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博物馆藏商玉蝉
视频请扫描二维码观看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杨阳 武艳华
“蝉噪也,绿阴夏。”说起酷暑,大家脑海中是不是会浮现出一幅骄阳似火、蝉鸣聒噪的画面呢?“一声早蝉发,数点新萤度”,蝉隐在树枝中,发出阵阵吟鸣,谱写出伏天独特的奏鸣曲。虽然蝉鸣经常与酷热烦躁相关联,可你知道吗,蝉在古代可是很受追捧和尊敬的昆虫并被赋予了诸多美好的寓意!
蝉又名“知了”,在古人眼中是一种神圣的灵物,寓意着纯洁、清高、通灵。《史记》中有:“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纵观其一生,蝉从生到死的生命轨迹十分特别,其幼虫生活在土中可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后才会爬上枝头结蛹,破壳而出化为飞蝉。但待其蜕变为蝉时却攀于枝头远离浮尘,只以树汁露水为食,出淤泥而不染,常被文人用以自喻,表示自己的清高脱俗、与众不同。曹植《蝉赋》曰:“实澹泊而寡欲兮,独怡乐而长吟。声皦皦而弥厉兮,似贞士之介心。”其破土重生的经历也象征着一种神奇的变化和再生,符合人们长生不老的追求,故而古人十分推崇。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玉,石之美者。有五德”,即:仁、义、智、勇、洁,将玉之五德与蝉之美德相结合,就诞生了一种特殊的物件——玉蝉。玉蝉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至商代大量出现,主要用于日常佩戴称为“佩蝉”,表示高洁。之后又出现含蝉、冠蝉。蝉放于死者口中称作含蝉,也是死者的葬玉,指代精神不死,再生复活。从周朝后期至汉代的葬礼中,都有在死者口中含蝉的习俗。最早见于考古发掘的河南洛阳中州路816号西周早期墓,其后未见流行,直至汉代才发展成为普遍的葬俗,并一直持续到魏晋南北朝时期。而把玉蝉作为帽饰称“冠蝉”,佛教造像中的菩萨像中见饰以蝉纹冠。
商代的青铜器上有大量的蝉形纹饰。蝉体大多呈垂叶形三角状,腹有节状条纹,无足,近似蛹,四周填云雷纹;也有长形的蝉纹,有足,也以云雷纹作地纹。殷末周初极为盛行,主要装饰在鼎、爵的流上,少数觚、个别盘上也饰有蝉纹。蝉被古人赋予了高洁的寓意,蝉纹被广泛应用于青铜器纹饰,可能代表着饮食卫生。商周时期是个文明较发达的时代,饮食卫生已作为一件大事受到人们的重视,上层贵族阶级更是如此。
古人把对蝉的喜爱及对蝉意的理解表现在各种器物上,以表示不同的寓意,表明了蝉纹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济南大辛庄遗址曾出土一件商代蝉纹铜鼎,方唇,平沿,束颈,沿面上立对称拱形双耳,深鼓腹,圜底。颈部饰带状兽面纹,颈部以下饰九组由蝉纹、三角纹等组成的纹饰。整个器物纹饰布局精巧合理,雕刻行云流水,丝丝入扣,反映了商代纯熟的青铜铸造工艺。除了这件商代铜鼎,大辛庄遗址还出土了几件蝉纹铜鼎,可见当时蝉纹的流行程度之高。
此外,济南泺源大街中银大厦战国墓也曾出土一件战国骨蝉,整器由一整块骨头打磨成立体蝉形,虽无线条刻画,但眼睛、蝉翼形象生动,造型小巧精致,圆润流畅。该骨蝉钻有贯穿孔,应为一件配饰。这些蝉纹文物都在济南考古馆展出,但要仔细寻找才能发现它的真容,你找到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