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教育,如同雕塑家的创作

母亲的教育,如同雕塑家的创作

2022-05-08 大众日报 06版
  □ 于志斌
谈薮
  我于近时愈加忧虑于教育,颇感失于母教和母爱的人,其人生是会很失败的。有事实表明了这种失败的最主要表现是:缺乏爱心和同理心。
  就拿战争来说吧。无论何种战争,都是会死人的。当听闻战争打起来了,人们一般都会产生不要打仗、停止杀戮的心情……这就是同理心。
  可是一些人却走向了同理心的反面,甚至做出亵渎战争中的生命和亡灵的事情。
  试想天下母亲能容许和容忍自己的孩子将来长成了没有同理心的人吗?愿意自己的孩子成为那种对生命毫无敬畏之心的人吗?不在意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冷血无情的杀人者吗?我想母亲们的答案肯定是一致的,那就是“绝不!”
  在古代中国社会,人民皆知“延年多杀戮,母恶之而终不免”的典故。严延年的母亲在路上从百姓的闲聊中偶然听说地方官严延年爱用酷刑,杀人很多,她心里对儿子大生厌恶,在见到儿子后就加以劝诫。严延年自以为是,不听母亲教诲。严母绝望了,便拒绝了严延年的奉养,自回老家度过余年。母性的历史如此明白鲜活。
  我以为在当下的全民阅读中力倡母教是一桩要紧的事儿,为此而力所能及地做一些实事理当是我辈的共举。
  我近来读了一些明代古籍,虽然量还有限,却已有了些许收获。在谭元春《友夏集》中,为女性长辈所写的碑铭志传序形成了特色,突出地反映了母教和母爱的内容及其意义。
  谭元春《先母墓志铭》讲述了他的母亲魏孺人的生平,魏孺人“生平喜诸子读书,而不以荣进责望,每逢下第之岁,辄置酒劳苦诸子曰:‘此自有定分,吾亦不须汝曹有此也。’”谭元春屡试不第,有一年省试罢归后产生了极度厌倦考试的心理,打算从此以后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于是去向母亲禀告,魏孺人听了儿子这一打算后,居然高兴地说:“能如是乎?是亦足矣。”
  魏孺人对孩子们博取功名持顺其自然的态度,在孩子们学习和考试过程中搞好后勤服务;当孩子们考试失利了,她还置备酒菜慰劳之。对于屡屡失利后产生了厌考心理的谭元春,用春风化雨般的神情和言语,打消了谭元春的一切顾虑和担心。这是多么生动的母爱故事啊。
  谭元春不仅讲述了女性长辈的故事,还有研究和思考,如他在《寿胡母孟太夫人悦辰序》中说:“为人母即为人师,师道不足而能以母道成其子”,“贤母不苟畜其子,贤子不苟望其母”,“母日营构于心,怵惕于怀,审察于视听,屏问客语,幕外履声,肃肃见于上堂下堂之际,而子不敢不贤,此严母之道也”。谭元春堪称宣传和弘扬母教的先驱,他的这类文章在今天确实有研究的意义。
  朋友圈里,有人认同我的观点,说“孩童时期母亲的陪伴和言行影响很重要”。有人说“这是个课题,不是说‘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孩上学读书在五四运动之后还是个难题,遑论古代数千年?母教如此重要,她们是如何接受教育的?中国传统家族教育是个什么状况?”有人说“母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至为重要。儿童时代的阅读有母亲助力,效果尤为显著。编专题,作研究,意义深远,非常值得。”
  我知道“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无才便是德”这句话是有来处的,有些人把它视作古代中国女子没有文化、不通文墨的例证。
  然而,即便在封建时代,“女子无才便是德”就已被有识之士批判了,《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闺媛典》有谓:“男子有德便是才,斯言犹可。女子无才便是德,此语殊非。”并以史为证,列举了历史上有才女子的所作所为,最后说:“由是观之,则女子之知书识字,达礼通经,名誉著乎当时,才美扬乎后世。”
  事实上,在我所读的沈周、程敏政、谭元春等人的一些碑铭行状寿序中,一些女子是知书识字、达礼通经的,也因此她们实现了心愿,成就了德行。
  一位智者将两则帖子转发给我看。这帖子其一是南怀瑾的《寄语女性》,其二是《文礼书院一位母亲认为:母亲的素质决定孩子一生》。我现将后一帖照录如下:
  教子为治天下之根本。以人之幼时,专赖母教。父不能常在家内,母则常不离子。母若贤惠,则其所行所言,皆足为法。见闻已熟,心中已有成规。再加以常常训诲,则习已成性。如熔金铸器,模型若好,器决不会不好,以故教女比教子尤为紧要也。以贤母由贤女而来,若无贤女,何由而有贤母。无贤母,又何由得贤子女哉!而教女更为切要者。使无贤女,何有贤妻贤母哉。
  母教,乃是贤才蔚起,天下太平之根本。不于此讲求,治何可得乎?故古人云:孝廉出于寒门,圣贤在于母教。
  观一君而知国运。
  观一人而知其家。
  观一母而知子之德行。
  这和“子不教,父之过”没有矛盾的,也并不是说父亲没有责任,而是说先从救母亲入手,更有效果。因为母亲(女人)容易情绪化,而父亲很容易受母亲的情绪影响,只有让母亲自己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才能使一个家有和谐的气氛。而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一个家庭都稳定了,社会才会安定。
  《论语》中夫子亦反复强调“己身正不令而行”“夫正人者,先正己也”。
  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该爱生活、爱学习,乐观向上,有清楚的、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关注自身的成长,懂得经营自己,并不断地从心灵上充实自己,挖掘自己,完善自己,未来才可能在孩子教育上独具慧眼、取法乎上,用爱心和智慧将孩子塑造成形象庄严、雍容大度、心地善良、做事可法、言色常和、利国利民之“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