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点

文化视点

2022-04-06 大众日报 12版

当方言不再“土味”
  据光明网,在惯常的印象中,方言常常营造出浓郁的乡土氛围,承载着家长里短和陈年旧事。然而今天,在流行语聚集的网络上,方言也突然散发出不小的感染力。年轻人中间,夹杂不同方言的聊天方式越来越流行。如今流行的方言话语,大多是在普通话对话中借用了方言词汇和发音,或者使用具有鲜明特色的地方普通话,而非完整、系统地进行方言交流。因而获得流行的可以说是一种方言元素,或者是语言模因。
  方言的最重要社会功能之一就是承载乡土文化和故乡情结。乡音难改背后是对生养之地深深的眷恋。如今中国社会走向信息化和数字化,偏僻村落也通过互联网与全球相连。人们被卷入了共同的虚拟语言生活。借助共同市场和信息技术,普通话的普及更加迅捷,而借由相同的渠道,方言也被带出故乡,成了公共空间中表达桑梓之情的语言载体。
  这一混合言语现象也暗示着普通话和方言的分层使用结构已经基本形成。普通话服务于教育、医疗、公共事务和跨区域交流,是代表国家的民族共同语。而方言则是家庭、民俗生活中的语言媒介,对健康的语言生活起到重要的作用。当共同语和方言的位置摆正了,在各自的圈层中发挥其功能,则语言生活趋于和谐:普通话不再“高冷”,方言也不再“土味”。
为文博出圈
解锁数字密码

  据新华日报,近日,60位馆长学者联名发布《关于博物馆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的倡议》,呼吁博物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积极参与建构元宇宙。
  当众多行业还在为进入元宇宙赛场而绞尽脑汁时,博物馆已经瞄准了新赛道。前不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围绕镇馆之宝太阳神鸟、大金面具等文物,上新了4款元宇宙概念的数字文创产品,开卖仅50秒就被一抢而空。博物馆纷纷抢滩元宇宙,争的是什么?比起数字产品的贩卖收入,元宇宙博物馆前期投入明显大得多,所以,大家不仅在算经济账,更是在打文化牌。博物馆的核心是文物,文物的背后是文化,把博物馆搬入虚拟世界,文博活起来将带动文化火起来,也将为文化出海开辟一条重要航线。
  中国的博物馆欢迎元宇宙,不仅能为国人增强文化自信打开一扇新的大门,也能让世界各地的人们以更小的成本、更强的体验感走近中国文化。“十四五”规划中首次写入了文物科技创新,提出推动博物馆数字化发展,当博物馆成为数字中国建设与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交会点时,文博产业的未来将令人无比期待。
别让滤镜
“滤”掉艺术品质

  据光明网,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更新,美颜滤镜成为影视剧调节色调、提升画面呈现效果的利器。还有美颜软件的推出,磨皮、瘦脸等功能不断更新,也被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影视生产当中。近年来,美颜滤镜的运用已成为剧情人物之外影响观众审美评价的重要指标。
  然而,随着美颜滤镜的普及乃至过度使用,负面效果开始显现出来。一些影视剧故事主线还未完全展开,就因滤镜和色调问题遭人诟病。很多作品变成美颜和滤镜技术流水线上千篇一律的工业产品,虽然“无瑕”却毫无特色,极尽浓重却脱离现实。从本质上看,滤镜只是一项辅助工作,不可喧宾夺主、本末倒置。美颜磨皮和滤镜调色等技术的使用,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审美风格和艺术内涵基础之上,服务于剧情的发展、人物的塑造、背景的铺陈。
  影视剧过度依赖美颜滤镜,在某种层面上反映了当下社会审美单一化的不良倾向。殊不知,美贵在多元,贵在真实,贵在丰富有层次。创作者在学习应用高科技时,需在善用和滥用之间把握好尺度。一切为作品的艺术质量服务,为形成正向审美导向服务。唯有如此,影视剧才能呈现出更加充沛丰盈、富有生机的景象。
探究推理剧的
“生效”机制

  据解放日报,罪案、推理题材独具魅力,深受影视剧青睐,但也并非百试百灵,其“生效”机制究竟如何?值得深思。
  经典罪案推理剧,基本是以解谜为主的本格派推理构思。然而,随着本格推理不断满足人们的探求渴望,观众的猎奇心和新奇感也逐渐消磨。而今,单纯以本格推理布设剧情的罪案推理剧,已然有些行不通了。于是,“与谁搭档”以开创新风格,成了罪案推理剧的新课题。近年来破圈的新剧,或多或少正是因为找对了“搭档”,比如《隐秘的角落》。该剧“搭档”心理分析,其最迷人的“角落”是人的潜意识。《开端》的“搭档”是时间循环,这不仅是当下的“时髦”概念,而且被演绎的次数也不多,令人印象深刻的有好莱坞电影《源代码》。《猎罪图鉴》则恰如其名,“搭档”是名画。
  人们对犯罪的关注和探究,源于对犯罪本质的思考;而犯罪的本质,直接关联着人性,它是内在恶意的释放,也是不良生活的侧影。从犯罪活动中,我们可以反观人性丑恶、软弱的一面,也能洞见社会生活的背面。所以,一部好的罪案推理剧应该有深度与透视度,而人们追寻真相的过程,也是反观自我、认识社会的过程。    (□记者 刘一颖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