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烽火地今朝振兴忙

昔日烽火地今朝振兴忙

2022-04-22 大众日报 04版

  如今,泗水县圣水峪镇正加快打造集现代农业、文化旅游等于一体的乡村振兴新业态。

  □ 本报记者 孟 一
  本报通讯员 包庆淼
  “谷雨春光晓,山川黛色青。叶间鸣戴胜,泽水长浮萍。”4月20日清晨,在济宁市泗水县圣水峪镇东仲都村的龙湾湖文创街,村里的孩子们一边高声背诵着诗句,一边摆弄着手中可以自行拆装的木质枪炮玩具……
  泗水县群峰叠翠、山川秀美,与绵延的沂蒙山区相连。艰苦卓绝的抗战年代,这里属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尼山区抗日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又成为攻打兖州的战略核心。如今,曾经的战场变成了省级乡村振兴示范区,发展起以乡村游、研学游、红色游为载体的现代服务业。
  “通过传统木匠工艺创新,教孩子们亲手制作出爷爷奶奶曾经扛在肩上的枪炮,就是想让他们记住这里曾发生过的一切。”说话的,是济宁市木工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马明文。2019年末,刚满31岁的他背着祖辈传下来的凿、尺、刨、斗来到了东仲都村,创办起鲁班记忆工作室,成了这片红色沃土上的第一批“外来匠人”。
  谈到舍弃城市舒适生活、一头扎进山沟里搞创作的初衷,马明文的回答简单到令人意外。“一次和朋友来附近山里玩,无意间听到了老人们讲述的抗战故事,才意识到生养自己的土地上也曾留下抗战军民的血泪。我想用自己手中的木头和工具,传续那段历史。”
  在镶着大落地窗、墙上挂满了改良工具的工作室内,到村里参加乡村游、研学游的孩子们可以按照马明文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在硕大的木工桌上一点点制作出属于自己的枪炮玩具,并在课程讲解阶段,了解到曾发生在脚下土地上的抗战故事。在他看来,文创产品是对孩子进行红色教育的有效载体,只有先以玩具的形式引起兴趣,孩子们才更容易把先辈们的革命精神消化和吸收进心里。
  马明文进村从事文创产品创作,除了源于一腔红色情愫,也与老区不断改善的基础设施条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2018年9月,泗水县龙湾湖畔周边村庄开始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7.9万亩土地上涉及了东仲都、南仲都、夹山头等18个村,经过艺术化的设计再造,曾经的石墙石瓦石头屋陆续变作融入了现代建筑元素的时尚建筑,吸引来不少艺术创作者。
  小山村的艺术气质越来越浓,龙湾湖乡村振兴团队便在半山腰上规划出龙湾湖文创街,并在《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管理办法》的推动下,专门招引文创匠人。很快,一座座空荡荡的石头小院被来自四面八方的青年匠人逐一认领,摇身变为鲁班记忆工作室、陶朱工坊、艺舍等各具“网红”特色的手工艺文创小店,再加上餐饮、住宿等功能性配套的日渐补齐,一个以研学写生和红色旅游为主题特色的综合体验基地已经成型。每逢节假日和研学团队活动期,小山村里游人如织,周边十里八乡的村民也陆续返乡务工、创业,根据游客需求盖起特色民宿和水果采摘大棚,老区人的日子,越过越滋润。
  马明文说,如今,游客不仅可以在村里找到泥巴捏成的抗战微缩景观,在现代陶瓷茶具上看到闪闪的红星,更能在许多研学体验项目中听到慷慨激昂的红色故事……
  “过去,山水是好,可赚钱不易,附近村的老少爷们儿大都陆陆续续外出打工,留下来的就在山上种点豆子、地瓜,日子过得并不富裕。如今老区真的是变了样。”谈到正在发生的山乡巨变,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核心区所在地东仲都村党支部书记李洋直言,围绕文化旅游所进行的改造,不仅改变了村容村貌,更改变了老区人的生活思维和精神风貌。
  泗水县在全省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合伙人”招募试点工作。目前,龙湾湖乡村振兴示范区累计招募合伙人192人,合作项目51个,投资3.1亿元,带动就业2100余人。龙湾湖艺术小镇、艺术粮仓、特色种植基地、乡村民宿等陆续投入使用,乡村振兴的文化撬动效应已经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