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渡黄河

诗渡黄河

2022-09-18 大众日报 07版
山海经
□ 李绍增
  黄河,原来单称为河,因河水黄浊,到东汉时才名为黄河。它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也是历代文人墨客向往的打卡地,尤其是善于兴发感动的诗人们更是心向黄河。
  到底有多少诗人与黄河结缘、留下多少首“黄河诗”,诗史中没有详尽的记载,但从他们留给我们的众多诗篇中,可以看到他们与黄河的深厚情缘。
  有赞美黄河的水、山、树的,比如唐代温庭筠的“黄河怒浪连天来,大响谹谹如殷雷。龙伯驱风不敢上,百川喷雪高崔嵬”;有赞美黄河的朝、夕、日、月的,比如唐代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赞美黄河的春、夏、秋、冬的,比如宋代李稚的“黄河二月冻初销,万里凌澌流剑戟”。
  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唐代大诗人李白。诗人余光中在《戏李白》一诗的后记中曾说“诗赞黄河,李白独步千古;词美长江,东坡凌驾前人”,并“径尊李白为河伯,儹越苏轼为将神”。至于李白什么时候到过黄河,到过几次黄河今人不得而知,但现在能看到的是他许多提到、描绘、赞美黄河的诗,其所存诗篇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超越了同代和历代的诗人。
  比如在公元744年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后,又重新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一日,他来到河南嵩山的好友元丹丘位于黄河岸边的隐居之处,以诗会友,舒缓愤懑,写下了荡气回肠的《将进酒》一诗,开篇之句便是经典中的经典,“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时元丹丘接到朝廷归京长安的官文,李白又送元丹丘至华山,站在西岳之巅,他仿佛看到了曾经亲眼所见的黄河中游峡谷段的壮丽风景,写下了一首歌行诗《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诗中用这样的豪情歌颂黄河:“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
  黄河遇泥沙而不惧,走险滩而等闲,不舍昼夜,滚滚东流,流淌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血脉和矢志不渝的品格。诗人们在爱之颂之中,也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陶冶自己的品格,提升人生的高度。
  宋代的苏轼从43岁遭遇“乌台诗案”后,历尽人生的沉浮和磨难,但他一直自信自己的人格和信仰。面对滚滚东去的黄浊之水,委屈并自信的激情荡然于胸,以水为墨,展地作纸,写下了“活活何人见混茫,昆仑气脉本来黄。浊流若解污清济,惊浪应须动太行。”他就像对着一位老者诉说,不要给我泼脏水啊,我的做人本来是一样的。世上的浊水哪有解啊,即使这样,人生也要掀起惊动山川的大浪。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大家对王之涣这首《登鹳雀楼》五言绝句诗可谓耳熟能详吧,但诗人在什么境遇下写的,有些人却未必知道。王之涣出仕后曾任衡水县主簿,因遭人诬陷而丢官,之后便漫游黄河15年。一天日暮时分,诗人登上位于山西永济的鹳雀楼远眺,看见白日依傍群山,渐渐西沉,而脚下的黄河剑指东海,奔流不息。眼前的壮阔景象感染了诗人,他疾步登上顶楼,看到了远处更为壮丽的景象。于是诗人开怀大笑,人生何尝不是“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呢?
  诗人们站在黄河岸上,兼收并蓄着优秀的民族文化,也传承丰富着民族文化,尤其是诗的文化,并留下了许多美丽传说。
  相传汉武帝派张骞探寻黄河之源,张骞沿河而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在迷茫之中来到一个地方,遇到一位美丽姑娘,姑娘送给他一块石头。张骞这才知道自己沿黄河而上一直到了银河,遇到的姑娘叫织女,送给他的石头是织女垫织布机的支机石。唐代刘禹锡《浪淘沙词九首》的第一首:“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使这个美丽传说流传至今。
  九曲黄河,诗意无限,还有许多祈愿、祝福黄河更加美好的诗篇。
  据史载,春秋战国时代,黄河中下游的森林覆盖率约为53%,自秦汉以来,历代朝廷滥砍滥伐,或连年征战或沉溺奢靡,导致黄河连年失修,生态毁坏,甚至决口成灾,沿岸百姓民不聊生,引起太史公司马迁在《史记》中大声疾呼,但并没有使历代统治者引以为鉴。到1949年,森林覆盖率只剩3%。胸怀激情和悲悯但又无力的诗人们,挥毫写下了一首首祈福母亲河的诗,呈现出一幅幅美好的愿景。
  这些诗中有祝福黄河安澜、泽惠万物的,如元代陈孚在《黄河》诗中写道:“千载金汤拥上流,只今唯有荻花秋。江南客子笑无语,闲看黄河绕汴州。”诗人在诗中祈愿黄河一年四季固若金汤,人们看到滚滚金色之水绕过一座座像汴州一样的城市安然入海,笑容洋溢在脸上,不知道怎么表达。有祝愿黄河山青、树绿、村美的,如唐代的薛能就在《黄河·何处发昆仑》诗中写道:“何处发昆仑,连乾复浸坤……湾中秋景树,阔外夕阳村。”元代许有壬在《水龙吟·过黄河》诗中也祈愿:“山川绵邈,飘飘吟迹……雄壮势,隆今昔。”更有清代罗元琦的《黄河泛舟》中愿景最佳:“洪波舣楫泛中流,凫淑鸥汀览胜游。数点渔舟歌欸乃,诗情恍在白苹洲。”期盼黄河华丽转身为水能泛舟、岸可游历的文旅河。
  诗人们的殷殷祈愿,穿越时空来到了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春风不度玉门关”必将成为过去,“羌笛”不再“怨杨柳”,两岸处处春满园亦向之招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