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疼过后忽“开心”

心疼过后忽“开心”

——《沂蒙山好人记》札记
2022-04-06 大众日报 12版

  □ 逄春阶
  电视剧《人世间》中东北一家人感动了无数人。为啥感动?为普通人的善良,为好人的好报,为冒热气、接地气的真实呈现。丁建元先生的《沂蒙山好人记》延续并深化了我的感动,巍巍沂蒙皱褶里藏着的晶莹,如《人世间》一样滋润着我,戳中了我的眼窝和心窝。我看到了一本心疼之书、“开心”之书。
  这本书写得很节制。作者躲在了一个个好人的身后,他只是倾听者,让好人自己说,好人肯定说了很多,作者负责删去多余的东西,只保留真味——原汁原味。喜欢红霞的崔侠,素不相识女孩的一跪,跪软了她的心——我要救这个孩子。她苦苦哀求医生四五个小时,医生最终答应给手术,可是女孩的亲人都已放弃,拒不来医院。她只好以“妈妈”的身份签字。苦吧,苦,也不苦,天上掉下了个闺女呀。把别人的事儿当自己的事儿办,而把自己的事儿当别人的事儿办。她四十岁离婚了,但没埋怨前夫,听说前夫的新媳妇住院,她劝前夫别放弃,“孩子不能没有妈!需要我做什么,你说。”干脆利落,就这么“侠”!张金玲为了丈夫的生命,舍身捐肾,作者采访她,“俺没觉得了不起,俺不愿意张扬。有人来采访我,我就躲了,给人说我到莒南拿药去了。”给丈夫捐肾几年后,她怀孕了,“俺觉得说这事儿怪丢人呢。(不好意思地笑笑)”普普通通的小事,一件一件铺陈着,我隐隐约约看到了丁建元的泪光在字里行间闪烁。
  这本书调门不高,压根就没拔高,可谓用低调的文笔写出低调好人的书。好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不张扬,觉得是遵从了内心干的。比如,捐献“熊猫血”二十多年的谢春雨,在提供材料时没提献血的事儿,老谢说:“还是淡忘了吧,咱是教师,做这点事儿,说来也是应该。”比如临沂市最美乡医卢静云,身患重症,依然牵挂着乡亲们,她说:“我不愿意人家宣传,你们来了,我心里很紧张,你看我忙的,没法坐下来细说,你明天来,后天来,都是这个样儿。再说,俺真是没干出什么事儿,大病,难病,我也看不了。如果说有什么,就是村里叔叔大爷说的,我脾气好。”根源就在脾气好,脾气里有修养,“利他”的脾气也有小我,是把我看得很“小”。张付香出嫁后,依然照顾着盲人母亲和生病的弟弟,达十七年之久。镇上给她评上了好人,让她去开会领奖她不去,就一句话,都是应该的。没有一丝怨言,心静如水,她活出了自己。
  看着一个个好人的讲述,我真的很心疼他们,舍不得他们,爱他们。尤其心疼那些默默做事的女性,她们付出太多太多了,还有语言无法描述的如麻团一样说不清道不明的误解、无解,但她们忍辱负重,默默地承受了。看到一个个好人,我想到了很多不那么好的人。记得看过一个纪实类电视节目。母亲告儿子不孝。不孝之子掏出个小本本,小本本上详细记录着给母亲的钱数,前年几十元,去年几十元,今年几十元,等等。主持人问母亲,你儿子吃奶的时候,你怎么不找个本子记着,我儿早晨吃奶一次多少毫升,中午吃奶一次,晚上吃奶两次……现在把本子拿出来让儿子看看。母亲泪如泉涌:“我喂奶是自愿的。”这就是母亲的回答。在丁建元看来,母亲就是好人,大好人。好人做的一切都是自愿的。他笔下的全是普通人,没有一个显贵。落笔普通,则这本书的底色,就如肥沃的土地上的风景,怎么看也看不够。
  “好人”口述后的侧记,可谓一篇篇如苏东坡《记承天寺夜游》、张岱《湖心亭看雪》一样的小品,玲珑剔透。这侧记是素描、是速写、是信笔由之的心浪之外溢。婆媳关系融洽,婆婆梁付华照顾儿媳妇的弟弟,又照顾亲家十七年。侧记写道:“下起了小雨。梁付华家的山墙下栽有五六根竹子,三棵月季,十几朵深红色的花,开得鲜艳饱满,花瓣儿上落着透明的雨滴。竹子淋在细雨里,更加青绿。梁付华看着花儿,又抬头看着翠竹,微笑着,很满足地对我们说,这是俺儿媳妇栽的!”爱美的心、善心、真心,看着一切都那么美好。好人那么容易满足,那么容易开心。我想,花开了,心就开了,心开了,才会开心。从这个意义上,我说《沂蒙山好人记》是能让人心胸开阔的“开心”之书。
  粗粗看完《沂蒙山好人记》,我的心胸好像开阔了许多,我要向这些好人学习,开心对待每一天。哎呀,人世间有那么多的好人,不是最开心的事儿吗?建元兄,我同意您的观点,“好人,就是对他人好。”我会保留好这本书,我要保持“开心”的姿态,如您的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