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村》:一代人的乡村记忆

2022-09-27 19:01:14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鲁北

沈从文有《边城》,宋词有《边村》。不是相提并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2022年8月,宋词的《边村》由济南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共四章,分别是“边村本纪”“边村世家”“开荒纪事”“边村列传”。“谨以此书献给终将逝去的村庄。”这是宋词所要表达的主旨,是他向世人提出的严肃命题。作者用开放的视野,具有张力的文字,平和的人文情怀书写小村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让历经世俗波澜的人们,在品尝种种人生滋味之后,于平常的琐碎生活中,也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宋词有意在为小村立传,为小村人立传。一个村庄,一些平凡人物,演绎了一部关于人情、人性、人事沉浮变迁的史书,在人物命运的悲喜洪流中,成为黄河入海口百年变迁史的缩影。这是一个关于黄河人海口普通村落的“黄河故事”,也是典型的“中国故事”。一代代的黄河口人,在这里垦荒、谋生,繁衍生息,将退海之地耕耘成富庶家园。

《边村》以“新淤地”开篇。其实,边村就是新淤地。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1855年8月1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洪水穿山东境内运河流入大清河,由利津入海,原苏北河道断流。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洪水北泻,殃及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三省部分地区。这次决口,黄河裹挟着大量泥沙,造就了黄河三角洲新大陆,也就是新淤地。

《边村》写的是乡村的人和事,写他的爷爷、父亲、母亲。这些是乡村人物的代表,是他的爷爷、父亲、母亲,也不是。确切地说,是乡村人物的缩影。他的爷爷一辈子生活在乡村,与世无争,是百年边村历史的见证者。他经历过战乱、贫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后来,全国解放了,他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爷爷安分守己,一辈子践行淳朴、勤劳、善良的美好品质。他的父亲13岁下地干活,16岁就当队长。父亲理应去城里上中学,因为8元钱学费,被爷爷挡下了。父亲没有办法,趴在炕上哭了一天一夜,第二天爬起来,肿着红桃样的眼睛,扛着比他还高的锄头走向了田野。家里开始多了一个挣工分的劳力,用以养活比他还小的三个姑姑和一个小脚的奶奶。这个13岁的男孩,从此开始了他终其一生的农民生活。他的父亲崇尚自由,追求爱情,喜欢村里的文艺骨干小贤。尽管两个人没有走到一起,那缠绵悱恻的一夜,也是乡村的“泰坦尼克号”。后来,父亲离村进了城,却有百般的不情愿。但他的女儿在城里上班,他的儿子在城里工作,他又不得不进城。在城里,他是悬在半空的,他是虚无的。于是,他到城外不远处去开荒种菜。站在长满茄子、辣椒、黄瓜、豆角的菜园里,他不再虚无。一个小小的菜园,是他整个的村庄。他写了他的母亲。他的母亲一生坚强、勤劳、朴实、节俭,却不会与人相处,不会伺候公婆,不会团结小姑子们。一双手受累很多,一张嘴惹人不少。母亲都是伟大的,但背后也有少许的不完美。用这样的笔触书写母亲,显得尤为真实。

他还写了岳老三、疯小福、建林、海峰、小红、燕子等等。写了他们的无助、颓废、迷茫、困惑、向往、抗争。这些人,我都是熟悉的,在我眼前,都是活灵活现的。

在《丧礼》中,作者不仅写了丧事习俗,也写了不同人的心态,写得如临其境,惟妙惟肖。我自始至终以悲悯的情怀阅读作者用心书写的每一个句子,每一个段落,每一篇文字。当我读到“桌子正中的神龛上,悬挂着翻新放大了的照片,毛笔竖行写着‘王公德庆享年七十三岁’,一句话写尽了他的一生。”禁不住潸然泪下。我想起了我多年前逝去的爷爷和奶奶。他们的一生,生如草芥,死如尘烟。

宋词书写的,是我熟知的生活。我在乡村生活了33年,虽然之后到了县城工作,实际上,我并没有离开乡村。县城四周长满庄稼,有小麦,有高粱,有玉米,有大豆。在县城,城市和乡村浑然一体,难以分割开来。这些年,我也写作,更多的灵感,来自于乡村,来自于我的父亲,来自于我的兄弟姐妹。宋词虽然早已不在乡村生活,但他文学的根却永远深植于乡村、深植于泥土。

宋词的《边村》,是一部黄河人海口的村庄《史记》,也是一把了解黄河流域文化的钥匙。作者为自己的家乡立传,也为自己的出生地争取尊严。感谢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忍辱负重的村庄,也看到千奇百怪的种种生存,更让我们感悟到,每个人都应该有尊严的活着。

责任编辑: 王建国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