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文学史》:解析青岛蕴藏半部现代文学史的密码

大众日报记者 卢昱

2023-12-02 13:32:38 发布来源:大众报业·大众日报客户端

青岛知名学人翟广顺研究员独力完成的《青岛文学史:1891—1949》,于2023年11月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推出。这是继2019年的《青岛教育史:1891—1949》、2021年的《山东(青岛)大学史:1929—1958》后,作为翟广顺“我的青岛”文化教育史著“三部曲”的压轴作品,是其积半个世纪学术生涯的代表作。

《青岛文学史:1891—1949》是青岛历史上第一部文学史著,共计70.3万字,分7章、37节。作者坚持思想性、学术性与史料性的统一,以20世纪前半叶青岛文学思潮、流派、作家、作品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梳理青岛自1891年建置后至1949年的本地文学理论、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翻译文学的写作文本,深刻阐述了青岛本土作家、定居作家、旅寓作家、萍游作家及东北籍流亡作家群体形成的特点和创作成因,并置解读了民国文学期(副)刊对青岛地方文学生产、传播和接受的影响,评析了青岛地方文学与山东文学史、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交错互动、融会互证、互缘同构关系,并对地方文学史写作如何赢得发展机遇进行了历史性反思。

一直以来,山东学界及坊间流行着“青岛的山、海、城里藏着半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一说,许多文史学者与专家撰写了不少著述文章,青岛文学研究成为“显学”。翟广顺以浓厚的本土情怀和深厚的学术定力,一改青岛文学单向度、局部性、剪影式的研究路数,勇于借鉴文学地理学、文化空间转化等新理念,以“人”的现代性和文学内在的历史诉求为理论支点,给予青岛近现代文学以历时性“史”的视角和地缘空间视野,揭示出青岛文学在伴随着城市“开埠—被租借—回归后”进程和参与中国现代文学史体系建构中所经历的“新文学发轫—旅寓作家精英文学—本土文学自觉”三个阶段。特别是20世纪上半叶青岛文学在中国政治中心南北播迁、山东文化重心东西转移的历史嬗变中独立于京、沪之外“第三极”的地缘文学定位,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

值得注意的是,翟广顺的《青岛文学史:1891—1949》基于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力倡“回到文学自身”和“把文学史还给文学”,大胆突破文学史写作的惯行路线,取法时空系统研究方式,致力于探索地缘文学生成的多向可能性,对各种文学思潮、流派和作家、作品以客观评价,着力建构文学史的自足性。作者不仅抒写了为青岛文学史留下深刻影响的王统照、老舍、沈从文、臧克家、王度庐,以及闻一多、梁实秋、洪深、吴伯箫、赵少侯、周学普等知名作家,而且对短时羁居青岛的顾随、陈翔鹤、陈梦家、方令孺、郝荫潭、汪静之、蒲风、史轮、萧红、萧军、舒群、盖耀华、臧云远,乃至更短时间的浮萍般游青作家苏雪林、陈荒煤、艾芜、沙汀、巴金、俞平伯、柳亚子、卞之琳、何其芳、蹇先艾、柯灵、郁达夫、端木蕻良、袁犀、赵清阁、贾植芳,以及被文学史遮蔽遗忘的废名、宋春舫、杜宇、徐中玉、孙昌熙、丁梦全、张喟兹等,都有适量的笔墨。同时,还兼顾徜徉在古典诗词苑中的黄公渚、吕美荪、刘少文、梁启勋、周至元、王锡极等,以及在青岛使用其他语种写作的作家,如维尔汉姆、田原天南、中日混血儿黄瀛。对于青岛土生土长的于黑丁、周浩然、鲁丁、废丁、黄耘、刘燕及、梁宝、萧风、刘绪萱,上世纪40年代成长的作者杨唤、山音、鲁海、梁枫、李策、陈南冰、朱之凌、鲍运昌、潘颖舒、江雪雯、黄哲渊等,以及在青岛文艺期(副)刊发表作品的外埠作家李瑛、唐弢、左蒂、金近、翟尔梅、陈慎言、司奈尔和为青岛编辑副刊的田仲济等,都在青岛文学史上找到了位置。20世纪上半叶的青岛文学,包罗新旧文白,是“人”与“文”现代化的历史纽结。

《青岛文学史:1891—1949》的出版,丰富了山东乃至中国现代文学的地域史研究库藏,是中国地方文学史不可多得的学术成果,很多文学史料第一次得以披露。此书不仅是文学理论工作者、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硕博研究生理想的参考读物,是广大中小学语文教师教学与进修的辅助性教材,同时也为中文专业之外的其他科系的读者认识文学、理解文学,提供了参考阅读样本。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卢昱 通讯员 张洪刚 报道)

责任编辑: 杜文景    

评论:
提交评论

备案号 鲁ICP备1101178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许可证编号:37120180020

Dazhong News Group(Da Zhong Daily)    大众报业集团(大众日报社)    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0531-85193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