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歌剧《沂蒙山》演出剧照。
□ 本报记者 张依盟
9月15日晚,民族歌剧《沂蒙山》斩获文华大奖的消息,从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传回它的故乡。“我的心情十分激动。”16日,刚刚领奖回来的山东歌舞剧院院长张积强告诉记者,“它的荣誉不仅属于山东歌舞剧院,更属于蓬勃发展的山东文化事业。”
民族歌剧《沂蒙山》由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和旅游厅、临沂市委、山东出版集团联合出品,山东歌舞剧院创作排演。它是山东历史上获得“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大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表演奖四项国家级舞台艺术奖项的首部“大满贯”剧目,成为新时代山东舞台艺术繁荣发展的新标杆。
巍巍蒙山高,亲亲沂水长。《沂蒙山》是一部红色主题浓郁、山东特色突出、艺术水平高超的优秀文艺作品。该剧以沂蒙山根据地发展壮大的真实历史为背景,以抗日战争为主线,以大青山突围、渊子崖战役为创作素材,讲述了海棠、林生、夏荷、孙九龙等人在国家危亡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中,牺牲小我、军民一心、团结抗战的故事,生动刻画出抗日战争时期山东军民舍生取义、为国为民的英雄形象,形象揭示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的深刻内涵。
民族歌剧《沂蒙山》是山东推动艺术创作由“拓高原”向“筑群峰”迈进的缩影。近年来,我省在全国率先建立舞台艺术创作“4+1工程”,实现覆盖剧本扶持、首次立戏、修改提升等艺术创作全要素全过程扶持,构建集事业发展、精品创作、人才培养为一体的政策体系,坚持以作品为立身之本、以创作为中心任务、以演出为中心环节,全面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
“我们强化导向,聚焦中心,创作推出了一大批反映山东时代风貌、展示齐鲁文化底蕴的优秀作品。”省文化和旅游厅艺术处处长张东林说。
中国艺术节期间,《沂蒙山》在位于河北保定的关汉卿大剧院上演。150分钟大气磅礴的演出,再次将沂蒙精神展现得淋漓尽致,现场掌声经久不息。此次中国艺术节演出,《沂蒙山》以完全“本土化”阵容高水平呈现,从主要演员、近200名群众演员,到70多人的交响乐团均来自山东歌舞剧院。同时围绕演出建立专业团队,成立舞台技术、剧目统筹、宣传推介、后勤保障等多个工作小组,为剧目打磨提升提供全方位、无缝隙、高精度服务。从舞台调度到人物造型,从演出服装归整到道具布景翻新,各个细节都精益求精,最终获得文华大奖。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张积强介绍,早在2020年,山东歌舞剧院就在着手培养自己的演员,为创作歌剧储备人才,每天早上九点半,《沂蒙山》本院演员都会进行高标准的排练,而每次排练都是打磨修改再提高。2年来,演员们有了质的飞跃,被总导演黄定山形容为“脱胎换骨”。
为备战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演职人员进行了多次集中训练,每次长达半个月。参评前的最后一段训练,正赶上济南酷暑,200多名演职人员身着冬季戏装,进行高强度高负荷的排练,每天在舞台上十几个小时,结束后服装甚至都能拧出水来。“演员们大汗淋漓,却非常敬业,仍然带着状态和情感去演唱、去体验角色,非常投入。”张积强说。
艺术创作要出精品、出人才、出效益。近2年,山东歌舞剧院创新性地打造了首演舞台版、巡演舞台版、音乐会版、音乐会简版、歌剧电影版5个不同的演出版本,形成不同舞美体量、不同演职员构成、不同成本费用的梯次结构,既有300人的大队伍,也有9个人的轻骑兵,适合多种场地演出,运用科学规范、严密严格的职业化院团管理体系,通过演出激发内生动力,赢得长远发展优势。
“下一步,我们将全面实施质量提升工程,突出重大选题、重点项目,加强艺术创新创作,聚力打造更多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作品,为推动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张东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