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树昌:“为了胜利,向我开炮”背后的英雄之路

大众日报记者 杨秀萍

2020-11-26 20:30:01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一位志愿军战士在呐喊中拉响手榴弹,冲向敌人……这是曾经风靡全国、家喻户晓的电影作品《英雄儿女》中英雄王成视死如归的壮烈画面,也是67年前于树昌烈士牺牲前真实的一幕。

11月19日,于树昌生前所在部队官兵来到莱阳,举行了一场于树昌英雄事迹宣讲报告会,并来到莱阳红土崖革命烈士陵园,为于树昌敬献花篮。

英雄远去,精神永存。记者近日前往于树昌家乡莱阳寻访,探访于树昌成长的这片沃土,了解亲人和当地村民眼中的英雄,还原于树昌感天动地的英雄故事。

每年春节一盏“光荣灯”,寄托亲人的思念

“于树昌烈士父母家老房子当初就盖在这,是灰色的小瓦房,现在已经翻盖新房了,门口这条路当时还是个泥湾。”在莱阳市城厢街道四真庄村于树昌成长的地方,村委主任杨冬令边走边向记者介绍道。

从老屋的原址向西走,是于树昌的二哥——于云德老人的住处。93岁的于云德倚着墙,坐在门口,安静地晒着太阳。老人已经失聪多年,也很少和人沟通,尽管院子里来了许多陌生人,老人也依旧没什么反应。但拿出于树昌的照片后,于云德的眼神立刻亮堂了几分,目不转睛的看着照片,清晰地唤着:“树昌,树昌。”在一旁照顾老人的二儿媳左聪梅百感交集,嫁进于家的五十年里,她听到这个名字的次数屈指可数,“公爹和奶奶(于树昌的母亲)他们从来不提。”

于树昌家中有兄弟姐妹六人,于树昌排行老五,1948年参军,1953年牺牲在朝鲜战场,家里早已找不到任何关于他的痕迹。“我知道小叔的事情,还是因为每年村里来挂‘光荣灯’。”左聪梅说到,每年腊月二十九村里都派人来家中给挂一盏‘光荣灯’,大红的灯笼高悬在家门口,以示对烈士的尊重和悼念。

但于树昌的父母生前从来不讲儿子的事迹,也从未和村里要过待遇,每年挂上光荣灯时,也都是礼貌地道一声“谢谢”。显然于树昌继承了这份礼貌,在生死存亡的战场上,在自己独守阵地的危难时刻,报话机里的于树昌也是不停地和战友们说着“谢谢”。

在左聪梅的记忆里,公婆常常仔细的打量着光荣灯,对着那烛火楞上一会儿,最终还是一言不发。兄弟姐妹们也一样,所有人都知道这盏烛火为谁而亮,所有人都绝口不提,大半个世纪里,这早已成为家里人世代相承的默契。

战争时期,毅然选择参军的“毛桃”

今年85岁的于俊芳是于树昌的堂妹,“桃儿”是于树昌的小名,在于俊芳的回忆里,这个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十分调皮,孩子们也不正经的叫他“哥哥”,反而总叫他“毛桃”“老桃”。

四真庄村村民大多数是于姓人,细究起来家家都是亲戚,对于自小长在村里的于俊芳来说,“哥哥”们多到数不清,随着年岁渐长、记忆减退,很多人的记忆早已模糊不清。唯独这个“毛桃”哥哥,深刻在于俊芳的心里。

1948年,于俊芳只有14岁,在村里人的闲谈里她听到:桃儿要去参军了。于俊芳说:“我那时候虽然是孩子,但是也知道,那个年代去当兵就是去‘赴死’,每个人都做好了必死的准备。”

这个消息重重的砸在于俊芳的心上。时隔70年,老人已经完全想不起来“毛桃”的音容笑貌,却仍然记得年少的自己在听闻此事时,满心的热血与崇敬。

说起于树昌一家人,于俊芳脱口而出的就是两个字:老实。“这一家人的老实是刻在骨子里的,永远勤勤恳恳,所以才能培养出那样的战士。”据于俊芳回忆,于树昌的父母、兄弟都是话不多的人,永远在埋头干活,“他们家在生产大队里总是干得多,也不计较。”由于勤劳能干,一家人的日子过的还算不错,但是也从不浪费,是村里“数得着的勤俭人家”。

于俊芳说,最早《英雄儿女》刚上映时,并没有人想到“王成”的原型就是于树昌。直到80年代以后,隔壁留衣庄村的老兵——于树昌的战友孙焕友,回乡后提及此事,告诉于树昌家人“王成”的事迹就是取材于于树昌牺牲前的真实事件,这个事情才渐渐被村里老一辈的人知晓。

生前所在部队官兵,重现于树昌参军战斗历程

“听完部队首长的宣讲,我第一次这么全面的知道了我三叔的光荣事迹,边听我的眼泪把口罩都湿透了,我三叔不仅是我们家族的骄傲,还是我们莱阳人民的光荣。”在听完于树昌生前部队65447部队副教导员高明星宣讲了于树昌的入伍、参战经历到最后光荣牺牲的英雄事迹后,于树昌的侄子于学功激动道。

1948年8月,时年18岁的于树昌参军入伍,先后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和解放上海的战斗。新中国成立后,于树昌随部队在浙江沿海训练,后来参加了抗美援朝。

1953年6月29日晚,志愿军23军73师218团通信连步话机员于树昌所在部队为了配合金城主攻方向作战,对无名高地之敌进行反击。在坚守阵地的其他战友全部阵亡后,于树昌调动炮火,打垮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反扑。在敌人包围了他所在地堡,阵地就要失守的危急时刻,于树昌通过步话机发出呼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他砸碎步话机,随即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冲向敌群,与攻到地堡口的敌人同归于尽,牺牲时年仅22岁。

“历史不能忘记,于树昌的英勇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副政治委员王伟表示,“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不仅是对部队官兵的要求,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强音,我们这次走访英雄故里追寻他的足迹,就是要宣扬好英雄的事迹,传承好英雄的精神。”

在于树昌的事迹被口口相传的同时,四真庄村也正在悄悄掀起一场学习英雄、传承英雄精神的热潮。村委主任杨冬令告诉记者,之前于树昌的事迹,只有村里上了年纪的老人才知道,如今村里、村外的年轻人全都知道自己家乡有一名英雄,并以此为傲。

于祖兴是于云德的重孙子,目前正在读大学。知道老爷爷于树昌的事迹后,也忙着打电话回家来问,听完家里人的介绍,于祖兴坚定地表示:“明年我也要报名去参军。”

“作为老英雄的家乡人,我们为四真庄村这片沃土养育出这样舍生忘死的民族英雄感到自豪。我们将深入开展相关主题的学习活动,深入推进新民风建设,为把英雄老家建设得更加富饶、更加美丽而奋斗。”杨冬令信心满满地说。(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秀萍 通讯员 王海涛 杨建新 报道)

责任编辑: 刘蓬基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