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装剧服化道如何当好配角

古装剧服化道如何当好配角

2022-08-25 大众日报 12版

  □ 本报记者 朱子钰
   本报实习生 周凤琳
  最近,《星汉灿烂·月升沧海》热播,虽然是架空历史,但剧中的人物称呼、日常器物、建筑场景、风俗礼仪等都有着汉代的影子。在开播之前,此剧服装因使用日本、韩国等国外元素引发网友不满,剧方紧急处理,将一些镜头删除。无独有偶,古装喜剧《我叫刘金凤》也曾因服装、化妆、道具布景(简称“服化道”)过度日本化陷入巨大争议,目前播放平台已搜不到该剧。
  古装剧的服化道再次成为讨论热点,显示了其不可低估的重要性。作为推动剧情、塑造人物角色的重要手段,它可以展现剧中特定的历史环境,烘托氛围,传达人物感情,使得剧情生动有趣、人物形象立体饱满。对古代生活场景和人物服装的建构,能够最直观地反映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美学思潮与审美志趣,是观众对古装剧最为感兴趣的部分之一。因此,古装剧的服化道不仅要符合观众期待,更要尊重历史,展现绚烂的民族文化瑰宝。
历史是灵魂
  著名电影理论家齐格弗里德·克拉考尔认为:“跟刚成过去的往事不同,历史上的往事必须通过各种完全不同于当前生活的服装和背景才能再现出来。”服化道虽然只是古装剧的配角,但是剧中任何一个小物件,都来自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脱离了历史,它便没有了灵魂、丧失了文化韵味。
  中国素有“衣冠上国”的美称,一部优秀古装剧的服饰设计是对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近年来,口碑上乘的古装剧,不仅在表达方式和创作手法上更胜一筹,对古代日常生活细节的呈现也让人津津乐道,引发“知识考古”的热潮,观众在追剧的同时长了历史知识。因而,服化道的第一步要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还原古代人物的服饰装扮、风俗礼仪、建筑等人文面貌,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比方说,婚礼是古装剧的重头戏,为了最大限度体现出质感,许多剧组仅这一场戏就投入巨大。现象级古装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以宋代为故事背景,剧中明兰和顾廷烨的婚礼,大喜之日二人服装红配绿,好不喜庆。与大众印象中新婚男女皆身着红色不同,宋代成亲在服饰颜色上选择“红男绿女”,这与隋唐的风俗一致。与婚礼相关的情节还有出嫁前的流程,比如顾廷烨在马场打马球向皇后娘娘讨要彩头,皇后娘娘赏赐的是一支簪子。在宋代仍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男女双方可以约定时间地点相看,这一流程被称为“相亲”。《东京梦华录》书中记载的相亲过程是:“男家亲人或婆往女家看中,即以钗子插冠中,谓之‘插钗子’;或不入意,即留一两端彩段,与之压惊,则此亲不谐矣”。顾廷烨讨要簪子,与这一习俗吻合。
  更早些时候播出的以战国为背景的《芈月传》,芈姝和秦王结亲时,穿着的衣服就不是我们理解中的红衣,而是玄衣。《周礼》有云,“玄纁者,天地之色”。玄纁是代表天地的颜色,因而是最尊贵的颜色。符合一国之主的地位要求。而且婚礼在黄昏举行,又被称为“昏礼”,这与我们现在的名词有些差别。
  再如,在古装剧服饰、妆容的复原方面,有一批电视剧也下足了功夫。在同样是时代设定在宋朝的《清平乐》中,江疏影饰演的曹皇后册封所穿的袆衣、头上戴的冠,就是按照古画《宋仁宗皇后像》中的服饰头冠做的复原。以乾隆皇帝为主要时代展开故事的《如懿传》,其中后宫“娘娘们”的许多头饰是参照了故宫的真品。据剧组所说,如懿在立后大典上戴的朝冠是根据“貂皮嵌珠皇后冬朝冠”1:1复原的。
同质化与影楼风
  服化道是体现细节的重要手段,它作为配角的意义还能延伸至人物塑造、风格呈现等层面,形成极具冲击力的影视视觉体系。除了上述有具体朝代所依的古装剧,还有一类背景设定比较特殊,那就是仙侠剧,其服化道更是天马行空且不用过多受到历史事实的约束,可以创新构建一个现代人关于仙侠世界宏观而又系统的古风美学想象空间。
