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仍是归处
疫情中火了“云演出”,但当疫情防控向好时,线下表演也会重打精神纷纷登场,经典剧目在开票几分钟之内便全部售罄,脱口秀巡演热火朝天,各大音乐节强势回归——

剧场仍是归处

2022-07-13 大众日报 08版

  □ 本报记者 田可新
  本报实习生 赵静
  延期—停演—重启,当下演出行业在疫情中不断被迫按下暂停键,循环往复。面对困境,剧院和演出团队开启了“云演出”模式的探索。借助互联网和视频平台的力量,各种线上演唱会、舞剧、话剧等开展得如火如荼。当疫情防控向好时,线下表演也会重打精神纷纷登场。经典剧目在开票几分钟之内便全部售罄,脱口秀巡演热火朝天,各大音乐节强势回归……这些火爆的场面,让人不禁感慨,演艺市场“线上取代线下”的判定依旧为时尚早。剧场,依旧是观演双方、舞台艺术的最终归处。
线上演出,更多还是在赚吆喝
  不久前,《云南映象》和陶身体两个知名舞团的告别成为整个线下演出行业遇冷的缩影,疫情之下的演艺市场连生存都变得困难重重。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1全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1年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为335.85亿元,与2019年同比降低41.31%。其中,演出票房收入140.28亿元,与2019年同比降低30.00%。这种窘境到了今年上半年还在延续,一季度全国取消或延期的场次约9000场,全国演出场次较2021年同期降低25%以上,票房收入降低35%以上。
  所以,各大剧场和演出团队打破空间限制,将内容搬至线上,“云演出”乘势而起。“看上去是创新,本质上是自救。”省城某演出经纪公司的工作人员坦言,演出停摆,折损的不仅是排演团队、剧院的眼前利益,更持续消耗着人们对剧场文化消费的热情和动力。“得让演出存留温度,不能坐等观众走光了。”
  而伴随着一些知名演员、经典剧目的下场参与,“云演出”有了意外收获。歌手李健联动相声演员岳云鹏、作家余华、钢琴家郎朗开展了一场“老友新赏音乐会”,这场兼容演唱会、新歌发布会、好友聚会的精彩盛宴,一晚登上6个热搜,单平台播放量超3000万,堪称“‘云演出’的天花板”;“中国摇滚之父”崔健首场视频号线上演唱会“继续撒点野”开唱,超50万人预约,4500万人在线“撒野”,1.1亿多点赞量,各路网友纷纷表示这是“挽救”了近期的内娱生态。此外,像歌手王源、组合五月天等线上演唱会也引发不小关注,频频出圈,线上音乐演出产业在疫情期间也如雨后春笋,不断发展壮大。
  显然,人们观演需求依旧旺盛,甚至在疫情的特殊环境下变得更加急迫和强烈。这种从属于文艺领域的新概念与形态,有强适应性和变通性,还意味着人人走进直播间就等于坐在了VIP观众席。高科技的加持更保证了演出的视听质量。对此,广大云观众也回报以打赏和极高的流量。“纵观整个过程,不论观、演哪一方,都从被动适应变为主动探索。他们各取所需,或是享受剧目,或是享受掌声,部分先行演出团队甚至还获得了名利双收的红利。”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刘佳说。
  尽管“云演出”发展势头迅猛,但目前来看尚未形成成熟的商业运作模式,想要实现长远发展和大规模的推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佳认为,当前良好的收视数据大多基于公益演出的方式,一旦采用付费方式播放,公众是否愿意“买单”,主办方与平台显然信心不足,不敢冒进。由于我国目前在线用户付费意识尚未普及,因此从免费到付费阶段的跨越还需要时间,如何在互联网中实现付费“云演出”的形式,仍是潜在的商业难题。
  “总共两杯奶茶钱,还能不限量回看。大热天的,都不易,看着辛苦您就快戳链接下单吧!”一相声团体的演员在微博上的推文写得已经足够“卑微”。然而,直播数字看起来并不特别理想,最高峰时也只有200人次走进直播间,这其中还有相当数量选择的是5分钟免费试看。“线上演出更多是为了赚吆喝。”他坦言。
线下剧场,
才是那个更和谐更生动的“场”

