,极大丰富市民和游客的文娱生活。

今年,围绕文旅资源优化配置,荣成市还将着力打造一批民宿、餐饮、商业、驿站、房车露营地等服务设施,进一步拉长消费链,更好地服务市民和游客。围绕全面加快旅游产业提升,引导成山头、赤山等景区通过靠大连强,积极与新奥集团、鲁商集团等专业公司进行合作开发,不断提升景区档次和业态;督促崖西镇、人和镇积极联合市文旅局分别做好圣水观、槎山景区的规划、策划,为进一步开发文旅资源打下坚实基础。围绕“荣成海鲜”品牌推广,打造樱花湖九龙城海鲜美食街,将地域餐饮特色和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形成以胶东文化为主题的复合型餐饮文化空间。依托红色旅游,带动乡村振兴,强化“红色文化”元素的整合利用,在全面修缮107处红色印迹的基础上,按照景区标准进行打造,推出“红色荣成之旅”精品旅游路线,打造城市红色名片。围绕四季滨海旅游特色,在开发“海上寻鸥记”“海上丝绸之路”“胶东渔村探秘”等标准化研学课程的基础上,对接专业研学机构,进一步规划实施全市研学旅行方案,一方面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另一方面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

●全域旅游 服务先行

城区大道干净整洁,基础设施布局合理,公厕获得全国最美公厕奖,随处可见的广告牌和喷绘,让人人感慨“自由呼吸·自在荣成”的氛围。在城区道路布设自行车慢行系统,游客和市民可以租一辆自行车,沿着自行车道骑行,感受城市独有的舒缓与自在。完善的城乡交通公交系统,把每个美丽的景点、村庄、乡镇串联起来,连结成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围墙的大景区。

为了让来荣游客尽享“一站式”服务,荣成市提出服务先行,全力优化全域旅游发展环境。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荣成市统筹城乡发展,狠抓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中心14处,新建改建大型旅游停车场17个、旅游厕所133座,开通覆盖所有景区的旅游公交线路,铺设自行车慢行道,配套70余处公共自行车站点,解决了旅游出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借力“厕所革命”,推进农村改厕和污水处理一体化建设,对农村环境卫生和旅游环境提档升级。2016年至2019年,全市旅游大项目累计投资874.4亿元。

加强生态环境修复。荣成市按照“多做减法、少做加法”的原则,先后投资25亿元,实施了爱莲湾、桑沟湾、东楮岛等21个岸线修复项目,引导150多个工业项目从沿海一线退出,恢复生态湿地2万亩,修复岸线10.6公里,建设景观绿化带1.5万平方米,种植防护林带2.5万平方米。

开展智慧化旅游服务。在加快智慧化旅游服务建设方面,荣成市投资1000多万元,完成了智慧旅游服务、营销、管理三大平台建设,将景区景点、人流密集区统一纳入旅游产业运行监测平台管理,完善游客来源地、消费习惯等数据统计分析,建立景区全景VR、生态环境指数、车辆卡口等信息采集体系,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

经过不懈努力,荣成已搭建起全域旅游基本框架,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经济结构优化。荣成市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契机,立足现有优势,瞄准打造“冬赏天鹅·夏游牧场”北方滨海全季休闲型旅游目的地目标,全面叫响“自由呼吸·自在荣成”城市品牌,把旅游业培育成为荣成市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陶相银 通讯员刘兆阳 李钟芸 王璐 李信君 报道)

责任编辑: 籍雅文     签审: 王菁华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