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老桥展风骨——读《泺口黄河铁路大桥》

2023-09-27 22:58:13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 李恒昌

在“母亲河”黄河上,有一座铁路大桥,已经110多岁,虽然饱经沧桑,现如今依然壮心不已,英姿勃发,承担着艰巨而繁重的运输任务。

它就是京沪铁路泺口黄河特大桥,坐落在泉城济南北部的“鹊华烟雨”间。万里黄河因为“齐烟九点”的鹊山和华山,在这里形成一道“入海之门”,大桥就像一道钢铁彩虹,横跨在波涛汹涌的大河海门上。

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而是一座特别有历史,也特别有故事的桥,堪称中国铁路工业的“活化石”。就是这座桥,国父孙中山曾经来此视察,周恩来总理抗洪关键时刻曾亲自上桥指导。历史文献资料清晰地记录着,它于1901年开始勘探设计,1912年11月建成,从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的角度,作为这座大桥管理主体的国铁济南局组织有关人员,专门组织编写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一书,并由山东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

该书再现了泺口黄河铁路大桥历经110余年,跨越晚清、民国到新中国成立至今,从筹划、选址、勘测、设计、建造到运营、守护、改造、整治这一跌宕起伏的历史过程;讲述了大桥在历经桥址之争、桥孔之辩、战火之殇、弃留之议、洪凌之险过程中,艰难曲折而又惊心动魄的故事;体现了大桥百年沧桑所孕育出的百折不挠、精益求精的精神内涵。不仅为人们了解、研究、保护这座大桥提供了宝贵资料和有益借鉴,更拓展了工业技术成果和人类艺术文明与大自然交相辉映的时空视域。

该书具有丰富、翔实、准确的史料性。大量翔实文字,配以精美珍贵的图片,其中有很多是首次公开发布的第一手资料,最大限度地呈现泺口黄河铁路大桥的建造背景、历史脉络及运营担当。

该书拓展并延伸了老桥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以百年大桥的历史脉络为主线,挖掘整合出了鹊华秋色、天下泺口、黄河入海、登山望岳等文旅看点,向人们普及了大桥的艺术价值及人文内涵,既对大桥的历史、作用、技术和环境等以多方位展示,又以大桥为线索和载体,把自然文化遗产和人类文明成果巧妙融合,在讲好黄河文化与铁路文化故事中,搭起了一座通往读者心灵的“桥梁”。

可贵的是,该书彰显了这座百年老桥的钢铁风骨,特别是铁路人,甚至整个民族的精神品质。近年来,以客观事物作为书写对象的作品,诸如张中海先生的《黄河传》、赵德发先生的《黄海传》,他们不仅书写客观事物本身,还呈现和其有关的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特别是蕴含其中的精神内涵。《泺口黄河铁路大桥》一书也具有这方面的某些特征,既写客观上的大桥,也写其发展历史;既见人、见事,也见风骨、见精神。其中蕴含的精神,既有科学精神、坚韧精神、求是精神,也有爱国主义精神。

阅读《泺口黄河铁路大桥》,让人想起臧克家先生的《老马》一诗:“总得叫大车装个够 / 他横竖不说一句话 / 背上的压力往肉里扣 / 他把头沉重地垂下!”这“老马”,不正是这座百年“老桥”的形象吗?忍辱负重、勇于担当,是一座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大桥。

责任编辑: 刘君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