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银圆

分银圆

2022-05-08 大众日报 06版
  □ 吕光社
坊间
  娘有七块银圆,是姥爷、姥娘分给她的。娘视作至宝,藏得很严实,从未拿出来给儿女看过,我这个大儿子年近半百了,一次也没有见过。
  可是,她的孙女薇薇偶然间发现过一回。有一次在奶奶家玩耍,她拿着铲子当玩具玩,发现堂屋东间墙角处的地面有点松软,就用铲子随便铲了一下,没想到一下挖出了“宝贝”,塑料袋里装着一个红布团,红布团里裹着几个硬邦邦的圆东西。薇薇很是兴奋,如获至宝。但她年龄小,还不知道那些东西是银圆,就跑到奶奶身边,举起红布团给奶奶看。
  “这是银圆,你咋找到的?”娘有点儿惊讶,又有点儿后怕,赶紧跟薇薇要了过来,又偷偷地找了个地方把银圆藏了起来。
  事实上,这几块银圆娘藏得也不严实,我们兄妹几个猜也能猜到,无非是柜子里、面缸里、粮囤里,或者床底下、墙缝里。隔一段时间娘就拿出来看看,再换个地方藏。丽丽妹妹小时候在堂屋东间里玩耍,在粮囤里也意外发现过一回,她想拿着银圆当玩具玩,被娘硬生生地要了回去,又找地方藏了起来。后来,妹妹长大了,爱美,想用银圆去打个银镯子,娘不舍得,没让。
  因为,在娘眼里,银圆是个稀罕物,更藏着姥爷、姥娘的一份情意。
  四十多年前,大舅结婚,姥爷、姥娘给他拾掇结婚用的房子、棉被等,家里钱不够,两位老人很是犯愁。看着老人愁眉不展,娘就想着替老人分担一下,便跟父亲商量,接济一下姥爷、姥娘,钱虽然不多,但让姥爷、姥娘渡过了这一关,让大舅体面地结了婚。不过,姥娘也没有亏待娘,瞒着姥爷给了娘五块银圆。
  这银圆是姥爷、姥娘积攒下来的。二十世纪四十年代,一块银圆可以买百十个鸡蛋或百十根油条,五块银圆可以买一头牛。但姥爷、姥娘舍不得,宁可一家人生活苦一点、累一点,也很少拿银圆去换钱。
  姥爷、姥娘家在山区,土地少又贫瘠,收不了多少粮食,家中又有六个孩子,四个闺女、两个儿,一大家子生活真是不容易。小时候,我住姥娘家比较多,印象中跟着四姨去坡地里拔过豆茬,用粪箕子背回来当柴烧,人家还不让拔,四姨还生气。我还记得大姨生病时,也住姥姥家,但因为大姨病得厉害,走得早,后来姨夫带着孩子去了东北,在东北落了脚。二十多年前还有联系,如今通信方便了,交通也方便了,却难得再联系。但娘还惦记着东北的两个外甥,说,“见不见的,心里有就行了”。真正的亲情,不在相守相见,他日再见时,仍会如故。
  日子苦得实在过不下去了,姥爷、姥娘也拿银圆换过几次钱,但手中的银圆变少了,老人家就不舍得再换了,日子再拮据也不换,就想着给儿女们多留几块,留个念想。姥爷、姥娘走之前,将剩下的十多块银圆分给舅舅、姨妈,还有娘。娘又分到了两块银圆,加上以前姥娘给的那五块,娘就有了七块银圆。
  事实上,俺家的生活比姥娘家也好不到哪儿去。娘常常抱怨爹,“结婚时别说屋子了,连个床都没有,用门板当的婚床”。但爹和娘勤劳能干,不光把我们兄妹四人拉扯大,还盖了三栋房子。
  我们村是个小山村,后面有座小山,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爹就在山上开山卖石,早出晚归。石头采多了,卖不动时,爹和娘就拉回家,积攒起来盖房子。每到下午四五点钟,娘就牵着家里的老黄牛上山,帮着爹抬石装车,装一地排车,然后从山后拉回家。那时山路是沙石路,又比较陡,下山时,爹在前面驾车,但爹一个人阻不住一车石头的重力,娘就踩在车尾巴后面,车尾巴磨着山路“吱吱”响,增加阻力,一点点地往下放,车放到山下,再套上黄牛拉回家。到家时,经常黑天了,爹和娘再把石头一块块从车上卸下来,堆在宅基地里。我家有三栋房子,两栋是石头房子,配房厨屋、院墙也是石头垒的,另外一栋房子,堂屋地基、墙的一半也是用石头垒的,都是父母从山上一块一块地拉回来的。
  为了盖房子,爹和娘没少出力,晚饭也来不及给儿女做。我是老大,娘拿我这个男孩子当闺女使唤,放学后就让我做饭,还兼顾照看弟弟、妹妹,我十几岁就学会了做饭,尽管做得不咋的,但能让他们吃上热乎的、现成的晚饭,他们很知足了。
  爹和娘也像姥爷、姥娘一样勤劳、会过,生活也是紧巴巴的,还是借钱供我上的大学,但娘没有动过用银圆换钱的心思。在她心里,银圆积淀着姥爷、姥娘生活的艰辛,也寄托着老人对舅舅、姨娘以及后代们的牵挂和祝福。姥爷、姥娘早已作古,每每看到银圆,娘就念叨起两位老人。
  如今,爹和娘都已年过古稀,他们也想着把银圆分给我们兄妹四人。但因为银圆只有七块,娘有点为难,少给哪个孩子一块,她心里都过意不去。我帮娘出了一个主意,“直接把银圆分给孙辈”,因为老人家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正好七个,尽管我只有一个儿子,我也希望这些银圆能传给她老人家的每个孙辈。娘同意这么分下去,说找个大家都在的时间分银圆。
  其实,怎么分,对爹和娘以及儿孙们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银圆所蕴含的精神财富能传承下去。
  对于好多人来说,银圆是个稀罕物,但这几块银圆也值不了几个钱,其经济价值对于现在富足的生活来说更是可有可无了。但对我们而言,仍是无价之宝。这银圆不多,每个孙辈只能分到一块,但银圆里有传承,传承着老人的爱心和祝福,传承着老人最传统的想法:除了勤俭持家,还要记得祖上的功德。正如曾子所言,“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