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童话·绘本·音乐剧

红色童话·绘本·音乐剧

——《小推车,吱呦呦》印象
2022-08-04 大众日报 16版

  □ 张波涛
  读完这个故事只需要一个小时,爱上这本书只需要一秒钟,而忘掉书中文字带来的旋律却需要一生。《小推车,吱呦呦》这本书,以蒙山沂水为背景,把鲜明的红色主题转化为温暖动人的情节,把活泼的传统歌谣编织成灵润的乐章,以精致的结构串起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相干、实则紧相连的小故事,环环相扣、一步一景、一步一思,完成了结构上的“闭环”后,就在读者以为要顺理成章地迎来“大团圆”结局时,作者却又打破常规期待、宕开一笔,为故事增添了些许哲理厚度。
  在我看来,这本书在艺术上有四个显著特点。
  作为一部“红色童话”,它在故事叙述上做到了儿童化。红色主题的文艺创作很多,但是把主题讲好、摆脱说教气和公式化的儿童文学作品却十分难得。《小推车,吱呦呦》则较好地处理了严肃主题与儿童受众之间的冲突:在文体上,作家以童话这种形式来演绎红色故事,这种选择巧妙而大胆,一出发就站在了儿童接受的角度;在结构上,用“小推车”作为线索,串起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结构简洁、自然;在意象上,多选取小熊、小兔、花、草、风、雨等事物,构成清新的意象群,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在语言上,也做到了以清浅表达深刻,避免了“掉书袋”,十岁的孩子即可轻松阅读。据说作者鲁冰在回复一位小读者关于他年龄的提问时表示,他既有十岁的简单,又有百岁的复杂,他有一颗低到尘埃又高到云端里的悲悯欢喜之心,也只有这样的心才能写出童话:将复杂的世界升华凝结成为一颗单纯透明的露珠——通过折光,可以让人看到七彩的世界。此书的儿童化表达就体现了作者的这种创作观。
  作为一部“沂蒙传奇”,它在场景建构上做到了地方化。出于对故乡深沉的爱,鲁冰笔下多部作品都有着蒙山沂水的影子。首先,小推车的“寻根之旅”是在沂蒙大地上展开的,一路上,沂河、蒙山、沂蒙湖、湖中的莲花、山中的果园、高粱红、大豆黄、万担的谷穗……书中处处是优美的沂蒙山水,这让风景不再只是背景而升华成了“内容”,也变成了“诗”的一部分,自带魅力。此外,《小推车,吱呦呦》的地方化还体现在书中出现的风土人情上,比如第二章“沂蒙红,沂蒙颂·五色粥”中出现了多种食物,书中散布的大量沂蒙乡间民谣,都非常有沂蒙地方特色。这让这部小说成了一部专属“沂蒙”的传奇。
  作为一部“文化手册”,它在素材运用上做到了传统化。这部小书的“传统化”或者“化传统”在三个维度上展开:一是以中国共产党奋斗史中积累形成的革命传统文化为创作母题和精神资源,选择具有典型性的红色文物和真实的红色故事展开创作,这让此书拥有了极为浓郁的“正气”;二是以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为创作参考,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生动自然地揉进故事,在一些情景创造上还借鉴了优秀古典诗词(如小石头划船游沂蒙湖东、南、西、北、中的情景就神似《汉乐府·江南》),有很浓郁的“文气”;三是对于民间歌谣的运用体现了作者对民间传统的熟稔与重视,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亲切感,赋予此书纯正的“乡土气”。这些,都赋予了此书醇厚的传统文化含量。
  作为一部“复合文本”,它在媒介整合上做到了一体化。首先,它是一部用来“读”的小说,小说的主要阅读方式是默读,小读者们在无声的触摸中感受文字带来的世界。其次,此书的音乐色彩也很突出,大量的民歌、童谣,让此书又具备了“朗读”甚至“唱”的可能,清新的乐声流溢在字里行间。此外,这又是一部绘本,漂亮的插图和文字相得益彰,形成跨媒介的互文关系,共同渲染气氛、传递意义。如此一来,文字语言、音乐语言加上色彩和造型语言,把这部小说变成了一个跨媒介的复合型文本、一个音乐剧剧本,有很强的多媒体演绎潜力,完全可以改编成校园文化剧。这又让这本书颇具现代气质。
  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中小学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语言运用”“审美创造”等核心素养。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是帮助儿童落实这些素养的重要途径。从这个角度看,《小推车,吱呦呦》既在主题思想上充满了忠诚火热的“红色能量”,又在语言运用与意境创造上富含健康清新的“美学能量”,还在更深远的家国认同上蕴藏着自信昂扬的“文化能量”,是一部能量满满、营养丰富的儿童文学作品。
  作者简介:张波涛,中国海洋大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王蒙文学、中国当代作家作品、儿童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