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通讯员 陈静
“全国264所高校1500余件作品角逐总决赛,烟台大学学子的作品获特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另有5项作品荣获国赛专项奖。”在今年第十七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赛场上,传来令全校师生倍感振奋和自豪的喜讯,烟台大学实现了这一被誉为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奥林匹克”盛会特等奖的历史性突破。
近年来,烟台大学在大学生创新创业类竞赛中捷报频传——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银奖,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省赛中捧得“优胜杯”……该校学生科技创新竞争力明显提升。成绩的背后,是烟台大学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策部署,注重发挥平台、师资、专业等资源优势,不断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增强学生创新活力,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成果展现。
系统搭建创新创业平台
烟台大学不断完善学生科创培养体系,成立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学校相关部门及学院主要负责人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局工作。建立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创新创业工作联动协调机制,系统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设立创新创业学院,强力整合校内资源,扎实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该校每年投入五百余万元用于学校创新创业活动,依托现有专业实验室、教学示范中心、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创新实验室和创业训练中心等资源,建立60个符合不同专业需求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现已逐渐成为孵化基地的项目“输血站”。该校还着力推进融合大学生创业项目培训、实践、落地、服务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建成的烟台大学创业园被认定为“山东省省级大学生创业示范平台”,累计入园企业210家,创业典型10余家,其中孵化成功的锐登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在2020年实现营收2.92亿元。
除了配齐“硬件”,烟大还在“软件”上下足功夫。制定了《烟台大学事业发展重点业绩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文件,将“挑战杯”等科创竞赛列为A级赛事,在绩点奖励、荣誉激励、职称评聘、评优树先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活动,充分激发广大师生参与科创的内生动力。
用心培育创新创业“种子”
该校以科创类学生社团为抓手,着力把不同层次、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吸引到科创类活动中来。一是组织协调全校科创类学生社团开展普及性科创教育活动,年均举办科创类讲座培训、实验室开放日、路演沙龙等活动200余场,活动覆盖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人数90%以上,为学生植入“科创基因”。二是以大学生创新实践中心为抓手,针对高年级学生、科研实验室学生成员等开展创新能力提升活动和赛事针对性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与科创团队、申报专利、发表论文或获得校级以上科技竞赛奖项,储备竞赛“种子团队”。
斩获本届“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作品《小店虽小,风景甚好——“双循环”战略背景下的小店经济“微循环”活力研究》项目就是源自8名本科同学大一暑期时开启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该团队以“挑战杯”国赛选题为指引,历经了2020年、2021年两年的社会实践,最终完成了由从零开始的“小店实践队”到“国赛特等奖”突破者的蜕变。
抓好教师和课程引领的“牛鼻子”
培育创新型人才,教师是关键。该校加强对“双师型”和“实践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培育力度,鼓励教师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并聘请富有创新创业经验的企业家、杰出校友等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建立了该校创新创业优秀导师人才库。
大学生“双创”成果丰硕的经济管理学院以“互联网+”“挑战杯”2项综合赛事为龙头,N项专业赛事为中坚,N项“大创”和教师科研项目为基础,构建“2NN”学科竞赛新体系,引赛入课,大赛任务转化为教学项目,大赛内容转化为课程内容,大赛标准转化为教学标准,大赛评价转化为教学评价,把竞赛真正融入了日常教学。
培育创新型人才,课程是核心。该校开设创新创业全校选修课和必修课,打造依次递进、与专业课紧密衔接、理论与实践课时设计合理的课程群,为低年级学生开设创新创业入门的引导型课程,为中高年级学生开设满足创业训练的实践型课程。仅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共开设了各类创新创业类课程60余门。
“挑战是科技创新的灵魂、创新是科技进步的源泉。”谈及创新型人才培养,该校副校长毕可志表示,“学校多举措为广大师生营造良好的科创环境,鼓励老师们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全力培育创新型人才,让同学们在科创氛围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这是我们近年来在大学生创新创业各项赛事中取得好成绩的重要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