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张忠德
当地人不知博物馆“门朝哪开”的现象并不少见。但青岛市城阳区博物馆却是个“例外”:开馆仅8个月,接待人数“10万+”;推出数字孪生线上展馆,总浏览量“6万+”;在某地图导航软件青岛周边游热度第一,抖音青岛地区展馆展览好评榜第二位……
8月23日,暑假行将结束。位于青岛市城阳区江城路101号的城阳区博物馆门口,不少家长带着孩子向安保人员展示预约码、健康码后,进入馆内展厅参观。“博物馆免费参观,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参观者需要在线上提前预约,暑假期间平均每天的观展人数有600人左右。”博物馆负责人王瑶告诉记者。
“博物馆去年12月22日开馆,‘城阳山海间’主题展览同步开展。只摆几件文物展出,太过死板,吸引力肯定不够。”城阳区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姜振明说,“依托796件(套)展品,我们首次将实物和文献学相结合,利用VR、数字投影等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创新展陈形式,让文物‘活’起来。”
“不其”是今城阳地区汉代的古称。展厅内,一座方型城池的沙盘模型上方,有一块270度环绕的电子屏。伴随着更鼓声,电子屏上展现着“不其城”先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场景,骑马的官员、推车的商贩、巡逻的兵丁,甚至连街头杂耍的艺人都在视频中“活”了,这个场景吸引了众多小学生驻足观看。
展厅之外,有一面“数字魔墙”,一些重点馆藏文物陈列其上。“这面墙上的文物点击后,可以按倍数放大缩小,而且可以360度旋转。比如这尊磁州窑白釉褐彩瓷壶,可以观察它的瓶口,也可以转到瓶底、瓶身各个部位,连细节也都是按原物还原的。不单是文物爱好者,一些文物研究工作者也可以在这里观察。”姜振明一边操作,一边介绍。
独具特色的展陈方式,让“城阳山海间”历史陈列展览获第六届山东省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该博物馆也是唯一获此奖项的县区级博物馆。
伴随着流量时代的到来,以《上新了·故宫》《国家宝藏》等为代表的流量综艺节目让博物馆走出专业圈,融入普通人的生活圈。
城阳区博物馆也想“到流量池里游一游”。百度搜索“城阳区博物馆”,点击“全景”子菜单,就走进了全景看展虚拟展厅。“这个展厅利用先进的数据建模或扫描等方式,将指定藏品形成三维立体数字影像,点击鼠标,就可以走到任意一件文物或者展板面前,阅读相关说明,观看文物。上线以来,已有超过6万的浏览量。”王瑶介绍。
截至目前,城阳区博物馆形成了微信、官方网站、小程序、抖音等全媒体宣传服务矩阵。充分运用融媒体传播方式,借助多媒体平台,通过数字化的转化,该馆将藏品、展览、讲解等在线上呈现给观众,增强观众互动体验,实现博物馆“云端”24小时文化服务“不打烊”,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
城阳区博物馆通过打造专属研学教育品牌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全面传播。推出以二十四节气和传统节日为主线、以“我和我的博物馆”为主题的手作及讲解研学活动。“每个月有两个节气,针对每个节气主题,我们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工作者进到博物馆内,为青少年学生开展专题活动,让他们在观展之余,更加深刻地感悟传统文化。”王瑶告诉记者。
如今,在城阳区的中小学中,“到博物馆看展”成了一种新风尚。据不完全统计,城阳区博物馆开馆以来,已接待学生团体217次,共计一万余人次。
作为建成还不到一年的新博物馆,城阳区博物馆也开启了文创之旅,让传统文化融入创意产品。为增强市民参与的互动性,该博物馆印制纪念明信片和艺术印章,免费为市民提供盖章留念,还设计制作了文创雪糕。今后还将结合馆藏文物及重点展项,推出更多带有城阳区博物馆印记的文创产品,打造独具特色的城阳历史文化“符号”。