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符号应善意使用

表情符号应善意使用

2022-07-11 大众日报 08版
  □ 卢昱
  近日,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篇普法文章上了热搜,其主要内容是关于表情符号近年来屡屡被当作证据写入判决书,生活中所发的诸多表情可能成为呈堂证供。有网友留言:不管这些表情是啥意思,以后可千万别说是随便发的意思,你认为是这个意思,别人可能解读成别的意思,为了避免哪天让法官来认定表情的意思,以后发表情之前多用点心思,或者直接用文字来表达意思。
  确实,不断升级的表情符号作为强大又可爱的视觉语言,已成为人们交流的重要媒介,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气质。互联网通信在给人们带来沟通便利的同时,也消磨了表达情绪的棱角,随着一个个表情符号的发送,在模糊中传递着某些确定,在确定中隐藏着些许模糊,让情感交流变得更加直接高效的同时,还裹挟着风险。即便如此,越来越多的平台在用户评论模块也尝试着加入表情符号功能。
  可以预见的是,表情符号会长久地出现在大家手机中,尤其是当其能被网友进行解构和再创造,通过隐喻、比喻、讽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衍生出新的意义,生命力更是越来越强大。而任何沟通行为都会留下痕迹,当表情符号被嵌入沟通中,一定会附着着发送人的意思表示,以及接受者的反馈。
  在一发一收中,存在符号语言的编码、解码过程,这不仅依赖于收发者共同的认知,还与文化背景、网络环境有关。当表情符号的生产者、发送者和接收者遵循相同或相近的规则时,表情符号才得以被正确理解。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意思表示可以较顺畅地被传达出去,可分歧也无处不在。哪怕是一个笑脸,在不同的语境下含义也相差巨大。因此从发送者本身看,表情有时是隐藏本意的手段,更别说接受者的各种解读。这种分歧场景,常见于职场。
  由于表情符号的含义丰富,已席卷我们视觉生活的方方面面,还产生了诸如法律解释、知识产权、侵权等一系列法律问题,这时刻提醒着人们,要守住善意使用这一底线。表情符号的娱乐功能只是一方面,网络虽有匿名性,却不存在法律上的真空。当带有侮辱、攻击性色彩的表情符号被发送、传播,其恶趣味也被渐渐放大,极易侵害不同群体的权益。表情符号的过度使用,还会使人陷入表面化和幼稚化的沟通状态,加厚深层次交流的屏障,有时还会使严肃的社会问题失焦。
  法律出面兜底,只是对社会行为的规范和引导,这背后更多的是要表情符号使用者们自觉。表情符号需要跟语言表达相结合才能得出清晰的结论,单纯某个表情符号是否构成确定的意思表示,需要结合当事人发送表情符号时的具体情境、社会约定俗成的惯例、当事人之间的交流习惯等,站在一般人的认知立场上作出谨慎判定。因此,在发送表明态度的关键信息时,应尽量使用文字形式进行表达,以明确双方真实意思,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和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