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开卷有毒”
市场、创作者、出版方要以怎样的精神、原则、方法去面对小读者?

莫让“开卷有毒”

2022-05-19 大众日报 08版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孙雅乔 刘瑞琪
  如今,全社会大力提倡好读书、读好书,然而,有些童书粗制滥造的质量,失格的情节内容,极大可能侵蚀孩子的精神世界,对儿童稚嫩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产生不良影响,说“有毒”也不过分。
  据《2021年图书零售市场报告》统计,2021年我国图书零售市场码洋规模为986.8亿元,在销量过百万的图书品种分类中,少儿类图书仍是码洋比重最大的类别。即使“毒童书”占比不大,置于童书产销体量中,也会为害不少。如何趋利避“毒”?这个问题,不应只是要查验家长是否有双慧眼,更应问向市场、创作者、出版方,要以怎样的精神、原则、方法去面对小读者?
童书有“毒”
  此前,儿童绘本《小熊过生日》在网络上引发热议。书中,故事的主人公小熊与动物朋友在家举办生日会,当有一位朋友不见时,故事出现了神反转,朋友小鸡竟然出现在餐桌上,变成了一道烤鸡……
  多名网友纷纷晒出自家孩子的儿童绘本:猫爸爸的车轮下满是血淋淋的被轧过的老鼠;丑小鸭拼尽一生也没能变成白天鹅,而是因为长相丑陋离家出走,最后沦为一盘美食;睡美人“黑化”为复仇女巫战无不胜睚眦必报……暗黑、血腥、暴力的画面触目惊心。哪怕儿童可能并不理解其中深意,但在这样的情景之下,很多家长非常担心儿童身心健康的发展。
  除了“毒童话”,还有童书在向尚未建立人生观的儿童传递“毒三观”。“这天早晨,我早早到了学校,爬到了教学楼的顶楼……教室的窗户一扇一扇从我身边掠过,我像一片树叶一般飘向大地,坠入一个绚丽无比的隧道里。”很难想象,这段话竟出自总发行量超700万册的童书《装在口袋里的爸爸》,描写的是一个学生跳楼自杀的心理和细节。
  甚至连童书中的科普绘本,也是错误百出“坑”不断。“比如一套百科类童书,说果子狸的身上都是宝,它们的肉也可以吃。童书变‘菜谱’,不仅不利于孩子们珍视野生动物,还会误导其对生命的蔑视;有的书配图连火星和木星都分不清;还有一套被扎克伯格带火的书,把折射、色散等基本的物理知识都弄错了。”央视前主持人、转行做图书自媒体人的周洲列举了“毒童书”中的知识性错误,并呼吁出版社的编辑保持严谨,拒绝东拼西凑、粗制滥造。
  除了内容之“毒”,还存在质量之“毒”。与上百元一套的高质量童书相比,“打折”“清仓”“整套超低价”等看上去物美价廉的童书更易被家长青睐。殊不知,某些出版商为了压低价格,在原材料上节约成本。高质量童书一般采用环保无毒的大豆油墨,但“毒童书”选择低质量的油墨与纸张,产生的刺激性气味可能会对儿童的呼吸系统产生一定影响,使用的含有六价铬的劣质油墨不仅重金属含量超标,还有可能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等渠道进入儿童体内,影响儿童大脑发育,增加致癌风险。而且,劣质童书未经过审核校对调色等专业化流程,画面清晰度和色彩鲜艳度都大打折扣,甚至还会出现错别字、错误拼音、缺页,造成学习错误知识难以纠正等问题。
  “绘本、童书,就是不会说话的老师。书的影响力体现在它激发出的儿童个体的主观理解。处于吸纳知识阶段的孩子,一旦接触了三观不正、恐怖、存在谬误的内容,很容易在他们的内心留下错误记忆,甚至产生错误指导。”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李聪颖认为,“毒童书”中的扭曲内容严重侵蚀了儿童稚嫩的精神世界。
“失格”不是独角戏
  截至2018年,我国少儿图书市场规模已达234.59亿元,其中儿童绘本市场份额高达25%。童书市场红利令人“眼红”,不少出版社纷纷跳入这片广阔的“待挖掘”领域。这个过程中,低效率、高质量、吃功夫的童话创作方式很快被某些着眼挣快钱的商家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流水线般的“童书生产车间”,致使一些僵硬的、低级的读物鱼目混珠进入童书市场。
  同时,童书浅显易懂,篇幅较短,入行门槛较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井喷式生产和兜售粗制滥造的童话绘本的行为出现了,而个别出版机构内部的审核部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导致成批的失格作品匆匆上马。
  盗版书、高仿书也急于分一杯羹。周洲曾提示:其实市面上绝大多数经典绘本都没有注音版,某电商平台在售的注音版是盗版。“过去一年,我收集了上千本高仿书,他们的套路都是效仿畅销书书名和封面,通过短视频引流误导购买。绘本更是高仿书的重灾区,像《我们的身体》《小熊很忙》《小熊宝宝》都长期被高仿。”她说。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儿童读物成人化等乱象本身就是一种对市场的迎合。随着少儿版古典名著的老套剧情已经逐渐无法吸引00后甚至10后新生代读者,“黑童话”狡猾地填补并迎合了孩子们的逆反心理。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认为:“儿童图书成人化,说到底是当下青少年压力过大、课业负担重所致。不少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导致孩子产生过度的逆反心理。而具有奇幻、暴力甚至凶杀、色情内容的少儿读物,恰恰满足了孩子们潜在的逆反心理。”