  在仙侠剧《花千骨》中,身为女主角的花千骨在服装选择上多为浅色长裙,以期凸显仙家弟子的身份。这与过去人们熟悉的《仙剑奇侠传》等仙侠剧中男女主均是色彩斑斓的衣着相左,不禁让人眼前一亮。同时,在材质上,《花千骨》中的女性角色多用纱质布料做外衣,加入现代元素的衣服让人走起路来更显飘逸。因此,在当时,《花千骨》能成为霸屏的古装剧,衣服加入现代元素的创新也是一大助力。
  另一同题材热剧《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服装的选择上延续了《花千骨》极简飘逸的风格,通过衣服凸显主人公们的身份。在这两部古装剧出来之后,中国陆续产出了一批仙侠题材的剧集,如《琉璃》《香蜜沉沉烬如霜》《千古玦尘》等无一例外都选择了类似的简约风服化道。“简约风+纱裙”确实让人仙气飘飘,随后整个仙侠剧便掀起了同样一种审美,逐渐走向了同质化的逼仄墙角。
  某社交平台有网友对仙侠剧服装进行了专门的讨论,他提到现在的仙侠剧“衣服都是白衣飘飘的纱衣材质,所有人的发髻也都感觉差不多,衣服也差不多”。很多人对这一说法表示赞同,并认为“越来越白、越来越简单、越来越审美疲劳”。如果同类型的服化道一直被亦步亦趋复制,不仅暴露出剧方在创作上的偷懒,也磨灭了艺术想象力。
  除了同质化的审美趋势外,当前仙侠剧服化道还有许多让人难以接受的问题。比如电视剧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火了之后,又拍摄了电影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在电影版中出现了一系列令人无法认同的创新,主角白浅身着露肩现代礼服样式的裙子,大婚时头戴粉红色流苏头冠,过于现代化和前卫的创新,让这些服化道在仙侠剧中显得“不伦不类”。
  抛开仙侠,当前一些古装剧也有类似的困局。服装上力求创新,加入现代元素,最终却落得被嘲“影楼风”的下场。流苏、步摇的过度使用,虽然看起来比仙侠剧极简风更华丽,但首饰的塑料质感却无人在意。《嘉南传》播出时,女主角嘉南郡主的服化一度在微博热搜霸榜。与其他人相比,女主角的服装加入了荷叶边或蝴蝶结元素,材质多为纱质,头饰繁复,不禁让人感觉与同剧其他人不在一个“次元”,令观众直呼“辣眼睛”。
  古装剧一直在追求仙气的路上前行,早些时候的剧集中,演员们并没有纱裙,却一样通过表演让大家相信那就是有仙女存在的世界。老版《西游记》中,仙女们各有千秋,每个人的衣服都有特色,首饰亦是华丽繁复,展现古典的东方之美。在河南卫视2021年“七夕奇妙游”中,神女造型精致,妆发接近敦煌壁画风格,服装色彩的选择上则在红绿之外加入了金色。对比当前古装剧服化道的乱象丛生,明显梳着飞天髻、端庄优雅的神女更得大家欢心。
  有学者指出,“市场化运作方式成就了电视剧的发展,制片方受利益驱使而片面地迎合观众的一时口味,使得许多古装剧的审美取向逐渐走偏,过度追求收益和市场的古装剧有必要在当下对自身的审美进行反思”。或许模仿成功案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创新带来的风险,但这种思想却让古装电视剧整体走向僵化,无论是题材、设定还是服化道都高度相似,最终也只落得被观众摒弃的下场。
警惕“伪精致”
  毋庸置疑,对古装剧服化道要求的提高,其实是观众审美需求与审美能力提高的重要体现。制作方乐见其成,在这方面加大了投资与预算,追求高级感,有的甚至将“精致服化道”作为营销宣传的重点,吊足了观众胃口。殊不知,却走上了另一个“伪精致”的极端——剧情不够,服化道来凑。
  剧方服化道的水平提高了,但对讲故事的能力置若罔闻,无异于舍本逐末,“翻车”的不在少数。堪称大制作的《大明风华》集结了一众老戏骨,在造型方面追求与历史人物形似、神似,考究的服饰、精致的妆容,让大剧质感扑面而来。剧组耗时六个月,搭建了近30000平方米的内景棚,主演、群演累计服装共3000多套。遗憾的是,《大明风华》豆瓣评分却只有6分。2007年播出的《大明王朝1566》虽然在服化道上比不上前者精致,不过凭借严丝合缝的剧情,以小见大折射出中国古代社会的普遍规律,该剧给了观众许多解读空间,十几万人在豆瓣打出了9.7分的高分。
  归根结底,古装剧服化道应服务于剧情,将配角的作用发挥好。精致的服化道搭配动人的故事,是锦上添花,两者相互配合之下,才能撑起一部剧的品质。若越俎代庖,不断加大对服化道的投入和营销,忽略了创作本身,故事落于窠臼,反而会产生“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负面效果,喧宾夺主,市场也不会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