悬壶济世,必先仁心

悬壶济世,必先仁心

2022-08-30 大众日报 12版

  □ 本报记者 于国鹏
  日前,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一位医生,被网络曝光并经初步调查证实,在诊疗过程中有关行为涉嫌严重违法,目前,相关问题线索已移交纪检监察部门进一步调查。相关部门也表示,将根据调查结果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古往今来的许多从医者,正是以精湛的医术、以救死扶伤的善举,为世人称道。往近里说,在防控新冠疫情期间,正是大量医护人员逆行出征,冲在一线救治患者,忘我奋斗守护着群众健康安全。像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这位正被调查的医生,无疑是医护人员中的“害群之马”,不仅极大损害了患者利益,也玷污了医护人员的良好形象,受到严惩理所应当。
  医者仁心。且看古代两家大药房的故事。创办于清代的大名鼎鼎的同仁堂,门口挂着一副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并以此作为堂训。其经营理念,则体现在另一副对联“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中。两副对联,表明了同仁堂重义轻利、以义为先的价值追求。同样赫赫有名的杭州胡庆余堂,也于清代始创,其堂名即取自一副有名的对联“向阳门第春常在,积善人家庆有余”。自创立时起,胡庆余堂的门楼上即立着四个大字“是乃仁术”,正是用来表达济世救人的初衷。
  千百年来,大家对医者的信任,也正来源于此。在古代,求医治病有几个渠道:首选是专业医生,其次是游荡在民间的江湖郎中,再次就是求助于巫婆神汉之类。江湖郎中里常有奇人。如“八仙”中的铁拐李,背着的葫芦里面装有仙药,常用以治病救人。在《后汉书·方术列传》中,记载了费长房的故事。费长房跟随一位在街头卖药的老翁学得医术,“遂能医疗众病,鞭笞百鬼,及驱使社公。”当然,这老翁并非凡人,按书中描述,当是一神仙。老翁在街头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这一神奇场景被费长房看到,于是拜求老翁学艺,终有所成。后世“悬壶”一语正是由此而来。
  在这些江湖郎中之中,有一部分懂医术的僧人或道人,是特别不可忽视的,因为这些僧道往往身怀绝技。有些人跟这些僧道学得医术,有些人则有幸靠这些僧道治好了疑难病症。
  小说《老残游记》的主角老残,就是跟随一位道士学得了高超医术。老残因缺乏谋生的门路,渐渐陷入“饥寒”之困境,“正在无可如何,可巧天不绝人,来了一个摇串铃的道士,说是曾受异人传授,能治百病,街上人找他治病,百治百效。所以这老残就拜他为师,学了几个口诀。从此也就摇个串铃,替人治病糊口去了,奔走江湖近二十年。”
  老残能够奔走江湖行医,当然也是因为学到了真本事。比如,他到了济南之后,摇个串铃上街,正遇上一户求医者。高公馆主人高绍殷的小妾患了喉咙病,而且病情比较严重,滴水不能进。老残应邀登门看病,经过一番诊治,先给病人用了点外用药,又开了个八味药组成的“加味甘桔汤”的药方。病人按方服药,不过三四天,病势渐退,已经同常人一样。老残一下名声大振,“一个传十,十个传百,官幕两途,拿轿子来接的,渐渐有日不暇给之势。”
  《聊斋志异》中有一篇《酒虫》,记叙的则是一个与和尚有关的故事。东长山县有一个姓刘的人,体态肥胖,喜欢喝酒,每次自己能喝掉一瓮酒。如此酒量着实惊人。正因为能喝酒,刘某家里的三百亩良田,要拿出一半种植酿酒用的黍子。后来,有一位来自西域的和尚看见他,端详一番后,“谓其身有异疾。”刘某听后又惊又怕,于是赶紧向和尚求医。这和尚就开了个方,不需另外用药,只让刘某俯卧,手脚都绑起来,头边放佳酿一坛。这一勾引,刘某酒瘾就犯了,但又喝不到酒。一番折腾,刘某竟然吐出来许多“赤肉长三寸许,蠕动如游鱼,口眼悉备”的酒虫来。至此,刘某酒量大的谜底揭晓,原来他肚子里藏有无数酒虫。仅从这个情节来说,和尚的医术确实有些功夫,尽管这故事听起来有点邪乎。
  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寻医问药其实还是要找专业医生。明代李濂编撰有《医史》一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名医传记类著作。在为《医史》撰写的序言中,李濂对“医者小道”说给予强烈批驳,并借助两人问答的形式,阐明要成为一名医生需具备相当高的条件,“医道渊微,非言可尽。非通乎天地之化,明乎阴阳之理,达乎运气之旨,察乎事物之瞔者,弗足以语此。”成为名医者,当然更是其中的佼佼者。《医史》共分十卷,共录明代的名医72人。其中,有的是作者搜罗史料所载,或史料不载而有人为之作传者;有的是虽无现成资料可考,但医术显著者,作者为之补传。书中所记之名医,一则医术精湛,二则医德高尚。