  追低的消费诉求始终存在,给“毒童书”、高仿书、盗版书创造了可乘之机。“我曾经就若干品种的超级畅销书在某主渠道的超低销售价格请教过分管销售的副社长、发行公司的老总,他们无一例外地告诉我,当售价明显远低于市场价格时,不管搞什么活动,肯定是盗版,这种书的出版发行方,不知道是从什么渠道进来这种书,然后用这个东西来引流。没有一个店会做赔本生意。消费者长时间去追低,踩坑的可能性就会增大。”一位图书自媒体人分析。
  此外,在互联网时代特别是直播时代,电商平台、大V主播也有意无意地迎合一些消费者的破价期待,令不少购买者对低价书、底价书趋之若鹜。“我们很难不忧虑,这会导致整个市场的进一步内卷,影响全链条的良性生产。当内容退居第二位,价格与总销量成为销售的首要指标时,成本高、制作精良的正版优质绘本的生存空间将被进一步挤压。那时,也就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风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从根上“排毒”
  如何给绘本童书市场“排毒”?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已有部分人大代表建议有关部门大力加强“毒童书”源头的审查力度,设好市场准入底线,严格把关内容审查。
  童书市场的健康发展离不开童书出版行业的自我规范。“要让孩子们读到优良的童书,出版社的自我规范与严格把关是第一步。”北京师范大学少儿阅读与童书评价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郑伟认为,“出版社应该主动担任起‘把关人’的角色,以对孩子、对国家、对未来负责的态度,自觉加强对童书思想性、教育性、科学性、艺术性等方面的全面审查。有条件的出版社可以成立专门的童书审查委员会,为少年儿童拉起精神世界的安全线。”
  然而,如果单纯执行高标准的作品准入要求,却忽视优质作者的培养,儿童文学作品或许将再次陷入老故事“味同嚼蜡”、新故事又不“解渴”的困局,市场供需的不平衡必然导致童书市场的混乱,甚至衍生“地下儿童文学作坊”等更加难以管制的“毒书”集中营。有专家建议,在持续关注童书编校质量的同时,可对专业童书出版社、儿童文学原创作家从政策资金等加大支持力度,鼓励相关机构人员创作。
  此外,在着力提升供给端品质的同时,需求端的要求也需扭转优化。家长是孩子成长的引路人,也是孩子健康阅读的守护人,家长首先应提高自身阅读品位,认真负责地为孩子挑选优秀的童书作品。从作者、译者背景,到发行的出版社,再到购书渠道,每一环都应充分了解,拒绝购入不合格的童书产品。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以“亲子共读”的方式加入孩子的阅读过程,可以就童话的人物设计、故事情节与精神内核等方面同孩子一起讨论,使其中的辩证价值被激活,从小建立起高雅阅读品位的孩子们必然会拒绝低级的“毒书”。
  此外,面对琳琅满目的童书作品,专业机构和部门也都出台了指导意见。比如,此前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发布的《3-8岁儿童分级阅读指导》回答了“孩子究竟应该读些什么书”的问题。“我们制定分级阅读标准、进行系统的中文分级阅读教育,都是基于对每一个孩子阅读水平差异的尊重。我们希望孩子们都能学会阅读、爱上阅读,最终做到海量阅读、终身阅读。因此,标准制定不应止步于行业研究层面,重要的是将行业标准具体应用到阅读教育的学校与家庭。”首都师范大学儿童文学教育研究基地主任王蕾说。其实,如今在线阅读教育企业中,分级阅读、数字化产品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产品线。很多互联网产品的提供商,如少年得到、中文在线、凯叔讲故事等,都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分级阅读教育数字化产品。这也给广大家长和小读者选择童书提供了借鉴。
  而在童书的选择上,保持开阔的视野也非常重要。“我一直有一个简单的比喻:要水果,更需要坚果。小朋友读的大量童话,好玩儿的、幽默的、搞笑的内容,就像是可口的水果,大家都爱吃,可是光靠吃水果是不行的,营养是不均衡的。阅读也是这样,如果光阅读那些轻松搞笑的快餐读物,那么阅读营养是不够的。所以细心的爸爸妈妈一定会给小朋友搭配一些‘坚果’。而像先烈与先锋人物的奋斗故事,以及真实的科学家故事,就是阅读中的‘坚果’。”儿童文学作家徐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