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焦裕禄精神薪火相传,激励山东党员干部群众干事创业

一座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2022-08-17 大众日报 02版

  □ 本报记者 王佳声 刘磊
  “中国有个焦裕禄,老家是博山,自幼受尽各种屈辱苦难中成长,当过民兵下过车间上过哈工大,主政兰考根治三害,人民都爱他……”这是淄博市博山区实验小学师生创编传唱的歌曲《焦裕禄赞》。
  8月16日,在“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的故乡博山区北崮山村,淄博市举行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系列活动,激发见贤思齐之志,提升干事创业之力,为“走在前、开新局”注入强大精神动能。
  一百年前的今天,焦裕禄出生在北崮山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沿着村里的青石板路拾级而上,便是一处典型的北方农家四合院,这里是焦裕禄故居。“天上一颗星,地下一个丁,好男儿要有担当。”在这个小院里,焦裕禄的母亲李星英老人曾教育孩子,每做一件好事,天上的星星便会更亮一些。焦裕禄从小逃过荒,给地主放过牛、扛过活,还被日本鬼子抓到东北挖过煤,但牢记母亲嘱托的他,脊梁从未弯过。
  故乡这片热土影响了焦裕禄的人生,正如其二女儿焦守云所说:“父亲在博山出生、上学、入党,是家乡的山山水水养育了父亲,为他成为一名党的优秀干部打下了一生的基础。”
  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也深深感动着故乡的父老乡亲,榜样的力量、信仰的光芒在这里交相生辉、薪火相传。
  穿上红马甲,焦霞方吆喝着其他“裕禄故乡志愿服务队”队员赶往村里孤寡老人家,开始了新一天的志愿服务。1970年出生于北崮山村的焦霞方,从小听着焦裕禄的故事长大。2019年5月,“裕禄故乡志愿服务队”成立,党员带头,志愿者中,有退伍士兵,也有普通村民,焦霞方成为这支志愿服务队的队长。如今,服务队的规模从最初的10余人发展到了上百人。一路走来,服务队处处展现了焦裕禄故乡人“为人民服务”的信念。
  实干是焦裕禄最鲜明的精神特质,也是焦裕禄精神的精髓所在。在兰考的470多天中,他带领群众战风沙、斗内涝、治盐碱,正是凭着这种“行胜于言”的实干精神,闯出了治理“三害”的新路径,谱写了一曲改天换地的英雄壮歌。
  焦裕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博山,全国林业英雄、淄博市原山林场发展战略委员会主任孙建博也带领着原山林场千余名职工,二十多年如一日艰苦奋斗,使原山林场从负债4000多万元的林场,发展成为拥有固定资产10亿元、年收入过亿元,集生态林业、森林旅游、文化产业等多产业并举的新型林场。
  “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每个共产党员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我始终不渝的追求。”孙建博说,“我们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在抓好森林资源保护的基础上,让森林既长叶子,又长‘票子’,完成了从荒山秃岭到绿水青山、再到金山银山的美丽嬗变。”
  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总是“在群众最困难的时候,出现在群众的面前;在群众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去关心群众、帮助群众”。他用生命诠释了党员领导干部就是人民群众的“服务员”“勤务兵”,践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我每天上下班经过焦裕禄纪念馆,都能看到焦裕禄的塑像。每次遇到难事我都会想起焦书记,会感慨、会激动、会思索很多。”在离焦裕禄纪念馆不到7公里的源泉中心卫生院,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院长亓庆良对记者说,“焦裕禄精神是支撑我一直走下去的力量。”这位年届70的老人已从医50年,做过1万多例手术,将毕生奉献给了山区群众的生命和健康。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焦裕禄精神,淄博市建起焦裕禄干部教育学院。截至今年7月底,学院已经接待280多批学员,人数达2万余人次。淄博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晓磊表示,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只有进行式、递进式,家乡的党员干部和父老乡亲永远怀念他、永远敬仰他、永远学习他。
  如今,一座精神丰碑在淄河畔矗立,焦裕禄精神已经深深扎根齐鲁大地,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正以“敬业奉献为人民”为己任,奋力谱写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