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坐拥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济宁市,不断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精神文明、学校教育、基层社会治理、乡村振兴等“时代关切”“文化关照”“群众关心”相结合,过去被束之高阁的优秀传统文化,因创新、创意一步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 本报记者 孟一 高峰
本报通讯员 张艳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4月20日清晨,春日的暖阳斜掠过曲阜东方学校的校园,与一段段充满音律的古诗文唱词完美融合在了一起。这样特别的晨读,让每个置身其中的人仿佛“穿越”回了那个车马慢的年代。
“从来没想过之乎者也还能唱出来,老师给古文配上音律后,不仅变得朗朗上口、点燃了我们的求知欲,更让我们慢慢地喜欢上了自己的文化。”谈到传统经典从“读”到“唱”的变化,5年级3班的孟逸菲直言,吟诵让周围的很多同学都成了小古文通。她说,过去读经典是任务,很多时候背下来也理解不了,现在越唱越爱唱,不用老师讲,同学们也会主动去查木瓜和木桃以及“琼琚”和“琼瑶”是什么寓意?一问一查间,《诗经》中所阐释的投桃报李、珍重情意永相好的观念便浅显易懂地传递给了他们。而这,只是曲阜东方学校所开传统文化课中众多活动的一个缩影。
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使其在当代社会,尤其是青少年心中开枝散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是一条重要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不仅限于知识本身,还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要让这些并不易懂的内容得到更好的传播与应用,按照时代诉求和青少年特质去进行‘两创’转化就显得势在必行。”谈到“两创”对于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尤其是融入基础教育的作用,曲阜东方学校校长王廷志深有感触。在他看来,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三观”建立和逐步稳固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利用好传统文化教育,能够起到立德树人的显著效果。曲阜东方学校专设了大阅读与传统文化项目组,根据各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进行分层化课程设计,并注重通过校园文化氛围的整体营造,以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
“就拿‘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来说吧,在清明节,我们为低学龄段的孩子们设计了绘家族树活动,让他们回家试着去翻族谱、问来处,逐步建立家族观念;而高学龄段的学生,则主要开展手做青团、清明朗诵会等更侧重动手和参与的活动。”项目组教师王峻说,营造仪式感是高强度刺激孩子文化神经的有效方式,当这种刺激常态化的植入到学校生活中,传统文化中的礼仪标准、道德准则以及民族文化的自我认同,便会逐步建立起来。
孩子们缺少入学、毕业、年级提升的真切感受,学校就把开笔礼、拜师礼、结业礼等贯穿入全学年;孩子学习传统文化需要激活原生动力,学校就在课程中创新设置了闯关升星制,孩子们自己做考官,根据知识掌握程度判定能否从“小秀才”晋升“小举人”“小进士”;日常教学中,看到有孩子上课大声讲话,老师不会大声呵斥,反而引经据典,从《弟子规》中搬出“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引发其自我反省……既遵循教育规律,又通过“两创”巧妙应用到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做法,已经悄然改变了学校师生的精神面貌。
为使传统文化教育更好地融入校园,曲阜市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小学至高中全学段课程学习内容,并确立了“12345”工作思路,即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突出“体验·传承”双体系建设,明确“入脑、见行、铸魂”三个目标方向,着力“教材、课程、师资、活动”四大载体打造,实施“常态教育课程化、队伍建设专业化、主题活动特色化、校园环境人文化、家校共育一体化”建设工程,让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地落细落实。目前,曲阜市已有国学经典联盟校24所,中国孔子基金会授牌“孔子学堂”66所,“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2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