  除了商业模式尚未成型外,“云演出”还有更明显短板。当下的线上演出对于制作者和演出团队来说,只是简单地将线下内容搬运到线上,以录播或直播的形式通过互联网平台进行传播。传统的舞台表演方式,加上手机小屏的呈现,难以给观众带来耳目一新的观感和实时互动的体验。此外,目前的“云演出”似乎千篇一律,承办方对其认识也缺乏理性和创新意识,多数线上演出仅成了追求流量的手段,缺少了“云演出”这种新业态的创新性和独特性。
  “隔屏仍似隔山。直播节目之间的采访、感言环节有时过于冗长。录播的节目体验感多数抵不过MV和演唱会专辑。很多时候,人们看着看着,还是会感慨,‘云演出’到底还是‘权宜之计’的味道浓了些。尽管在平台和技术的推动下繁荣一时,但线下演出长期培养出来的剧场文化难以被这种短时应急所呈现。”娱评人钟楠表示。
  相形之下,线下演出却以“云演出”难以比拟的优势,让人怀念与追逐。6月12日北京人艺迎来70周岁生日,备受观众期待的人艺经典剧目《茶馆》随着疫情好转也恢复线下演出,开票仅2分钟,5场演出门票已经全部售罄。此次上演的《茶馆》70周年纪念版中,集合了1999年第二代《茶馆》的经典阵容,是一次久违的舞台盛事,不少观众直呼“太值了”。
  “终于等到现场嗨翻天的时刻了。”95后济南姑娘李婧刚刚在二手玫瑰济南演唱会现场“玩上了头”,现在又对自己暑期环游音乐节的安排满怀期待。“7月15日威海半月湾国际沙滩音乐节,7月22日枣庄青鱼音乐节,7月30日烟台仙海音乐节和潍坊新青年音乐节……”她如数家珍。“热烈的情绪四处奔涌翻滚碰撞,只此一面之缘的朋友一起跳跃一起沸腾,这是偏向慢节奏的、甚至有些安静的‘云演出’所无法传递的情绪。”她说。
  曲艺演出更需要实现“对话”。在端午节假期期间,笑果文化已在西安、深圳、广州、南京和杭州完成了14场演出,接下来他们还会带着专场、主打秀、城市漫游计划等多个线下演出产品系列,和大家一起感受线下演出的魅力。德云社重启巡演,首站便定在了济南。7月8日的三筱专场;7月9日,张九龄王九龙的专场,排期一出就引起了人们网上围观热议。不少粉丝纷纷抢票,有的还打算沿着偶像的演出路线一路追下去。“我们能看清台上的一举一动,能随声附和,甚至把现场变成大型群口相声现场。”德云女孩悠悠满足又期待。
  这当然还是观与演的双向奔赴。“我们即便在闭馆期间,也每天对观众留言的热点问题进行一一回应并推进。这段时间以来,更是一直在精心引进、合理排期。”山东省会大剧院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下半年,他们已经定档多部大剧好剧。爆款舞剧《只此青绿》就将于8月30日至8月31日再度登上该剧院的舞台,9月3日到4日,孟京辉的经典戏剧作品《恋爱的犀牛》也将与山东的话剧迷见面。“线下剧场是艺术演出的主阵地。我们希望为艺术家和观众营建一个更和谐、更生动的‘场’,让身处其中的每一个人能够因为艺术同呼吸、共命运。”这位工作人员说。
双线并行,该怎么走
  既然线下是归处,那么线上演出是否境地尴尬呢?倒也不是。线上演出近期的火爆,其实倒逼演出行业思考,未来如何提升应变能力?是否需要重新布局?双线并行,是否可行?
  在刘佳看来,文化与科技、演艺与科技的融合势在必行,演出线上线下融合同样也是大势所趋。然而,表演终究是观众和舞台在现场的共情共振,剧场文化是难以被替代的,未来或许放在长期辅助线下内容推广的位置会更好。
  线上演出受众群体广泛,陪伴性强,完全可以承担更多的艺术普及和推广任务。尤其对于京剧等传统文化来说,“云演出”完全可以实现由点出发获得公众的关注和喜爱,进而逐渐转变为认可与共鸣。这种模式让越来越多的群体接触到云上高品质的演艺作品,营造出更多的场景和增量,让互联网更深层次地与演艺挂钩,助推了传统艺术的落地生根。那些可能逐渐远离人们日常视野的戏曲和艺术,在云端活出了“第二春”,线上演出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价值不容小觑。中国国家京剧院就以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推广渠道:采用“5G+4K”云演播模式推出了经典大戏《龙凤呈祥》,由京剧表演艺术家于魁智、李胜素担任主演,还创新使用了智能应用,包括看大戏、角儿来了、琴师鼓师视角等,加入了云导赏、云解说,让更多的年轻观众看得懂京剧,进一步爱上了传统艺术。
  此外,线下演出的互动性、现场感和视觉冲击,也是线上需要努力的方向。正如著名导演赖声川所说:“剧场的绝对魅力,在于它的现场性。它的浪漫在于,它是生命短暂与无常的缩影。”这种魅力,吸引着观众,也连接着表演者。今年4月崔健的线上演唱会结束后,他坦言“睁眼看不见互动的人,只能看到一片工作人员。”目前,线上演唱会大多维持了传统演唱会的进行模式。如何给歌手和观众创造现场感,还是线上演出平台未来要解决的问题。
  “既然展露了勃勃生机,线上演出的使命有必要延续并不断激发新的活力。演出行业应该顺势而为,以线下为根,发挥线上优势,推动‘云演出’模式从复制到定制,借助XR、VR等科技手段,将‘云演出’打造成区别于线下演出的特色品牌,让更多特色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通过线上直播等方式留住大众吸引关注。”省城一位业内专家指出。“市场和观众对于优质演艺产品、精品剧目的渴望没有改变。线上与线下的实时互动,传统与新生的火花碰撞,都离不开表演艺术这个核心的指引,一切探索和尝试都应致力于满足舞台表演和作品创作的需要,好的内容仍然是行业生生不息的动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