  所谓医术高,当然是指能看透一般医生诊断不明白的疑难病。《医史》中收录了戴良的一篇文章,记载元末明初名医沧州翁的事迹。沧州翁姓吴名复字元膺,年轻时因母病而改习医,跟随名医郑礼学习,尽得其传。对于一些其他人束手无策的疑难杂症,他往往能做出精准判断。经他对症施治后,患者皆能很快痊愈。其中有这样一个病例,“童芳仲幼女华病嗜卧,颊赤而身不热”,这个小女孩患了奇怪的病,喜欢沉睡,脸颊泛红,而并不发热。好几位擅长医治小儿病症的医生,都认为是“慢惊风”,于是“屡进攻风之剂,兼旬不愈”。孩子生病,又找不到病根而久治不愈,大人之慌张焦虑可想而知。沧州翁仔细切脉之后,认为孩子其他一切正常,只是脉象中诊得“关滑”,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判断病因当在饮食方面,进而推断问题就出在乳母身上,“乳母必嗜酒,酒后辄乳,故令女醉,非风也。”经过家人调查,果然如此。那位乳母正好代管酒库的钥匙,趁机偷了酒库的酒喝,然后立即哺乳,直接影响到了孩子。换言之,孩子的症状,其实就是醉酒之症状。之前的那些医生,判断为“慢惊风”,又哪能把醉酒之病治好呢?
  二是医德高。如东汉有一位名医郭玉,医术非常高,曾担任太医丞的职务。皇帝为了考验他的水平高低,专门让一位手腕非常漂亮的宠臣和一位女子藏在帷帐中,各伸出一只手来,让郭玉诊脉——问此人得了什么病。这哪能瞒得了郭玉?结果郭玉诊脉后,声称“状若异人,臣疑其故”。皇帝“称善”。不仅医术好,郭玉之医德亦高。按《后汉书》记载,他“仁爱不矜,虽贫贱厮养必尽其心力”。不仅郭玉如此,他的师父程高,“隐迹不仕”,不以自己的医术求名利。程高的医术又是跟一位叫涪翁的老人学来的。涪翁也是一位不慕名利的高人,平日“乞食人间”,有时“渔钓于涪水”。可见,师徒之间在医德方面皆有传承。或许正因此,他们才能专心致志地行医,最终得以名载史册,千古流芳。
  有时候,相关记载为了增加这些名医的光环,往往还特别赋予他们一些传奇经历或神话色彩。例如,扁鹊学医,就是因为遇到一奇人授以秘方。按照《史记》记载,他年轻时遇到个叫长桑君的人,此人因为年老,希望把秘藏的医方传给扁鹊。扁鹊应允。于是,长桑君先拿出一种药,叫扁鹊以草木上的露水送服,并称如此三十天之后则能自动知晓许多事情。遂又以秘方授予扁鹊。扁鹊按照长桑君的说法服药,三十天之后,果然感受到神奇的变化,眼睛居然能看到站在墙另一边的人。因此,扁鹊给人看病的时候,实际上早已能清楚地看到五脏内的病变情况,尽管表面上还在诊脉。而那位长桑君,在把医方交给扁鹊后就突然消失不见了。扁鹊这才明白,长桑君其实也不是一位凡人,而是神仙。
  诚然,把一些传奇经历或神话色彩加到医者身上,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提升这些名医的神秘感,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更强烈地衬托其人品之高洁或证明其医术之神奇。事实上,这些名医之所以能够成为名医,更多的还是依赖于长期实践与积累。例如,前文提到的沧州翁吴复,学成之后,因“尚未精也”,于是,“郑复教翁日记诊藉,考方药验否,悉为参订,不使毫厘失理,又若干年所积,为人治诊病,效无不神。”
  在今天,这种追求高尚医德和精湛艺术的精神依然在医界传承和发扬。曾获“感动中国”人物荣誉称号的梁益建,是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的一名骨科医生。作为一位极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他依靠精湛的技术,亲自主刀挽救上千个极重度脊柱畸形患者的生命,为众多患者打开了“折叠的人生”,让那些痛苦地生活在“驼背”中的患者,迎来“昂首挺胸的人生”。他刻苦攻关,屡屡成功突破重度脊柱畸形治疗的“禁区”,给患者带来新生。他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前来求医的患者,对于那些经济困难的患者,他会帮着向医院申请减免医疗费用,或者多方为患者募捐治疗和手术费用。这才是真正的医者仁心。
  “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从医者若走向了反面,则如站到水泡的土台上,脚下随时都会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